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范仲淹一生都未去过岳阳,为何能在《岳阳楼记》中将四周景物描写得如此的酣畅淋漓?

蓬岛仙师


现在说起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阳湖,而实际上以前,洞庭湖的大小丝毫不弱于鄱阳湖,也就是在最近一百年光景,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一大半。洞庭湖古时候称为云梦、云梦泽,这名字既霸气又有诗意,作为数得着的大湖,洞庭湖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而岳阳呢,今天洞庭湖,大约有一半的水域面积属于岳阳,所以岳阳算得上洞庭湖畔最重要的城市了。岳阳楼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就一直在今岳阳城内,洞庭湖畔修建楼宇,唐代各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等等皆写过洞庭湖岳阳楼的诗句。经过这些大文豪的赞颂渲染,洞庭湖、岳阳楼不单单是一湖一景那么简单了,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范仲淹是北宋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死后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可以说是极高的荣誉了。范仲淹生前曾经在多地为官,最高做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这个位置上,他力推改革,对后世王安石变法产生积极影响。不过很可惜,范仲淹改革失败,后来被调到邓州,就是在那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关于范仲淹去没去过岳阳楼,看没看过洞庭湖,这点很难讲清楚,不过在写这篇佳作的时候,范仲淹已经五十多岁了,饱经沧桑,世事洞明,看没看过洞庭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里有想法有抱负,他要借这篇文章表达出来。看一下范仲淹生平履历,就算他没看过洞庭湖和岳阳楼,他也早早见识过大湖大海。

早年范仲淹曾经在泰州为官,当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范仲淹主持重修捍海堰,后世称范公堤。在泰州,范仲淹一定领略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对于大的水景肯定有印象。

后来范仲淹到苏州为官,苏州比邻太湖,这是跟洞庭湖齐名的大湖,太湖素有无风三尺浪的说法,如果遇到天气肆虐,风雨大作的时候,太湖有何景象范仲淹不会不记得。

有了这些年的经历基础,再加上文人的想象力,要范仲淹描绘任何一处水景都没有难度吧。不过《岳阳楼记》写景虽妙,更妙的却是它寄托的情怀和表达的思想。

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曾经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而仗义直言,进而接连遭受打击,受到贬谪。范仲淹丝毫没有屈服,甚至还留下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名言,刚直个性可见一斑。

更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并不是一个文弱的文人,宋朝时期,周边一直不安定,当时西夏崛起,元昊称帝,对大宋虎视眈眈,范仲淹临危授命,戍边西北,范仲淹制兵领兵很有一套,军队训练有素,又懂得跟其他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戍边五年,元昊始终没有掀起大的风浪,最后向大宋称臣。

正是因为范仲淹在西北的卓越表现,才有了后来他回京主持新政的机会,新政难免会侵害一部分当权者的利益,最后的结果以失败告终,范仲淹无奈被降邓州。这时候范仲淹年纪已经很大了,一辈子大起大落都经历过了,所以才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大智慧的思想。尽管仕途不如意,范仲淹更在意的却是天下苍生,洞庭湖上的风云变幻既像是人生的起起伏伏,又像是整个天下的兴衰荣辱,范仲淹胸怀天下,自然可以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来。


一览众河小


记得当年老师说过,范文正公并未到过岳阳。一岳阳同学说,她也没在岳阳见过文正公。我后来也有查证,应属实。无独有偶,黄霑写《上海滩》前,亦未曾见过黄浦江。




范文正公到底是怎么写的《岳阳楼记》?

受好友之托写岳阳楼

文开篇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范为同科进士,关系非同一般。当时滕子京被贬(谪)至岳阳,掌太守。“太守”自秦朝下来官越来越小,滕大人这也就一县长。此时范公也同样仕途不顺。受好友所托,刚正不阿的文正公,为了滕子京政绩前途两肋插笔,大破荤戒,写了《岳阳楼记》。



名画成就名篇

可我们范文正公并没到过岳阳......怎么写?这事滕子京积极啊,便送来一副洞庭湖晚秋图。“范兄,你就照葫芦吹出一篇岳阳楼记,我信你!”老范果不负所望,就凭这幅画,自己又天马行空+妙笔生花,硬是弄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开篇一段只是序(不忘夸好友)。接下来不惜重墨描述洞庭湖色,可谓洋洋洒洒,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但,老范并没描写楼哇,只“狡猾”地提了句“前人之述备矣”。

