03.03 范仲淹一生都未去過岳陽,為何能在《岳陽樓記》中將四周景物描寫得如此的酣暢淋漓?

蓬島仙師


現在說起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陽湖,而實際上以前,洞庭湖的大小絲毫不弱於鄱陽湖,也就是在最近一百年光景,洞庭湖面積縮小了一大半。洞庭湖古時候稱為雲夢、雲夢澤,這名字既霸氣又有詩意,作為數得著的大湖,洞庭湖一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而岳陽呢,今天洞庭湖,大約有一半的水域面積屬於岳陽,所以岳陽算得上洞庭湖畔最重要的城市了。岳陽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就一直在今岳陽城內,洞庭湖畔修建樓宇,唐代各大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隱等等皆寫過洞庭湖岳陽樓的詩句。經過這些大文豪的讚頌渲染,洞庭湖、岳陽樓不單單是一湖一景那麼簡單了,而是成為一種文化象徵。

范仲淹是北宋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死後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可以說是極高的榮譽了。范仲淹生前曾經在多地為官,最高做到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在這個位置上,他力推改革,對後世王安石變法產生積極影響。不過很可惜,范仲淹改革失敗,後來被調到鄧州,就是在那裡,他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關於范仲淹去沒去過岳陽樓,看沒看過洞庭湖,這點很難講清楚,不過在寫這篇佳作的時候,范仲淹已經五十多歲了,飽經滄桑,世事洞明,看沒看過洞庭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裡有想法有抱負,他要借這篇文章表達出來。看一下范仲淹生平履歷,就算他沒看過洞庭湖和岳陽樓,他也早早見識過大湖大海。

早年范仲淹曾經在泰州為官,當地海堤年久失修,多處潰決,范仲淹主持重修捍海堰,後世稱范公堤。在泰州,范仲淹一定領略過大海的波瀾壯闊,對於大的水景肯定有印象。

後來范仲淹到蘇州為官,蘇州比鄰太湖,這是跟洞庭湖齊名的大湖,太湖素有無風三尺浪的說法,如果遇到天氣肆虐,風雨大作的時候,太湖有何景象范仲淹不會不記得。

有了這些年的經歷基礎,再加上文人的想象力,要范仲淹描繪任何一處水景都沒有難度吧。不過《岳陽樓記》寫景雖妙,更妙的卻是它寄託的情懷和表達的思想。

范仲淹一生剛正不阿,敢於直言,曾經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而仗義直言,進而接連遭受打擊,受到貶謫。范仲淹絲毫沒有屈服,甚至還留下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名言,剛直個性可見一斑。

更值得稱道的是范仲淹並不是一個文弱的文人,宋朝時期,周邊一直不安定,當時西夏崛起,元昊稱帝,對大宋虎視眈眈,范仲淹臨危授命,戍邊西北,范仲淹制兵領兵很有一套,軍隊訓練有素,又懂得跟其他少數民族搞好關係,戍邊五年,元昊始終沒有掀起大的風浪,最後向大宋稱臣。

正是因為范仲淹在西北的卓越表現,才有了後來他回京主持新政的機會,新政難免會侵害一部分當權者的利益,最後的結果以失敗告終,范仲淹無奈被降鄧州。這時候范仲淹年紀已經很大了,一輩子大起大落都經歷過了,所以才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大智慧的思想。儘管仕途不如意,范仲淹更在意的卻是天下蒼生,洞庭湖上的風雲變幻既像是人生的起起伏伏,又像是整個天下的興衰榮辱,范仲淹胸懷天下,自然可以寫出這樣氣勢磅礴的文章來。


一覽眾河小


記得當年老師說過,范文正公並未到過岳陽。一岳陽同學說,她也沒在岳陽見過文正公。我後來也有查證,應屬實。無獨有偶,黃霑寫《上海灘》前,亦未曾見過黃浦江。




范文正公到底是怎麼寫的《岳陽樓記》?

