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搶奪瀘定橋,從瀘定橋過河?

開花鐵樹


答: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搶奪瀘定橋,從瀘定橋過大渡河呢?

這必須要搞清楚石達開當年所處的地理位置。

石達開當年巧渡金沙江後,直插四川寧遠府(治所在今四川西昌,範圍與今涼山州大體相當)境內,棄走越嶲大路,徑取冕寧小路捷徑,急趨紫打地(今安順場附近),擬從紫打地渡河。

紫大地地勢低下,前為大渡河所斷,後有馬鞍山所阻,左邊為松林河所封,右邊有老鴉漩河所鎖,乃是兵法上所說的死地。

所以,石達開到後,不敢怠慢,馬上展開渡河行動。

再一次強調,紫大地前面的大渡河是沒有橋的。

石達開要渡河,就必須打造舟楫。

石達開好不容易弄出了十幾條船,當晚卻突然降雨,河水暴漲,無法渡河。

有很多野史軼聞說,石達開到了紫打地的當晚,因為王妃誕子,為給新生兒慶生,命令軍士就地駐營,連續慶祝了三天三夜。

這完全是沒有根據的一派胡言。

按照《越巂廳全志》記敘,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即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到紫打地的當晚,“俄而陰雲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漲不得渡”,即當晚大渡河洪水已經陡漲,已不能徑渡了。

土人賴進學《述石逆被擒事》也稱:“彼時兩河水陡漲文餘。”

四川總督駱秉章在其《生擒石逆疏》也說:“是夜松林小河及大渡河水陡漲數丈。”

大雨連下了三天,三天之後,清軍唐友耕部趕到大渡河對岸佈防,太平軍要渡河,就必須以命相搏,與清軍展開強攻。

補一句,參與大渡河戰役謀劃的清軍將領唐炯也在他的《成山老人年譜》裡記載了石達開沒的在清軍到達之前渡河的緣由:“石達開至大渡河,遊騎數百人已濟,招還,下令多備船筏,明日齊渡。是夜水陡漲數丈,連日不退,而振武軍前隊始馳至對岸。”

石達開在強渡作戰中死傷慘重,且大渡河又再次暴漲,致使從紫打地渡河成為了不可能。

現在,有人認為石達開在那個時間點走大渡河是不瞭解天時,自取滅亡。

這也是不對的,清廷四川總督駱秉章《生擒石逆疏》中坦承,據當地人說,大渡河水從來不曾在這個季節如此盛漲,據水汶統計資料,大渡河的漲水期本來應該在半個月之後,石達開遇上的是極其罕見的提前漲水,可見,石達開之亡,是天要之亡,非戰之罪也!

72年之後,紅軍基本也是在同樣的季節、同樣的時間,來到了同樣的地點。

但紅軍比石達開要幸運得多。

首先,紅軍沒有遇上漲水。

其次,紅軍剛到達大渡河南岸安順場渡口,就找到了一艘木船。

當時奉命在南岸守衛安順場渡口的,是國民黨彝務總指揮部下屬的川軍營長賴執中,北岸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第五旅第七團一個營。賴執中從南岸撤到北岸時,本已將南岸的渡河船隻、糧食全部轉移到了北岸,並在南岸安順場滿街堆積柴草,準備放火燒盡民房。但安順場南岸一大半房屋和財產是他家的,在沒有確定紅軍是否來安順場之前,他抱著僥倖心理沒有舉火,則還留有一張擬在舉火之後駕渡北岸的小船。陰差陽錯,這艘船就落入紅軍手中,由此上演出了“紅軍十七勇士孤舟橫渡大渡河”的好戲。勇士們在渡河後控制住了渡口,並在後續部隊不斷渡河增援的情況下,擊潰劉文輝的川軍,鞏固了渡河點。

紅軍抵達大渡河前,蔣介石於5月中旬飛抵昆明,調動中央軍十餘萬人,川軍五萬餘人,在大渡河沿線組成封鎖線堵截紅軍,蔣致電各軍:“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漢彝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要、給養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勳。”

為此,紅軍高層專門到石達開的敗亡作了細緻而詳盡的分析,儘可能避免出現石達開的錯誤,並把石達開沒有實施、卻可能成功的所有辦法都反覆謀慮了個遍。

可以說,是石達開的敗亡給紅軍提供了經驗。

主持中央軍事工作的毛澤東、周恩來及紅軍總司令朱德沒有專注於在安順場渡河,而向各軍團首長髮出電令,兵分兩路,分別沿大渡河兩岸北上,相機誓奪上游320裡之外的瀘定橋!

