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是古邢國之地,曾為五朝古都、十朝雄郡,建城市超過三千五百年,是河北省歷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在古代素有名都出妖女之說,《趙記》就記載:襄國多妖女。李白又說:燕趙多秀色。邢臺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上由形成很多地域性的名門望族,例如趙郡李氏、清河張氏、崔氏等,這些世家大族的子女,教育優秀,作風正派,自然成為當時貴族豪門子弟競聘的對象,例如《黃粱夢》中的盧生一生的愛情追求就是能娶一個清河籍的崔氏女子為妻。古代邢臺籍的女子嫁入後宮者也難計其數,其中貴為皇后或君主正妻者也不在少數,下列12位即為其中的代表,她們與邢臺皆有深刻的淵源,或能從中可見一斑。

1、商代武丁皇后一婦妌

婦妌,商王武丁的皇后,是來自井方(今邢臺市)之女,婦妌善於農業種植,尤其擅長種黍,殷墟卜辭中記錄了很多她在丘商種黍的內容;也從事征伐、祭祀、先導、進貢等一系列王室活動。她的地位較高,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的生母,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親生子為祭祀她而鑄,故名“司母戊”,“司母”即“嗣母”,是法定王位繼承人也就是儲君之母。她是武丁的妻子中唯一葬入王陵的一位,昭示了她的皇后身份。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2、西周邢姜太宰一姜已

邢姜為邢侯之妻、齊侯之女,《太平寰宇記》所記邢州州城有“邢侯夫人姜氏葬城西,不知其處。齊武平初,掘得銅鼎五,受二升。腹有蝌蚪字雲‘邢侯夫人姜氏墓’。 1975年在內蒙古出土了一件《邢姜太宰已簋》,銘文稱:“邢姜太宰已,鑄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短短的銘文透漏了邢國寶貴的信息和秘密。 “邢姜”即為邢侯之妻姜氏,乃齊侯之女,與宋《太平寰宇記》引《北史》所記一致,也與在今河北邢臺地區曾出土過五件邢侯夫人姜氏鼎相吻合,表明《邢姜太宰已簋》是邢國寶器,太宰,即宰相,已為其名,故其名稱為姜已,身份為邢侯夫人兼邢國宰相。邢姜太宰已簋銘文的意思即為邢侯夫人姜已兼為宰相,鑄其寶簋,祈願保佑邢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邢齊聯姻是眾所周知的事件,《詩經》中“邢侯之姨、衛侯之妻”便從側面記載了這一事實。然而邢侯夫人因何又兼任邢國的宰相、管理邢國國家事務呢?原來在歷史上有多位邢侯在位期間,被召到周朝皇室輔政,最出名者如邢叔(井叔)、邢侯井利(周朝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軍),司馬井伯等,邢侯夫人姜已任職邢國宰相管理國家事務,可能就是在邢侯去皇室輔政的情況下進行的,其對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充分體現了其執政能力,這也是邢臺歷史上記載的唯一一位女宰相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3、春秋時期邢侯夫人一姬少(上孔下皿)

姬少(上孔下皿),別名夏姬,出生於鄭國,曾生活在楚國,後定居邢國(今邢臺市)度過後半生,為春秋時期邢侯巫臣(申公)之妻。公認的春秋時期中國四大美女之一,一生傳奇經歷,比羋月傳有過之而無不及,史載她曾經三次成為王后,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共有九個男人因為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最後與申公巫臣私奔到邢國(邢臺),成為邢侯巫臣的夫人,終老於此,並在邢臺生下一個女兒完全繼承美麗漂亮的基因,被稱作尤物。 歷史典籍《左傳》、《列女傳》、《穀梁傳》、《詩經》、《國語》、《史記》、《資治通鑑》均有記載。

