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山東地震是怎麼回事?山東之前有過地震嗎?


首先可以回答樓主的是山東之前是有過地震的。

不過有些地震震感大,就會有感覺,甚至會造成災害,有些地震的震感小,微微的感覺,或者不注意根本就感覺不到。

再說一下地震是怎麼形成的。地震是因為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其中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內部錯動和破裂,從而引起震感。是一種自然現象。

據統計,地球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

而只是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導致人們感覺不到。而這些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會有地震儀記錄下來。

所以山東當然也是發生過地震的。

比如威海文登、榮成海域附近,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1937年的時候菏澤發生過7級地震。就在今年7月份,山東煙臺市長島縣海域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像還有一些輕微的地震。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一些突發地震應對的小知識,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了。

1、 如果不能儘快逃脫,就儘量躲在桌椅、床、結實的傢俱下面或靠牆根趴下避難,躲到堅硬東西下面或者牆角這種三角結構的地方,即使大樓倒塌時也會有生存的空間,可以等待救援。

2、 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3、 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要避開高大建築物。


齊魯壹點


沂蒙山區,我們這在郯廬斷裂帶。在印象中最早的地震,那時我還很小,也就七十年代後期,大家都在講地震剛開始,講的人心慌慌的,我姥爺還在院子裡搭了團瓢,就是用幾根細樹杆搭成圍上麥杆,臨時性小屋用來防震。地震講的緊時都穿著衣服擠在一起睡在團瓢裡,在後來震沒震也忘了。

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們這裡又講地震。那時講的很厲害,那時候這邊平房,瓦房多,樓也有最高也就六層。住平房、瓦房的幾乎家家都焊防震床,就是用鋼管,角鐵焊接好用羅絲緊固拼成床,上有隔層鋪上木板竹排,用來睡覺時地震房屋上掉落東西好擋住。有的人還把酒瓶倒放當做預報,地震倒有過,震級很小,有的人說感覺到了,後來地震時常有講,講的多了,也就麻木了,該吃,該睡,該幹啥,還幹啥,沒有影響。

再往前山東臨沂市郯城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19-21時)在山東南部發生了一次曠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位於山東省郯城、臨沭、莒縣一帶,震中位置為北緯34.8°、東經118.5°(臨沭縣乾溝淵村),極震區烈度達Ⅻ度。由於極震區大部分位於郯城縣境內,故稱為郯城地震。這次地震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部一次最強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那次郯城大地震書上丶網上都有記載,雖然那次地震離我們時間太遙遠,但是我們應記住歷史,以史為鑑,儘可能的做好預防,把地震災害降到最底。



陽都伯照


臨沂郯城特大地震

說道山東地震就不得不說臨沂地震了,臨沂地震發生在1668年也就是清康熙七年,震中莒縣,郯城為中心,四周擴散,波及現在的濰坊,日照,淄博等地,震盪整個沂蒙山區,地震強度有8.5級以上,根據史料《康熙郯城縣誌》中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由此可以看出地震之強烈。

隨著最近臨沂接連地震的發生,就有人預測臨沂又將發生在大地震,有人說李四光預言的四個地方有山東,現在也無從考究,而且還直☞沂蒙山區,我們來看一下山東地震帶

山東地震帶以郯廬地震帶為主,四周也是不斷髮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主要以沂蒙山區為主,沂蒙山區不僅僅是指臨沂,他是指臨沂的大部,還有日照的莒縣,淄博的沂源,濰坊的臨朐,和棗莊的部分地區,所以說涉及地方較大,有人說棗莊和臨沂被稱之為龜駝城,早先挖煤給挖空了,所以容易地震,也有人說沂蒙山區地質較硬,已發生就是大地震。