瀘定橋建於1705年,是康熙在平定“打箭爐(今康定)之亂”後,為加強對西康地區的控制而下令建造的,是成都平原通往西康、西藏地區的交通要道。

紅軍奪取了瀘定橋,從橋上渡河,當然比駕船渡河更快、更好、更安全了。

那麼,問題來了——石達開為什麼沒有搶奪瀘定橋,從瀘定橋過河?

前面說過了,石達開所在的紫大地前為大渡河所斷,後有馬鞍山所阻,左邊為松林河所封,右邊有小水(即鹿子河)和老鴉漩河所鎖。

松林河是大渡河的支流,當時大渡河河水暴漲,松林河河水雖然不深,卻湍急異常,而且對岸有番族土司王應元鎮守,強渡松林河的難度與強渡大渡河是一樣的。

在多次搶渡失敗後,石達開只好向東突圍,最終又被老鴉漩所攔。

正所謂,時來天地齊努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也,命也。

紅軍比石達開最幸運的地方就是:在紅軍渡河的時代,松林河已經改道,即當年石達開所面對的天塹松林河已成了一條徒步可過的小溪!

不得不說,這是上蒼在眷顧我中國工農紅軍啊!


覃仕勇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也不復雜,就是兩個。

第一,被松林河擋住了。

松林河今天也存在,是一條小河了,當天比較寬,是一條普通的河流。

自然,松林河同大渡河無法相比,卻攔在在安順場的太平軍西面。

當時的情況是,太平軍的北面是安順場的大渡河,西面是松林河。

想要渡過大渡河,只有兩個辦法,要麼在安順場使用渡船渡過大渡河,要麼就突破西面的松林河,步行西進到大渡河,強行突破。

因為大渡河不存在船隻渡河的難度,所以有可能將數千大軍渡河成功。

然而,太平軍的運氣不好。

他們剛剛到安順場,第二天大渡河就出現了河水暴漲。

清史專家分析水文認為,這是上游出現了強降雨天氣。

本來大渡河的束流湍急,但在安順場相對較緩,還可以渡船過去。

現在河水暴漲,水流加速,船隻渡河就不可能了。

而西面的松林河同大渡河想通,也被大渡河的河水倒灌,導致水流暴漲,一樣難以渡過。

但是,突破松林河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大渡河寬度太大,而松林河寬度較小,即便水位較高,渡河還是有一定把握的。

然而,太平軍卻犯了很多失誤,導致強渡松林河失敗。

第二,軍事指揮失誤,導致無法到瀘定橋。

1863年5月14日,翼王帶領太平軍到達大渡河邊的安順場,當晚河水暴漲。

當地的嚮導說這是山洪突發的漲水,過兩天就會退,大渡河真正的漲水要到一個月之後。

太平軍就在這裡修整了3天,等待河水下降,然後卻沒有成功。

17日,降雨停止,水位有所下降,但對岸出現了清軍。石達開知道不好,立即從安順場用渡船強渡大渡河。

但水流太急,渡船到了河中間就失去控制,無奈之下只好放棄,繼續等待。

到了21日上午,大渡河水位果然有很大下降。

太平軍立即強渡,但渡河一半,再次有洪水到來,導致渡河失敗,河水打仗。

至此,太平軍到了大渡河和松林河邊已經整整1周,始終沒有試圖渡過鬆林河。

也就是說,石達開根本沒有考慮走瀘定橋,只是試圖從安順場渡河。

顯然,這是一種極度失敗的軍事思維。任何軍事作戰,都要盡全力準備備用方案,防止一旦主用方案失敗以後,大軍還有出路。

但石達開並沒有備用方案,可以說他是非常失策的。

到了1周以後的22日,石達開無法度過再次漲水的大渡河,才考慮從松林河渡河。

但此時對岸的彝族土司早已以逸待勞,部署好了軍隊。而太平軍不用船隻強渡,讓士兵強行遊水渡過。

然而這裡距離大渡河太近,水流還是比較湍急,游泳渡河失敗。


23日,石達開被迫轉移到松林河上游水流更緩的磨坊溝搶渡。

這次有部分士兵游上對岸!