受好友之託寫岳陽樓

文開篇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範為同科進士,關係非同一般。當時滕子京被貶(謫)至岳陽,掌太守。“太守”自秦朝下來官越來越小,滕大人這也就一縣長。此時範公也同樣仕途不順。受好友所託,剛正不阿的文正公,為了滕子京政績前途兩肋插筆,大破葷戒,寫了《岳陽樓記》。



名畫成就名篇

可我們范文正公並沒到過岳陽......怎麼寫?這事滕子京積極啊,便送來一副洞庭湖晚秋圖。“範兄,你就照葫蘆吹出一篇岳陽樓記,我信你!”老範果不負所望,就憑這幅畫,自己又天馬行空+妙筆生花,硬是弄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開篇一段只是序(不忘誇好友)。接下來不惜重墨描述洞庭湖色,可謂洋洋灑灑,氣勢磅礴,酣暢淋漓......但,老範並沒描寫樓哇,只“狡猾”地提了句“前人之述備矣”。

什麼意思?“岳陽樓自唐建成,無數文人墨客慕名,可謂風騷至極。我今天就不尋舊習了吧。”範公說自己不稀罕寫樓了(你倒是寫啊,哈哈😄)。如此優雅新意地逃過了這一關。

烘托手法丨範公逮著周邊景色使勁地寫啊寫(不然他寫啥)。浩浩湯湯,波瀾壯闊,氣貫長虹,更襯托了岳陽樓的盛況。很神秘,這是一懸念,留給各位看官用心感受😂。




逆流而上得正源

文正公思維: 一群美女衣袂飄飄,我就偏穿短褲。范仲淹完全沒有按照滕子京的初衷辦事,壓根就沒寫岳陽樓,哪怕一個感嘆“這樓好美!好美!好美!”要知滕子京重修的是樓,無關洞庭湖。樓才是體現他政績的!滕子京: 這不是跑偏了麼?

最後一段,重點來了。以“嗟夫”開頭,提醒大家注意了: 高逼格開始了😂。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聲。無論身在朝堂,還是委身江湖,我老範都憂國憂民,心繫天下。很感人!於朝廷,這是政治觀;於我們,也是人生觀。範公一篇《岳陽樓記》可謂賺盡朝廷和民間......

最後一句點睛:“微斯人,吾誰與歸?” ——誰與我同道?範公和滕子京同榜進士、同為社稷、同期被貶、同為好友,天下盡知。滕子京明明就是同道之人,都為滕子京破戒了。結尾一句老範才真正為滕子京點贊。吹了那麼多高風亮節最後引到滕子京身上了,同時昇華和慰藉了自己和滕子京。



高明的范文正公

文正公高明在以退為進,打破前人舊章。本該寫岳陽樓,他只寫洞庭景;本是寫洞庭景,他卻絮叨感悟;本該頌政績,他卻一門心思憂國憂民...

如此深諳老子之道的范文正公,加上妙筆生花,又豈會被一個小小的岳陽樓難住?😊


上弦月A


寫《岳陽樓記》的由來

在新政被廢止不久,藤子打算重修岳陽樓,想讓好友范仲淹給岳陽樓題記。當時人在鄧州的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請求,讓他幫忙為重新整修的岳陽樓作記一篇。

知己難尋,將藏在心腹的話語一湧而出

剛剛經歷過一場人生打擊的范仲淹,此時或許有太多話想說。

一生的榮辱成敗,滿腔的家國情懷,在那一刻,一齊湧向了筆端。於是,面對想象中的岳陽樓和洞庭水,范仲淹在鄧州的花州書院裡,寫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陽樓記》。結尾他寫道: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先天下之憂而憂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寫完《岳陽樓記》七年之後,范仲淹去世了,享年64歲。

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如同喪父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范仲淹逝世後半個多世紀,有一位粉絲不遠千里,來到他的祠堂前。這位粉絲,叫元好問,曾寫出“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樣的絕世佳句。