姬少(上孔下皿),鄭穆公之女,初私通子蠻。子蠻早死,繼為陳國大夫夏御叔之妻,因名夏姬(因其原名為生僻字,故在夏姬改嫁後仍多稱為夏姬),生子徵舒。御叔死,她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後被楚莊王所俘,送給連尹襄老為妻。襄老戰死後,夏姬年華已過三十,仍是雲鬟霧鬢、剪水秋眸、肌膚勝雪,她遇到了申公巫臣(屈巫,子靈)後,巫臣寫了一封情書給夏姬,只有4個字“歸!吾聘汝。”夏姬認定了申公巫臣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後,找了個藉口回到了鄭國。四年後,屈巫得到出使齊國的機會,巫臣乘機把自己的家室財產全部帶走。按照計劃,出使齊國完成任務後,讓副使回國覆命,自己則跑到鄭國和夏姬會合——至此,夏姬已在鄭國等了他至少四年。巫臣如願以償地娶了夏姬為妻,並領著夏姬一路向北私奔。投靠晉國,時邢國剛歸屬晉國不久,晉景公便任命巫臣為邢(今邢臺市)大夫,後升邢伯、邢侯,來管理邢國舊地。巫臣之子後來繼任為邢侯。考今邢臺春秋大墓即為巫臣之墓,鹿城崗遺址即為當時邢國國都。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4、西漢孝惠皇后一張嫣

張嫣(前202年―前163年),野史載其字孟媖,小字淑君 ,是魯元公主與宣平侯張敖之女,漢惠帝劉盈的皇后(外甥女),生於漢初趙國首都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秦末漢初,張耳先被項羽封為常山王,理信都(今邢臺市),後被劉邦封為趙王,都信都,更名襄國(邢臺),張耳去世後,其子張敖繼任為趙王,繼續建都於襄國(今邢臺),張敖取劉邦之女、大漢長公主魯元公主為妻,生女張嫣,前192年,年僅十一歲的張嫣成為漢惠帝的皇后。前180年,群臣共除諸呂,擁立漢文帝劉恆為帝。廢黜張嫣皇后之位。前163年去世,張嫣去世,終年四十歲,諡號孝惠皇后,與漢惠帝合葬於安陵。由於張嫣一生冰清玉潔,被民眾尊為百花之神,建廟祭祀。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5、三國文德皇后一郭女王

郭女王(184年4月8日-235年3月14日),即文德郭皇后,名照,字女王,曹魏王朝第一位皇后,安平廣宗(今邢臺廣宗)人。有智數,性儉約,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盧弼《三國志集解》中稱其“之足以制魏文可知”。郭氏少年時父母雙亡,喪亂流離,29歲時被比她小3歲的曹丕納為妾,深得寵遇,然而始終沒有生下子女。後來曹丕即位魏王,冊封郭氏為魏王夫人。曹魏建立,拜為貴嬪,位次皇后。黃初三年九月初九,曹丕在許昌立她為後。郭女王做了四年的皇后,後曹丕病篤駕崩,由太子曹叡繼位,郭女王成為皇太后。八年後逝世,諡曰“文德皇后”,葬於魏文帝首陽陵西側。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6、西晉武悼皇后一楊芷

楊芷,字季蘭,小名男胤,

晉武帝皇后楊芷,太尉楊駿之女,一說為弘農華陰人,一說為鉅鹿癭陶(今邢臺寧晉)人,楊駿墓今存於邢臺寧晉。據《晉書》和《兩晉演義》:“泰始二年(266年),,晉武帝冊封王妃楊(豔)氏為皇后”。又載:“泰始十年,楊豔病危,向晉武帝哭訴道:妾叔父楊駿有一女,名芷,小名男胤,德容兼備,願陛下選入六宮,彌補妾的遺憾,妾死亦瞑目了。”咸寧二年,武帝迎其堂妹楊芷入宮,冊封皇后。史稱“婉嫕有婦德,美映椒房”,得寵於晉武帝。生渤海殤王,早薨,之後再無生育。其父楊駿擅權引起皇后賈南風忌恨,賈南風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殺死楊駿,並唆使大臣上書狀告楊芷謀反,讓晉惠帝司馬衷將其貶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不久,楊芷凍餓而死,諡號武悼皇后,入太廟配武帝享受祭祀。