什么意思?“岳阳楼自唐建成,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可谓风骚至极。我今天就不寻旧习了吧。”范公说自己不稀罕写楼了(你倒是写啊,哈哈😄)。如此优雅新意地逃过了这一关。

烘托手法丨范公逮着周边景色使劲地写啊写(不然他写啥)。浩浩汤汤,波澜壮阔,气贯长虹,更衬托了岳阳楼的盛况。很神秘,这是一悬念,留给各位看官用心感受😂。




逆流而上得正源

文正公思维: 一群美女衣袂飘飘,我就偏穿短裤。范仲淹完全没有按照滕子京的初衷办事,压根就没写岳阳楼,哪怕一个感叹“这楼好美!好美!好美!”要知滕子京重修的是楼,无关洞庭湖。楼才是体现他政绩的!滕子京: 这不是跑偏了么?

最后一段,重点来了。以“嗟夫”开头,提醒大家注意了: 高逼格开始了😂。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无论身在朝堂,还是委身江湖,我老范都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很感人!于朝廷,这是政治观;于我们,也是人生观。范公一篇《岳阳楼记》可谓赚尽朝廷和民间......

最后一句点睛:“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我同道?范公和滕子京同榜进士、同为社稷、同期被贬、同为好友,天下尽知。滕子京明明就是同道之人,都为滕子京破戒了。结尾一句老范才真正为滕子京点赞。吹了那么多高风亮节最后引到滕子京身上了,同时升华和慰藉了自己和滕子京。



高明的范文正公

文正公高明在以退为进,打破前人旧章。本该写岳阳楼,他只写洞庭景;本是写洞庭景,他却絮叨感悟;本该颂政绩,他却一门心思忧国忧民...

如此深谙老子之道的范文正公,加上妙笔生花,又岂会被一个小小的岳阳楼难住?😊


上弦月A


写《岳阳楼记》的由来

在新政被废止不久,藤子打算重修岳阳楼,想让好友范仲淹给岳阳楼题记。当时人在邓州的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让他帮忙为重新整修的岳阳楼作记一篇。

知己难寻,将藏在心腹的话语一涌而出

刚刚经历过一场人生打击的范仲淹,此时或许有太多话想说。

一生的荣辱成败,满腔的家国情怀,在那一刻,一齐涌向了笔端。于是,面对想象中的岳阳楼和洞庭水,范仲淹在邓州的花州书院里,写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结尾他写道: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先天下之忧而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写完《岳阳楼记》七年之后,范仲淹去世了,享年64岁。

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如同丧父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逝世后半个多世纪,有一位粉丝不远千里,来到他的祠堂前。这位粉丝,叫元好问,曾写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的绝世佳句。

《岳阳楼记》为何写得这么绝

范仲淹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为国为民的操劳,还留下了许多的诗词。可见范仲淹的文采非凡,他不曾去过岳阳楼,可是应该对岳阳楼早有耳闻,因为这里常常是文人相会的地方。文化的力量无可比拟,虽然只是看着一幅画,相当于看图说话。对于一个文人来讲,他感受到和别人不一样。加之以景生情,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


九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而闻名于世,其实其中的写景也很精彩,之所以能这样,有多方面的原因。

01

范仲淹有可能到过岳阳甚至岳阳楼。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受命巡江淮,有可能从水道到洞庭湖和岳阳做过考察。他在这期间写的《送韩渎殿院出守岳州》诗中就有“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的句子。在另一首《新定感兴五首(其四)》中写道:“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从诗中对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描写来看,他是有可能到过这些地方的。

02

就算范仲淹没登上过岳阳楼,他对洞庭湖的景色也并不陌生。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曾在现在的湖南常德安乡当过县令,范仲淹随同他一道在这里度过了一段“书台夜雨”的读书生活。安乡就在洞庭湖边,与岳阳楼遥相对峙,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文中描写洞庭湖霏霏淫雨和春和景明的湖光山色自然就得心应手。