可惜,松林河的水流非常寒冷。太平軍士兵游上對岸以後,普遍被凍僵,失去作戰能力,被彝族人斬殺。

此時大渡河水位再次上漲,石達開束手無策,直到10天后6月3日孤注一擲,分兵三路,兩路搶渡大渡河,一路搶渡松林河,全軍出動。

然而渡河還是難以成功,最終被迫投降。

可以看到,石達開從開始到最後,始終忽視從松林河的強渡。

實際上,當時即便石達開可以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但運輸量太低,將數千人渡過去恐怕需要近1個月時間,軍糧支持不了這麼久。

所以,一開始就應該果斷集中全部兵力,使用渡船強渡松林河,進而從瀘定橋渡過河去。

退一步說,就算瀘定橋也被封鎖,也可以繼續西進到西康轉戰,總比束手就擒好。


可以看到,23日的渡河,開始是成功的,一部分士兵已經渡過鬆林河。

只是由於人數太少和被河水凍僵體力不支,才被彝族人殺死。

如果當時仔細安排,用渡船全軍強渡,是很有把握渡河成功的。只要渡過天險,區區彝族土司哪裡能夠和太平軍對抗。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準備不周,計劃不細緻。

而後來的紅軍就完全不同。

中央紅軍中,朱德曾經走過瀘定橋,對這一帶非常熟悉。

紅軍在攻打安順場的同時,已經同時做出北上爭奪瀘定橋的準備工作。

發現安順場不適合大軍渡河,紅軍立即北上攻擊瀘定橋,沒有耽誤一點時間。

可見,紅軍比土包子石達開要高明的多。


薩沙


石達開是太平天田翼三,軍事才能出眾,被稱為石敢當大將軍,政治才能也強,可是天京事變以後,天王封兩個哥哥為王,石達開出走,先想打下浙江為天國外圍屏障,可大部將領回歸天王,只好西進,轉戰湖北廣西貴州等多省到四川大渡河,到達時天已晚,有說先頭部隊一部己渡河,這是大渡河,還是西邊松林河,卻被石叫回來,又說是王妃子生了王子,這些靠不住,如先渡大渡河為什麼叫回來,常人都明白,過去一部分可以阻擊敵人北岸增援部分隊,第二天更好過河,,第二天發大水是意料之外,難道石達開預測到了發大水,,故意叫回,或怕請兵偷襲,如是西也松林河,又何不渡河西上瀘定橋,還是紅軍英明,渡過去立即組織北岸的部隊夾江而上,沒渡河的治南岸之渡松林河夾江而上,避免石達開的錯誤,更又天佑紅軍當時雖遲到十天仍未發水,不然就沒有楊得志強渡大渡河,可能全軍由南岸北擊瀘定,可能難度不小不達開為什麼要把渡過的人叫回來,如不叫回來,,南岸的北上瀘定不是紅軍的路線麼,反覆想,石達開是認為大渡河不會漲水,第二天平安渡河,可是第二天漲水,我個人認為即使預見不會發大水,渡過去的不應回來,因為左右兩岸請兵未到,第二天渡河北岸部隊可以接應南岸部隊,嗚呼,石達開可能顧忌北岸部隊而範下錯誤,。補充一點石達開可能顧忌如下,一,渡過河的部隊人少,怕清兵偷襲,或土司偷襲,可是北岸無清兵二,怕自己所在南岸部隊人少不安全,可是當時也沒有請兵三是怕大渡河漲水,自己渡不過,北岸又回不來所以石達開可能是想北渡不成,西渡過鬆林河奔瀘定橋麼,不得而知,英勇紅軍及時抓住戰機兩岸而上打亂了對方部署才得成功,缺一條,難度太大,毛主席真英明,中國共產黨偉大