《岳陽樓記》為何寫得這麼絕

范仲淹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為國為民的操勞,還留下了許多的詩詞。可見范仲淹的文采非凡,他不曾去過岳陽樓,可是應該對岳陽樓早有耳聞,因為這裡常常是文人相會的地方。文化的力量無可比擬,雖然只是看著一幅畫,相當於看圖說話。對於一個文人來講,他感受到和別人不一樣。加之以景生情,把自己的經歷和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


九瑤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以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懷而聞名於世,其實其中的寫景也很精彩,之所以能這樣,有多方面的原因。

01

范仲淹有可能到過岳陽甚至岳陽樓。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受命巡江淮,有可能從水道到洞庭湖和岳陽做過考察。他在這期間寫的《送韓瀆殿院出守嶽州》詩中就有“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的句子。在另一首《新定感興五首(其四)》中寫道:“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從詩中對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描寫來看,他是有可能到過這些地方的。

02

就算范仲淹沒登上過岳陽樓,他對洞庭湖的景色也並不陌生。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曾在現在的湖南常德安鄉當過縣令,范仲淹隨同他一道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書檯夜雨”的讀書生活。安鄉就在洞庭湖邊,與岳陽樓遙相對峙,有了這樣的生活經歷,在文中描寫洞庭湖霏霏淫雨和春和景明的湖光山色自然就得心應手。

03

范仲淹是蘇州人,對太湖很熟悉。1036年,他被貶饒州(今江西上饒),就曾在鄱陽湖上流連過一段時間。這些經歷,也為他描寫洞庭湖提供了參考。

04

滕宗諒為了讓范仲淹對岳陽樓的風光有直觀具體的感受,專門請人畫了一幅《洞庭秋晚圖》,隨信寄給他,以便“涉毫之際,或有所助”。

05

滕宗諒在《與範經略求記書》中也提到,自唐代以來,一直到當時,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歌詠岳陽樓、洞庭湖的詩文,文中也提到:“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這些詩文中對於景物的描寫,也為范仲淹提供了一定的啟發和借鑑。

如元稹的《遭風二十韻》就寫到了洞庭湖的風浪:“俄驚四面雲屏合坐見千峰雪浪堆。”這與文中寫到的“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中寫洞庭湖的月色,“長煙一空,皓月千里”,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中的描寫:“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杜甫那首千古絕唱《登岳陽樓》描寫洞庭湖的遼闊浩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與文中所寫“銜遠山,呑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也頗有幾分神似。

可以想見,當范仲淹接到好友請他為新落成的岳陽樓作記時,他心裡是很有底的。他對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描寫,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和各種文本作參考,所以,能夠寫得如此生動傳神、酣暢淋漓,就並不奇怪了。


讀史雜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千古名句,影響了古往今來的多少讀書人,同時也成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一切有志之士的座右銘。

范仲淹在憂什麼、傷什麼、慮什麼?讓我們抽絲剝繭,看看是怎麼回事。

一、應好友的請求

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他被罷免參知政事的職務,後來謫守鄧州。一系列的排擠和打擊,使他遠離了中央朝廷,既無法為國家管理政務,也無法為人民服務,雖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卻難免心情沉重、鬱鬱寡歡。

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他的好友滕子京派人送來一封書信,並隨信附呈《洞庭晚秋圖》,以及唐宋名人吟詠的詩詞歌賦等,請他為剛剛落成的岳陽樓寫一篇記。

二、與滕子京的交情

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宋軍在西北遭遇定川砦大敗,朝廷派馳援涇州。當時的涇州知府滕子京,出色地動員涇州軍民為宋軍提供軍需物資,為涇州保衛戰的勝利立下大功。

第二年(公元1043年),他被調回京師任參知政事,推薦滕子京知慶州。沒想到,不久就有人告發滕子京在涇州一役中濫用公用錢,貪汙公款。

這事,他很清楚,滕子京的公用錢,主要用於戰爭之後犒勞羌族首領和士兵的酒宴,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得到朝廷允許和鼓勵的。