03

范仲淹是苏州人,对太湖很熟悉。1036年,他被贬饶州(今江西上饶),就曾在鄱阳湖上流连过一段时间。这些经历,也为他描写洞庭湖提供了参考。

04

滕宗谅为了让范仲淹对岳阳楼的风光有直观具体的感受,专门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随信寄给他,以便“涉毫之际,或有所助”。

05

滕宗谅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也提到,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当时,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歌咏岳阳楼、洞庭湖的诗文,文中也提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些诗文中对于景物的描写,也为范仲淹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如元稹的《遭风二十韵》就写到了洞庭湖的风浪:“俄惊四面云屏合坐见千峰雪浪堆。”这与文中写到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景象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写洞庭湖的月色,“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描写:“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杜甫那首千古绝唱《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的辽阔浩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文中所写“衔远山,呑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也颇有几分神似。

可以想见,当范仲淹接到好友请他为新落成的岳阳楼作记时,他心里是很有底的。他对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描写,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各种文本作参考,所以,能够写得如此生动传神、酣畅淋漓,就并不奇怪了。


读史杂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千古名句,影响了古往今来的多少读书人,同时也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一切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范仲淹在忧什么、伤什么、虑什么?让我们抽丝剥茧,看看是怎么回事。

一、应好友的请求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他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职务,后来谪守邓州。一系列的排挤和打击,使他远离了中央朝廷,既无法为国家管理政务,也无法为人民服务,虽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难免心情沉重、郁郁寡欢。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他的好友滕子京派人送来一封书信,并随信附呈《洞庭晚秋图》,以及唐宋名人吟咏的诗词歌赋等,请他为刚刚落成的岳阳楼写一篇记。

二、与滕子京的交情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宋军在西北遭遇定川砦大败,朝廷派驰援泾州。当时的泾州知府滕子京,出色地动员泾州军民为宋军提供军需物资,为泾州保卫战的胜利立下大功。

第二年(公元1043年),他被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推荐滕子京知庆州。没想到,不久就有人告发滕子京在泾州一役中滥用公用钱,贪污公款。

这事,他很清楚,滕子京的公用钱,主要用于战争之后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的酒宴,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得到朝廷允许和鼓励的。

除此之外,还用这部分钱馈赠给了一些试图在西北边疆建功立业的游侠、游士,当时他们也是宋军西北前线的得力助手。

宋仁宗听说这件事后,就将贬为权知凤翔府,又派太常博士燕度审理此案。经查,并没有贪污公款,也就没继续追查。

然而,抹黑滕子京只是为了“隔山打牛”,要打的正是推行新政的始作俑者。所以,以王拱辰为首的一批人岂会善罢甘休,竟然以罢朝威胁。

宋仁宗不堪忍受臣僚之间无休止的争闹,为了息事宁人,就将滕子京免去天章阁待制的官位,将其贬到岳州(今湖南岳阳)这个又穷又小的地方任郡守。

这就是开篇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来龙去脉。

三、借题发挥,说不敢说的话

这篇记,仅仅是记述一座建筑的风物而已吗?显然不是,而是寄托了诸多情感、暗喻在文中。

在邓州漫长的日日夜夜,他认真思索了自己的从政经历,特别是认真梳理了改革的前前后后,失望、怀疑、矛盾、悲愤……各种情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的心此起彼伏、汹涌澎湃,迫切需要一种寄托和宣泄。

接到好友的来信后,他惊喜于自己无意中获得了一个释放心中悲郁与诉求的契机,这篇文章可任由他发挥,八百里洞庭湖可任由他遨游,还不会授人以柄。

于是,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诉说推行新政的道路布满荆棘和坎坷;借“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抒发对小人得志、忠良见弃的悲愤。而那句千古绝唱更是他对于新政失败的感慨和担忧!