《明正德趙州志》《明隆慶趙州志》載:楊駿墓,在寧晉縣北塔塚村。駿,晉太尉,武帝后之父也。清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卷五·戚里》:“楊芷、楊太后,晉武帝后也。後父墓在縣北塔塚村,後以武帝鹹熙二年(276年)立為皇后,惠帝登基,尊為皇太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7、天王皇后一鄭櫻桃

鄭櫻桃(?-349年),後趙襄國(今河北邢臺市)人,優伶出身,頗具美色,後趙武帝石虎第三任妻子,深得石虎寵愛,被封為天王皇后。石遵成為皇帝后,尊母親鄭櫻桃為皇太后。

石閔自恃有功,專擅朝政, 中書令孟準、左衛將軍王鸞、樂平王石苞、汝陰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都勸石遵把石閔殺掉。唯太后鄭櫻桃認為冉閔(即石閔)有功勞,不可殺。鄭櫻桃救下冉閔一條命,後來冉閔遂篡權造反時,將石遵和太后鄭櫻桃一併殺死。

唐朝詩人李頎曾作《鄭櫻桃歌》,寫鄭櫻桃以美豔而擅寵後宮故事,流傳千古。

《鄭櫻桃歌》

唐朝詩人李頎

石季龍,僭天祿,擅雄豪,美人姓鄭名櫻桃。

櫻桃美顏香且澤,娥娥侍寢專宮掖。後庭卷衣三萬人,翠眉清鏡不得親。

宮軍女騎一千匹,繁花照耀漳河春。織成花映紅綸巾,紅旗掣曳鹵簿新。

鳴鼙走馬接飛鳥,銅馱瑟瑟隨去塵。鳳陽重門如意館,百尺金梯倚銀漢。

自言富貴不可量,女為公主男為王。赤花雙簟珊瑚床,盤龍斗帳琥珀光。

淫昏偽位神所惡,滅石者陵終不悟。鄴城蒼蒼白露微,世事翻覆黃雲飛。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8、宣穆皇后一劉氏

南北朝時期,外族入主中原,前秦人劉眷,本為匈奴人首領,祖籍代郡,歸順北魏拓跋氏後,監攝國事,稱作北部大人,遂居家遷籍至鉅鹿癭陶(今邢臺市寧晉)。劉皇后乃劉眷之女,登國元年(386年),劉氏被選入後宮,起初立為貴人。婚後二人感情很好,生有一女華陰公主,一子拓跋嗣,因此寵信有加,專理後宮之事。

拓跋硅攻取後燕後,將慕容寶的女兒帶入宮中。天興三年,朝臣提議立後,拓跋硅猶豫不決,最後決定鑄起金人者得後位。於是,慕容氏得封皇后。天賜六年十月,拓跋嗣被立為太子,按照拓跋氏的祖規,生了太子,而又不能成為皇后者,都要賜死,所以,道武帝拓跋珪臨終前,將劉氏處死。拓跋嗣繼位後,廢除拓跋氏這一祖規,將母親劉氏追封為宣穆皇后,配享太廟。自此後宮人為帝母,皆正位配饗,

北魏時邢臺市寧晉縣出現的著名人物為宣穆皇后。明《明隆慶趙州志·寧晉分志》載:“宣穆皇后,元魏太祖道武皇帝后也。後姓劉氏,後家故墳在縣東八里南曹村,碑有記,知後為寧晉人。後在太祖時未在後位,以生皇子拓跋嗣是為太宗,太宗繼位,乃尊皇妣劉貴人為宣穆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9、靖德皇后一元仲華