除此之外,還用這部分錢饋贈給了一些試圖在西北邊疆建功立業的遊俠、遊士,當時他們也是宋軍西北前線的得力助手。

宋仁宗聽說這件事後,就將貶為權知鳳翔府,又派太常博士燕度審理此案。經查,並沒有貪汙公款,也就沒繼續追查。

然而,抹黑滕子京只是為了“隔山打牛”,要打的正是推行新政的始作俑者。所以,以王拱辰為首的一批人豈會善罷甘休,竟然以罷朝威脅。

宋仁宗不堪忍受臣僚之間無休止的爭鬧,為了息事寧人,就將滕子京免去天章閣待制的官位,將其貶到嶽州(今湖南嶽陽)這個又窮又小的地方任郡守。

這就是開篇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來龍去脈。

三、借題發揮,說不敢說的話

這篇記,僅僅是記述一座建築的風物而已嗎?顯然不是,而是寄託了諸多情感、暗喻在文中。

在鄧州漫長的日日夜夜,他認真思索了自己的從政經歷,特別是認真梳理了改革的前前後後,失望、懷疑、矛盾、悲憤……各種情緒“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他的心此起彼伏、洶湧澎湃,迫切需要一種寄託和宣洩。

接到好友的來信後,他驚喜於自己無意中獲得了一個釋放心中悲鬱與訴求的契機,這篇文章可任由他發揮,八百里洞庭湖可任由他遨遊,還不會授人以柄。

於是,借“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訴說推行新政的道路佈滿荊棘和坎坷;借“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抒發對小人得志、忠良見棄的悲憤。而那句千古絕唱更是他對於新政失敗的感慨和擔憂!

結語

因此可以說,他憂的是滕子京的橫遭牽連,傷的是自己宦海沉浮,慮的是推行新政,前途渺茫,但歸根結底還是改革。

可以說,沒有“慶曆新政”,就不可能有蕩氣迴腸、千古傳唱的《岳陽樓記》。

如果要問,為何短短三百餘字,就寫出瞭如此感人肺腑的“上憂邦國、下憂黎民”的華章?那是因為,范仲淹的憂傷,你不懂!

我喜歡歷史,更喜歡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討論歷史。


白楊樹下談歷史


岳陽樓是洞庭湖畔的名樓,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人們形容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北宋愛國大腕范仲淹,曾寫下名震天下的《岳陽樓記》,可惜他卻1次都沒來過岳陽樓……

話說,古代的洞庭湖可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鼎盛時期的洞庭湖有6000多平方公里,古書裡用“雲夢(澤)”來稱之。現在的洞庭湖已經跌到老二的位置,5大淡水湖裡,它的面積小於鄱陽湖,而大於太湖、洪澤湖、巢湖。

究其原因,洞庭湖的面積減少,主要是近百年來的泥沙淤積、群眾圍墾。面積消失還是比較驚人的,1949年僅餘4350平方公里,而如今只剩下2820平方公里。換言之,范仲淹那個時代的洞庭湖,比現在更為波瀾壯闊……

范仲淹被朱熹稱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這一份獨屬的霸氣確實該給他,人家真的是好棒棒!

他典型表現在3個方面:為學勤勉、文以載道,為官清廉、政績突出,為將忠勇、保家衛國。《岳陽樓記》寫於好友滕子京被貶官之時,范仲淹藉助此文表達樂觀主義精神,大體後人有4種解讀:規勸滕子京說、激勵宣言說、讚揚藤子京精神說、倡導先憂後樂精神說。

范仲淹從沒來過岳陽樓,何以能寫出千古絕唱?他還就真能寫出來,畢竟“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范仲淹在洞庭湖畔可是生活過好幾年。這怎麼講?