结语

因此可以说,他忧的是滕子京的横遭牵连,伤的是自己宦海沉浮,虑的是推行新政,前途渺茫,但归根结底还是改革。

可以说,没有“庆历新政”,就不可能有荡气回肠、千古传唱的《岳阳楼记》。

如果要问,为何短短三百余字,就写出了如此感人肺腑的“上忧邦国、下忧黎民”的华章?那是因为,范仲淹的忧伤,你不懂!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讨论历史。


白杨树下谈历史


岳阳楼是洞庭湖畔的名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人们形容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北宋爱国大腕范仲淹,曾写下名震天下的《岳阳楼记》,可惜他却1次都没来过岳阳楼……

话说,古代的洞庭湖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鼎盛时期的洞庭湖有6000多平方公里,古书里用“云梦(泽)”来称之。现在的洞庭湖已经跌到老二的位置,5大淡水湖里,它的面积小于鄱阳湖,而大于太湖、洪泽湖、巢湖。

究其原因,洞庭湖的面积减少,主要是近百年来的泥沙淤积、群众围垦。面积消失还是比较惊人的,1949年仅余4350平方公里,而如今只剩下2820平方公里。换言之,范仲淹那个时代的洞庭湖,比现在更为波澜壮阔……

范仲淹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这一份独属的霸气确实该给他,人家真的是好棒棒!

他典型表现在3个方面:为学勤勉、文以载道,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为将忠勇、保家卫国。《岳阳楼记》写于好友滕子京被贬官之时,范仲淹借助此文表达乐观主义精神,大体后人有4种解读:规劝滕子京说、激励宣言说、赞扬藤子京精神说、倡导先忧后乐精神说。

范仲淹从没来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千古绝唱?他还就真能写出来,毕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范仲淹在洞庭湖畔可是生活过好几年。这怎么讲?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父亲范墉是武宁军掌书记,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4岁随母改嫁至朱家。继父朱文翰特别看重范仲淹,对他比对亲儿子们好多流,去外地做官都带着这个继子。

儿时的范仲淹,随着朱文翰来到湖南安乡生活,地址位于洞庭湖区西北部。几年的时间里,范仲淹每天生活在“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畔,洞庭湖的一景一物都在他的记忆里打上烙印。

范仲淹虽然没去过岳阳楼,但是洞庭湖的气势还能不了解吗?因此,当范仲淹应滕子京所邀,要为新落成的岳阳楼作记,追忆童年的深刻往事,1篇充满生命感悟的雄文就此诞生。


子屠龙


【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誉满天下近千年】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作,本人从未到过此楼,竟然行文流畅,叙景自然,气度不凡,势挥江山,引领文骚 近千年。我有幸登上过岳阳楼。举目四望,并未得到岳阳楼记所罗列景观之宏伟,因自身修养低下而心绪不宁。经考证是作者视图操刀制作,因何能写出如此锦绣文章?趣忆感觉使然,而妄述予后:

一是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有创作基础;

二是有地理气象认知,将江湖抱揽文中;三是敢于天马流星,方可搜剑录铁;

四是有爱国情怀,才高八斗抒怀;

五是具爱民之情,方得恤民之文;

六是与友之情谊深厚,才能华文出胸;

七是能继承传统,智慧应用;

八是有无酒自醉之力,渲泻美丽之功;

九是作者视图理解好,飞笔浪漫而集成;十是作者见到之图必然绘制精美,方能引议狂论。

仅谬就十点而盲乐矣,友们笑谅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于历庆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问世)