十八星座


石達開,天平天國最優秀的領導人之一。永安建制之時封為翼王,左軍主將。“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本想啟用他總領朝政,並封為“義王”和軍師。但是,洪秀全為了限制石達開成為楊秀清和韋昌輝一樣的人,於是又封了兩個哥哥為福王和安王。最終,逼迫石達開出走天京。

不過,石達開初期雖然帶走了很多太平天國的精銳,一度造成了天平天國朝中無將,軍中無兵的局面。不過,石達開雖然沒有公開反對太平天國運動,但是他不負責任的分裂行為讓很多將是不滿。於是,彭大順、汪海洋等人,率領主力20餘萬人重回天京。這一舉動讓石達開實力大損,不僅無法保住江西等根據地,進軍江浙的企圖也被清軍阻擊。於是,石達開想效仿劉備入川,實現根據一方。

為了入川,石達開本人將其部下在短時間內擴充至十多萬人,分兵三路向四川進發。其中兩路要起到牽制作用,而石達開本人則帶領主力準備直趨成都,佔據成都之後再形成根據勢力。不過,由於信息傳遞不明,石達開在達到大渡河之時,其他兩路部隊早已潰敗。而石達開還在滿懷希望的幻想這三路並進的“戰略”。

於是,在搶先抵達大渡河南岸與松林河交匯處的紫打地之後,並在對岸無清軍把守的情況下,一部太平軍已經渡河,搶佔了先機之時,石達開為了穩妥起見,命令這部分太平軍退回來,與主力匯合準備第二天集中過河。結果,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主力來到大渡河並且構築防線。石達開部屢次強渡不成功,而且陷入了沒有糧食的境地。最終,石達開不得不提出“捨命以全三軍”,希望以自己的死,換取部下的生存。結果,石達開投降之後,清軍背信棄義,對放下武器的太平軍進行一場屠殺。當然,石達開最終也被凌遲處死。


潞州節度


1863年5月14日清晨,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第一抹晨曦中兵臨紫打地。從這個不吉祥的日子開始,天國名將石達開正式拉開了死亡大劇的序幕。

72年後,另一支軍隊小心翼翼的避開了這個日子,他們在十天後,即5月24日傍晚,來到了安順場。與石達開不同,他們逃脫了覆滅的命運,並獲得最終的勝利。

安順場,就是紫打地。石達開時代的紫打地因為光緒年間的一場洪水而改名。下面,小編說紅軍時用安順場,石達開時用紫打地,但都指同一地點。

石達開部人數以駱秉章奏稿為三四萬。因為清軍一向喜歡虛報敵人軍隊人數,太平軍自身也喜歡吹牛,所以數字需要打一下折扣。紅軍呢?小編從《紅軍長征綜述大事記表冊》查到:35年1月遵義會議期間為3w7,同年六月,即過了大渡河之後為2w,應該和石達開差不多。

比較一下兩支軍隊的戰鬥軌跡,我們會發現,紅軍渡過大渡河分兩步。

那麼,紅軍的兩步是什麼呢?

1、在安順場搶渡大渡河,並控制對岸。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紅軍已經控制了安順場流域的大渡河兩岸,為何不從此地過河呢?

原因是安順場水深流急,不能架橋,只能船渡。然而,紅軍只找到了四條船,只有一條是好的。即使有足夠的船隻,渡口也不寬,無法同時擺下太多的船。所以說,種種條件決定了紅軍在短時間內不能把大軍都渡過河去。此時,追尾的國民黨薛嶽部正在向大渡河一帶趕來,所以紅軍必須迅速實施第二步。

2、直趨瀘定

紅軍留下部分部隊繼續在安順場渡河,過河後沿大渡河向瀘定進發。主力則在安順場南岸沿大渡河直趨瀘定。兩軍夾河而進,直奔距離安順場320裡外的瀘定橋。接下去就是我們從小學課本中就耳熟能詳的飛奪瀘定橋了。

與之相對的,石達開是怎麼做的呢?