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年,父親範墉是武寧軍掌書記,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4歲隨母改嫁至朱家。繼父朱文翰特別看重范仲淹,對他比對親兒子們好多流,去外地做官都帶著這個繼子。

兒時的范仲淹,隨著朱文翰來到湖南安鄉生活,地址位於洞庭湖區西北部。幾年的時間裡,范仲淹每天生活在“浩浩湯湯”的洞庭湖畔,洞庭湖的一景一物都在他的記憶裡打上烙印。

范仲淹雖然沒去過岳陽樓,但是洞庭湖的氣勢還能不瞭解嗎?因此,當范仲淹應滕子京所邀,要為新落成的岳陽樓作記,追憶童年的深刻往事,1篇充滿生命感悟的雄文就此誕生。


子屠龍


【岳陽樓因岳陽樓記而譽滿天下近千年】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所寫作,本人從未到過此樓,竟然行文流暢,敘景自然,氣度不凡,勢揮江山,引領文騷 近千年。我有幸登上過岳陽樓。舉目四望,並未得到岳陽樓記所羅列景觀之宏偉,因自身修養低下而心緒不寧。經考證是作者視圖操刀製作,因何能寫出如此錦繡文章?趣憶感覺使然,而妄述予後:

一是作者文學功底深厚,有創作基礎;

二是有地理氣象認知,將江湖抱攬文中;三是敢於天馬流星,方可搜劍錄鐵;

四是有愛國情懷,才高八斗抒懷;

五是具愛民之情,方得恤民之文;

六是與友之情誼深厚,才能華文出胸;

七是能繼承傳統,智慧應用;

八是有無酒自醉之力,渲瀉美麗之功;

九是作者視圖理解好,飛筆浪漫而集成;十是作者見到之圖必然繪製精美,方能引議狂論。

僅謬就十點而盲樂矣,友們笑諒了。

(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於歷慶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問世)


怡天海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 州)人。他是一位正直,且有遠大理想的政治家,是北宋“慶 歷新政”的領袖,官至陝西四路安撫史、參知政事,去世後, 諡“文正'按宋代封諡的禮制,“道德博洽曰文,經天緯地曰 文,內外賓服曰正”。 “文正”當為大臣最高諡號。 在文學上,以著名散文《岳陽樓記》使岳陽樓名揚天下, 成為天下三大名樓。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成為膾炙人口的處世名句。一直以來,人們都只知其文,然當時 他寫此文時,卻遠在河南鄧縣任上。為什麼他未到過岳陽而能寫出如此生動,形神皆備的恢宏大篇。 范仲淹身世坎坷,《宋史》卷劉愚本傳及南宋理宗寶慶三年 (1227年),澧州軍事推官任龍友撰寫的《文正公讀書堂記》 曰:初,文正公少孤且貧,從其母歸朱氏。朱宰澧之安鄉,公侍 母偕來,嘗讀書於老氏之室,曰興國觀者。寒暑不倦,學而成 仕,為時名卿。 明《隆慶嶽州府志》載:范仲淹的繼父為朱文翰:“宋範仲 淹,蘇州人,幼孤,從其母歸朱文翰。稍長,築室鸛江讀書焉, 今曰書檯。” 《清一統志》載:古蹟讀書檯,在安鄉治南,相傳范仲淹讀 書於此,每當“驟雨來集,丁冬有聲”之際,范仲淹使會大聲 吟誦,十里有聲,當地有“書檯夜雨”之說。 讀書檯址,在今 縣城北,舊地名書院州,因臨澧水,故稱鸛江。有關範公的傳說, 安鄉不僅有讀書檯,而且還有洗墨池、朱池、南相寺等古蹟。 自宋以來各朝均有記載,清康熙年翰林,安鄉人張明先寫了 一首《書檯夜雨》:“勝狀高樓記岳陽,誰知蹤跡始安鄉,荒臺 夜夜芭蕉雨,野治年年翰墨香。 事業當時留青史,典型此地是宮 牆,夢中遙記瀟湘景,鸛港悠悠澹水長, 張明先認為,范仲淹之所以能創作出著名的散文《岳陽樓 記》,是因為他年少時曾經在安鄉生活、讀書,與洞庭湖有過朝 夕相見,四時共處之緣。曾與繼父登臨黃山頭遠眺洞庭湖“銜 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的漲潮之勢;與漁家孩子鑽蘆葦, 蕩漁舟,聆聽漁人在霪雨霏霏之中長嘯;也常與母親一道深入民 間,瞭解洞庭水鄉農民在陰風怒號中無奈與哀嘆。 五年的安鄉苦 讀,萌生了少年時代范仲淹“憂樂天下,大濟蒼生”的志向, 這種生活經歷與情感經驗,把他的“洞庭情節”推向高潮,所 以當滕子京請他為岳陽樓作記時,他的“洞庭情節”像火山一 樣噴發,千古宏文一揮而成。