怡天海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 州)人。他是一位正直,且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是北宋“庆 历新政”的领袖,官至陕西四路安抚史、参知政事,去世后, 谥“文正'按宋代封谥的礼制,“道德博洽曰文,经天纬地曰 文,内外宾服曰正”。 “文正”当为大臣最高谥号。 在文学上,以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扬天下, 成为天下三大名楼。而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脍炙人口的处世名句。一直以来,人们都只知其文,然当时 他写此文时,却远在河南邓县任上。为什么他未到过岳阳而能写出如此生动,形神皆备的恢宏大篇。 范仲淹身世坎坷,《宋史》卷刘愚本传及南宋理宗宝庆三年 (1227年),澧州军事推官任龙友撰写的《文正公读书堂记》 曰:初,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公侍 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而成 仕,为时名卿。 明《隆庆岳州府志》载:范仲淹的继父为朱文翰:“宋范仲 淹,苏州人,幼孤,从其母归朱文翰。稍长,筑室鹳江读书焉, 今曰书台。” 《清一统志》载:古迹读书台,在安乡治南,相传范仲淹读 书于此,每当“骤雨来集,丁冬有声”之际,范仲淹使会大声 吟诵,十里有声,当地有“书台夜雨”之说。 读书台址,在今 县城北,旧地名书院州,因临澧水,故称鹳江。有关范公的传说, 安乡不仅有读书台,而且还有洗墨池、朱池、南相寺等古迹。 自宋以来各朝均有记载,清康熙年翰林,安乡人张明先写了 一首《书台夜雨》:“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荒台 夜夜芭蕉雨,野治年年翰墨香。 事业当时留青史,典型此地是宫 墙,梦中遥记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 张明先认为,范仲淹之所以能创作出著名的散文《岳阳楼 记》,是因为他年少时曾经在安乡生活、读书,与洞庭湖有过朝 夕相见,四时共处之缘。曾与继父登临黄山头远眺洞庭湖“衔 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涨潮之势;与渔家孩子钻芦苇, 荡渔舟,聆听渔人在霪雨霏霏之中长啸;也常与母亲一道深入民 间,了解洞庭水乡农民在阴风怒号中无奈与哀叹。 五年的安乡苦 读,萌生了少年时代范仲淹“忧乐天下,大济苍生”的志向, 这种生活经历与情感经验,把他的“洞庭情节”推向高潮,所 以当滕子京请他为岳阳楼作记时,他的“洞庭情节”像火山一 样喷发,千古宏文一挥而成。


古今历史观文


其实对于范仲淹是否去过岳阳,是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但是有人推测去过,有人推测没去过。

认为没去过却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完全是受人之托,凭一幅画想象出来的。对岳阳楼具体的描述一点没有,却对洞庭风光大写特吹。别人请他来写岳阳楼,范仲淹倒好,好像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色。最后抒发了一下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被人重修,想找范仲淹写下岳阳楼,突出自己的政绩,却不走寻常路,似乎在告诉别人,欣赏洞庭湖色,岳阳楼是个好地方,貌似范仲淹在替人发展岳阳的旅游产业?!


认为去过岳阳的,范仲淹的父亲在范仲淹很小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继父在湖南做过官,范仲淹也跟着到了湖南,而且有三四年时间,有人推测,范仲淹在这段时间,到岳阳楼游玩过;要不他怎么能把以岳阳楼的视角把洞庭湖色写的那么生动,他一定看到过实物。只是别人请他作序的时候,去岳阳已经是往事了。


无论范仲淹去没去过岳阳,《岳阳楼记》是名篇这是肯定的,但也从中透漏出范仲淹的文学功底很是深厚,文字信手拈来,实在是佩服。


过去即历史


一幅《洞庭晚秋图》,是人家滕子京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随信送来的,范仲淹就看着这画,意兴遄飞,写出这千古名篇来。

一、说起来,《岳阳楼记》主要是表达作者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景物描写倒是次要

在千古名篇里面,景物大多是以景写情的工具而已,更多是名篇背后的内涵,它的思想。苏轼写赤壁怀古,说大江东去,他去看的赤壁,未必是历史上真的赤壁,写石钟山记,石钟山为什么叫石钟山,他的考察也出现了错误,但这都不影响它们成为千古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好歹有一幅画做为参照,不算是毫无凭据。

二、再说,智者乐水,范仲淹这种智者是见过洞庭湖这种类似景色的

范仲淹是苏州人,就靠着太湖,太湖的景色和洞庭能差多少?再说范仲淹曾在泰州治水修堰,那水浪波涛汹涌的样子,甚至海潮,范仲淹都亲身经历过,他还能想象不出来?所谓大家,写的是意境、是胸怀,若没有那种胸怀、没有那种意境的人,你便是天天看着洞庭湖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

三、岳阳楼记的主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事实上作者是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上写出来,那文中的景色也正是浊浪排空和波澜不惊的两重天

既然如此,浊浪排空的景色,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范仲淹治理海潮时的景象。而波澜不惊,又可以想象范仲淹荡舟太湖的景象。这一切的来源,其实还是很清楚的。然而,抛开所有的景色,作者的心情无外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这种心态,这才能成为兼济天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