石達開來到紫打地後,由於找不到渡船,又天降洪水,他不得不在此地停軍三天。

跑題的說一下,石達開並不是如坊間所傳,因為生子才在絕地停留三日的。讓我們計算一下時間:石達開早晨到達紫打地,客觀條件決定他無法在12個小時之內過河。當天夜裡,洪水肆虐,他自然也就過不了河了。王娘生子雖然也發生在此時,但絕不是石達開在紫打地停留的原因。

三天後,清軍來到了對岸。石達開幾次搶渡,因為洪水不降,對岸的清軍又開炮射擊,所以搶渡都失敗了。所以,石達開無法完成紅軍的第一步。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又有疑問了。因為紅軍是兩岸夾擊去的瀘定,也就是說,石達開在紫打地即使過不了河,同樣也是可以去瀘定的。為什麼他沒有這麼做?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配合駱秉章的《生擒石逆疏》,我們可以知道,身為四川總督的駱秉章對瀘定方向十分重視。在紫打地流域的大渡河對岸,他只佈置了一路兵力,即總兵唐友耕部。(圖中的蔡步鍾是雅州知府,屬於地方力量)而在瀘定方向的大渡河兩岸,他分別佈置了兩路兵力,即南岸的副將謝國泰部和北岸的提督胡中和部。所以說,駱秉章很怕很怕石達開從紫打地直趨瀘定,因此做了周密的防備。如果石達開真的象紅軍一樣做了第二步,估計會發生石達開版的飛奪瀘定橋吧!

然而,無論胡中和,還是謝國泰,他們都沒有在瀘定等來石達開,原因是因為一個人——土司王應元。

四川總督駱秉章在石達開沒有來到紫打地之前,便飛鴿傳書,給石達開所有可能經過土地的土司都寫了一封信,其中,自然包括這個王應元。在信中,駱秉章要求王應元不要幫助石達開,並許諾如果王應元幫助清政府打擊石達開,所得到的財物歸其所有。因此,藏族王應元等於是駱秉章的友軍了。

接下來,我們看一張圖。

原來,如果想從紫打地去瀘定,先要過一條河:松林河。松林河對岸,就是土司王應元的屬地松林地。石達開可以象後來的紅軍一樣,通過鬆林地來到瀘定。在正常狀態下,這不難做到。因為比起大渡河來,松林河是一條小河,河上還有個鐵索橋。

但是,石達開為何沒有做到呢?

答案是他慢了半拍。

石達開剛剛到達紫打地時,大渡河並未發水,鐵索橋也並未拆除。當時,石達開命一小隊人馬過橋,卻被橋對面的土司軍隊用劈山炮射擊。於是,石達開下令收兵,沒有繼續嘗試佔領對岸。

小編認為,如果石達開在此時發動強攻,是能夠佔領松林地的。然而,他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當天夜裡,大渡河發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土司王應元也拆除了松林河上的鐵索橋。於是,石達開便被困死在了紫打地,既過不了大渡河,也過不了松林河。因此,他自然也就無法去瀘定,更別說飛奪瀘定橋了。


雁小驢


我先介紹一下瀘定橋

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用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的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相傳是康熙皇帝統一中國後,為加強川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而御批於1705年所建,自清代以來,該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裡,組織了22名紅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對岸敵軍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了橋頭守衛,使部隊順利地從橋上過了大渡河,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戰爭奇蹟。

那麼,72年前的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也到了大渡河邊的紫打地,同紅軍到的安順場是同一個地點,為什麼紅軍能過而石達開過不了呢?


那是因為石達開所面臨的處境比紅軍的還要兇險,當石達開清晨到達紫打地時,有2萬多太平軍將士,客觀條件決定他無法在短時間內渡河,當天夜裡,突降大雨,洪水肆虐,大軍無法渡河,致使大軍在紫打地被困三天,石達開也嘗試從瀘定縣的瀘定橋過河,可清軍在石達開未到紫打地時就有佈署,所有當地土司都同四川總督駱秉章結成了同盟,聯合阻截太平軍,從紫打地到瀘定,也有一條松林河阻擋,本來松林河上也有一座鐵索橋,可松林河對岸是土司王應元的屬地,當大渡河發大水時,松林河的河水也開始暴漲,王應元命人拆除了鐵索橋,無奈石達開在此只能強攻,強攻都遭到了土司軍隊的劈山炮的射擊,無法渡過鬆林河,即渡不過鬆林河,就無法到達瀘定,就更談不上搶奪瀘定橋,從瀘定橋過河了。