古今歷史觀文


其實對於范仲淹是否去過岳陽,是沒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但是有人推測去過,有人推測沒去過。

認為沒去過卻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的名篇,完全是受人之託,憑一幅畫想象出來的。對岳陽樓具體的描述一點沒有,卻對洞庭風光大寫特吹。別人請他來寫岳陽樓,范仲淹倒好,好像登上岳陽樓欣賞洞庭湖色。最後抒發了一下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岳陽樓被人重修,想找范仲淹寫下岳陽樓,突出自己的政績,卻不走尋常路,似乎在告訴別人,欣賞洞庭湖色,岳陽樓是個好地方,貌似范仲淹在替人發展岳陽的旅遊產業?!


認為去過岳陽的,范仲淹的父親在范仲淹很小就去世了,母親改嫁,繼父在湖南做過官,范仲淹也跟著到了湖南,而且有三四年時間,有人推測,范仲淹在這段時間,到岳陽樓遊玩過;要不他怎麼能把以岳陽樓的視角把洞庭湖色寫的那麼生動,他一定看到過實物。只是別人請他作序的時候,去岳陽已經是往事了。


無論范仲淹去沒去過岳陽,《岳陽樓記》是名篇這是肯定的,但也從中透漏出范仲淹的文學功底很是深厚,文字信手拈來,實在是佩服。


過去即歷史


一幅《洞庭晚秋圖》,是人家滕子京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時隨信送來的,范仲淹就看著這畫,意興遄飛,寫出這千古名篇來。

一、說起來,《岳陽樓記》主要是表達作者胸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景物描寫倒是次要

在千古名篇裡面,景物大多是以景寫情的工具而已,更多是名篇背後的內涵,它的思想。蘇軾寫赤壁懷古,說大江東去,他去看的赤壁,未必是歷史上真的赤壁,寫石鐘山記,石鐘山為什麼叫石鐘山,他的考察也出現了錯誤,但這都不影響它們成為千古名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好歹有一幅畫做為參照,不算是毫無憑據。

二、再說,智者樂水,范仲淹這種智者是見過洞庭湖這種類似景色的

范仲淹是蘇州人,就靠著太湖,太湖的景色和洞庭能差多少?再說范仲淹曾在泰州治水修堰,那水浪波濤洶湧的樣子,甚至海潮,范仲淹都親身經歷過,他還能想象不出來?所謂大家,寫的是意境、是胸懷,若沒有那種胸懷、沒有那種意境的人,你便是天天看著洞庭湖也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來。

三、岳陽樓記的主旨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事實上作者是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緒上寫出來,那文中的景色也正是濁浪排空和波瀾不驚的兩重天

既然如此,濁浪排空的景色,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范仲淹治理海潮時的景象。而波瀾不驚,又可以想象范仲淹盪舟太湖的景象。這一切的來源,其實還是很清楚的。然而,拋開所有的景色,作者的心情無外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這種心態,這才能成為兼濟天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