元仲華(?-?),北魏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女,母親為清河王妃胡智,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妹妹,北齊文襄皇帝(追尊)高澄的嫡妻,其名見《清河王妃胡智造像記》。北魏皇族,因元懌被封為清河王,這一支乃遷居於清河,其後元懌之子元亶襲封清河王,元仲華即為第二代清河王元亶的女兒。元仲華自幼生活在清河(今邢臺市清河縣),北魏孝武帝時封元仲華為馮翊公主,與渤海王高澄結婚,元仲華容貌美麗、性情溫柔恭順,對高澄曲盡和敬,元仲華生嫡子河間王高孝琬時,洗三禮非常風光,天子親臨送萬匹絲綢作為賀禮,百官送來的禮物堆滿了十間屋子。之後又生下兩個女兒,高澄於諸子中最寵愛她的兒子。元仲華與高澄結婚,生一子兩女,十分風光,但不太被丈夫寵愛。高澄曾因她在宴會上不如高洋之妻李祖娥豔美而不平,以後高澄愛上王昭儀,欲廢棄她改娶之為正室,被崔季舒等人苦諫而放棄。

邢臺廣宗籍名士陳元康輔佐高澄,通過改革官員選舉制度,懲治貪賄,整頓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確立了權威。可惜在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受禪讓皇位前夕為膳奴所刺殺,其弟高洋建立北齊之後,追諡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尊元仲華為皇嫂文襄皇后,居靖德宮,號靖德皇后。

天保六年(555年),齊文宣帝高洋嗜酒漸漸昏狂,聲稱高澄生前曾經非禮他的妻妾,在高陽王府強暴其大嫂元仲華。靖德皇后忍耐之,除強暴以外並沒有受到其他傷害。太后婁昭君得知後痛責高洋,亦遭高洋罵詈。天統二年,她的兒子高孝琬與太上皇高湛交惡,被以謀反罪名殺害,她也在武平年間憂鬱而終。諡號敬皇后,祔葬神武帝高歡的義平陵。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10、昭信皇后一李祖娥

北齊昭信皇后李祖娥,祖籍趙郡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上黨太守李希宗之次女,母博陵崔幼妃,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出身北方世家大族趙郡李氏。

李祖娥溫婉可愛,才貌雙全,十幾歲時,便傾國傾城,被丞相高歡看中選擇嫁給當時還是太原公的高洋,明媒正娶,成為太原公夫人,以後更是步步高昇。高洋建立北齊後,李祖娥變成可賀敦皇后。生有二子一女,即北齊廢帝高殷、太原王高紹德、長樂公主高寶德。

北齊文宣帝高洋是最典型的暴君中的暴君,動輒痛毆嬪妃。但對於自己的妻子李祖娥,高洋卻十分敬重。因此在高洋當皇帝的十年間,李祖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享盡了人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太子高殷是他和李祖娥生下的長子。高殷自幼在母親薰陶下學習儒學,溫厚善良,禮賢下士,高洋嫌棄“太子得漢家性質”,不似自己,總算看在夫妻情份上,沒有廢掉高殷的太子之位。 高殷繼承大統後,李祖娥成了皇太后,高洋的母親婁昭君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在朝中的勢力遠大於李祖娥這位皇太后,婁昭君又有高演和高湛幾個親生兒子,自然不肯讓漢族的女子李祖娥把持朝政,不久將高殷廢為濟南王,趕出皇宮,後遭到殺害,高演成了北齊皇帝。李祖娥遷居昭信宮,稱號為昭信皇后。

高演在位2年去世,高湛繼承皇位。高湛垂涎嫂嫂美色,要睡在嫂嫂李祖娥的昭信宮。李祖娥鑑於叔嫂名份,極力拒絕高湛的非份要求,但是高湛以李祖娥最後一個兒子高紹德的性命相威脅,李祖娥為了兒子性命,只能忍辱負重。沒多久,李祖娥就懷孕了,對於肚子裡這個沒有名份的孩子,李祖娥既驚且懼。她整日閉門不出,也不許別人踏入昭信宮一步。高紹德思念母親,上門探望,卻被衛兵攔在宮門外。兒子無法體諒母親的苦衷,站在宮門外大聲叫罵,李祖娥羞愧難當,淚流滿面。