在暴漲的河水面前,太平軍戰死數千人,淹死上萬人,而且,很快清軍的漢夷兵勇一起圍堵上來,封鎖了所有道路,渡囗和山嶺高地,在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四千太平軍自行解散,各謀生路,經談判,石達開率二千人投降清軍,結果全部被殺,包括石達開本人,也被押往成都凌遲處死。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1851年,太平天國成立,石達開被譽為翼王,後因為多次與清軍戰鬥,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指揮,多次解救太平軍,被清軍稱為石敢當,1853年開始,石達開處理政務,同年秋天,石達開奉命西征。

天京事變爆發後,石達開一怒之下帶著十萬軍隊前往四川,在途中與各地清軍作戰,然而卻在大渡河被清軍圍剿,有人說石達開為何不渡河?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石達開抵達大渡河畔的時候,正好是五月份,也是暴雨季節,原本及時渡河倒也問題不大,因為當時清軍並未趕到,石達開吩咐將領和士兵,修整之後,當晚開始渡河,未曾想,天色漸黑時石達開的愛妾生了個孩子,這把石達開給高興的,一興奮,竟然忘了身處危險境地。

石達開命人慶祝自己喜得貴子,大擺宴席,足足慶祝了三天三夜,可以說石達開這三天是渡河的最佳時機,等到石達開準備渡河的時候,清軍駱秉章帶著清兵已經將石達開隊伍包圍。最後石達開見突圍無望,於是為了保全將士性命,決定放棄抵抗,投降清軍,可是清軍卻依然將這些將士殺害,石達開自己也被凌遲處死,時年32歲。

以上只是石達開渡河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個原因就是準備渡河的當晚,大雨傾盆,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時候河水暴漲,難以行船,再加上清軍使詐,用一小部分人佯裝前來阻止石達開渡河,使得石達開不敢貿然前進。

石達開可以說是遇上了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太平軍也多次搶渡不成,最後導致糧草用盡、陷入絕境,清軍圍困石達開的時候,石達開所帶領的十萬軍隊只剩下不到四萬人,畢竟在之前與清軍邊打邊逃的時候損失了不少士兵。

一代翼王石達開就這樣被抓獲,有的人說,不能渡河難道就不能選擇別的路線逃生嗎,主要是因為等他他們意識到這的時候已經被清軍包圍了,只有大渡河是唯一的生路,機上當時渡河已經有一部分正在渡河,最後被清兵追趕紛紛被殺。


貓眼觀史


先期抵達目的地,也派出了偵查兵偵查,卻沒有做周密的部署,立即組織過河,貽誤戰機,這是失敗的最關鍵環節,至於爆發洪水這是天災,如果到達之後立即組織過河完全可以避開這場洪水。說白了還是指揮官失誤造成軍隊的覆滅,此乃人禍!


用戶50015142648


第一,你以為任何一支軍隊都能夠向紅軍這樣麼?第二,石達開根本就沒有渡過大渡河,在安順場南岸就被圍困住了。紅軍則有一部分部隊已經突破了安順場川軍的防線,順利佔領了安順場。只是由於渡船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期內把全軍渡河而去。才派出了精銳突擊隊,朔河而上超級強行突擊行軍兩天一夜奔襲二百七十里外的瀘定橋。這樣的速度世所罕見,在有先期從安順場渡河部隊從後面突擊瀘定縣,才一舉成功奪取了瀘定橋的。這樣的軍隊。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最後共軍能夠打贏戰爭,不是沒有原因的。


愛看愛思考


因為還是冷兵器時期,容易防守,而且渡河裝備也差,清軍已有防備,守住橋口比攻擊橋口要容易的多。~紅軍長征時過了瀘定橋,朱老總問周恩來:如果老蔣把橋的鐵索炸斷,紅軍過橋勢比登天。周恩來回答:這應該是天意。~石達開也應該是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