李祖娥和高湛的女兒出世後,即死掉了,這個沒有名份的女嬰可能是被李祖娥忍痛掐死。高湛聽到了消息,狂怒得像一頭獅子,他沒想到這個向來美麗柔順的女人竟敢弄死自己的女兒。他馬上叫人把高紹德押到昭信宮來,當著李祖娥的面,把她兒子高紹德活活打死,李祖娥極力阻攔,卻救不回兒子的性命。高湛又用鞭子狠狠抽打她至血肉模糊,叫人把她裝進絹袋,丟進溝渠,絹袋被李祖娥染得鮮血淋漓。過了很久,李祖娥才甦醒過來,此時,她已經萬念俱灰。宮女們為李祖娥敷上藥,用牛車把她送出宮去,李祖娥進了妙勝寺出家為尼。過了十幾年,北周滅了北齊,李祖娥身在化外,仍然作為北齊皇族的一員被俘虜到北周。後來隋朝建立,李祖娥得以返回家鄉趙郡柏人(今邢臺隆堯),從此以後,史書上沒有了她的記載。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11、聖穆皇后一柴氏

聖穆皇后柴氏,漢族,後周太祖郭威之妻,原籍邢州堯山,後居邢州龍崗,與郭威同鄉,是世宗柴榮的親姑姑。郭威貧賤時,喜歡喝酒賭博,不事產業,柴氏常規勸他。柴氏對郭威照顧的很好,等郭威即位,柴氏已先卒,乃下詔:“故夫人柴氏,追冊為皇后,諡曰聖穆。”

後周太祖郭威即位後,對曾經患難與共的柴妃思念不已,下詔將她追冊為皇后,昭告天下:

“義之深無先於作配,禮之重莫大於追崇。朕當寧載思,撫存懷舊。河洲令德,猶傳荇菜之詩;媯汭大名,不及珩璜之貴。俾盛副笄之禮,以伸求劍之情。故夫人柴氏,代籍貽芳,湘靈集慶。體柔儀而陳闕翟,芬若椒蘭;持貞操以選中璫,譽光圖史。懿範尚留於閨閫,昌言有助於箴規。深惟望氣之艱,彌嘆藏舟之速,將開寶祚,俄謝璧臺。宜正號於軒宮,俾潛耀於坤象,可追命為皇后。仍令所司定諡,備禮冊命。”

這份詔書引經據典,溢美之詞很多,足見後周太祖對髮妻柴皇后的敬意。柴皇后的諡號被定為“聖穆”,史稱後周聖穆皇后柴氏。 此後,後周太祖雖然有眾多嬪妃,卻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並且由於他的兒子們全部被後漢隱帝殺害,他還立柴皇后的侄子柴榮為嗣君,可見他與柴氏感情之深厚。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12、慈聖光獻皇后一曹氏

慈聖光獻皇后(1016年-1079年),曹氏,北宋宋仁宗趙禎的第二位皇后,寧晉縣延白(今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人,祖父為北宋名將曹彬,父親為曹玘,長弟曹佾即為八仙中的曹國舅。明道二年,郭後廢,詔聘入宮。景祐元年九月,冊為皇后。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善飛帛書。曹皇后與仁宗合葬於永昭陵,諡號為“慈聖光獻皇后”。

曹皇后乃北宋樞密使曹彬之孫女、吳王曹玘之女,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寧晉,曹芸的父親及以上曹氏諸人死後均葬於其原籍寧晉縣延白村曹氏祖塋,後世遷徙靈壽,遂靈壽成為曹氏新籍裡,但曹彬卻讓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寧晉,守護寧晉縣之曹氏祖墳,以示不忘根本之意。因此,寧晉是曹皇后故里,曹玘後被仁宗封為吳王,曹玘之女是在明道二年(1033年)應詔入宮,被宋仁宗冊封為皇后。曹皇后出身將門,熟讀經史,善飛白書(書體之一)。性情慈愛,節儉,重視稼穡,常常在宮苑內種植穀物,養蠶採桑。寧晉縣尚存曹皇后出嫁前的梳妝樓遺址。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邢臺歷史上12位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