不管怎樣大家還是不要瞎猜測。大家還知道什麼地震,歡迎評論。


流浪的貓ing


首先十分明確,山東之前有過地震,大範圍上講山東幾百年來最大的地震是指是17世紀的那次臨沂大地震,以郯城、臨沭為中心,震級有八級以上,這也是有記載以來我國東部板塊最大的一次地震。而自20世紀以來山東地區雖也有發生地震,但是震級都不大,七級以上的地震有兩次,一次是建國前的菏澤地震,一次是六十年代的渤海濱州、東營一帶的地震。其他的地震震級一般在六級以下。

在以前之所以提起山東地震會造成山東人,尤其是造成臨沂人恐慌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謠言的傳播,其實臨沂郯城雖然處在地震帶上不假,但是我國有很多地方都處在地震帶上,而像日本更是處在強地震帶上,基本每天都有地震發生,但是幾百年了山東都再也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地震。所以,山東發生地震的概率雖然有,但是遠沒有像謠言傳播的那麼嚴重。尤其是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什麼時間發生地震第一時間便可以知道,不是所有地震都與臨沂與郯城有關。

現在去郯城農村,在很多人的家裡還能見到一個純由鋼管做成的防震床,就類似於古代的“架子床”,四根直徑有15公分的主樑,三個方向以及頂端全都是焊有鋼管支撐,只在一面留有一個上下床的出口。這種床在九十年代往後的幾年裡特別流行,原因就是95年底,臨沂的蒼山縣(現在的蘭陵縣)發生了5級左右的地震,蒼山和郯城是鄰縣關係,倉山發生地震後雖然震級小,但是郯城的居民仍然會與三百年前的郯城大地震以及郯廬地震帶做出聯想,這時就有了防震床的歷史舞臺。

其實郯廬地震帶的準確名稱是郯廬斷裂帶,並且也不單純指的是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這一段,只不過是以前在不同地段區域狹義的根據地方命名。廣義上的郯廬斷裂帶在我國境內有兩千多公里的長度,涉及大半個中國,從南部的長江沿岸武穴湖北開始,經過安徽、山東、渤海、遼東半島、東北腹地直達俄羅斯。還是那句話,關於地震的發生,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在震前就準確的預測到,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多學習地震知識,以及不要聽信謠言以訛傳訛。


地理有意思


山東之所以頻繁地震,主要是因為處於地震帶上–郯廬地震帶,雖然頻發地震,但地震的級別不高,通常以以 小震為主,5級以上地震較為罕見,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危房和過於破舊的房屋都能扛住5級以下的地震,不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損失。

以山東省會濟南為例,濟南作為山東地震大省,幾乎每隔幾個月都會有一次小地震,歷史上,濟南發生過3次5級以上的地震,剩下的都是2~4級的小地震,俗話說得好,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因此居住在濟南的朋友們大可不必擔心,地震是一種地殼運動的自然現象,每一次地震都會釋放出積壓的能量,能量無法聚積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就會小很多,不怕小震頻繁只怕一鳴驚人,以下數據來自《山東省地震局》統計的數據,從數據中大概可以得出,山東地震頻發的地方大致有:威海市,煙臺市,其中沒有出現的濟南市也屬於地震頻發的城市。

早在2012年–2017年中,山東就已經發生過3級以上地震近30次,4級以上地震0次,由此可以看出山東的地震大多數以小震為主,現在我國房屋百分之八十都能扛6級地震,因此小震是不需要太過於擔心的。

當發生地震時,應該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1.不慌亂,不亂竄,迅速找到衛生間角落,客廳牆邊,甚至來不及的時候床邊也可以,以手護頭蜷縮蹲下,小朋友可以蜷縮趴下。

2.立即切斷煤氣電源,大地震發生時是由小到大,在地震變大之前有十幾秒的時間,如果樓層高於三層,最好就不要指望逃生了,而大多數情況下因地震死亡的人中有百分之十左右是因為被煤氣洩露後引起的火災嗆死或燒死。

3.地震前就和家人約定,例如成功救出後應該在什麼地方等待或與家人團聚,並且平時應該有防範意識,可以放一兩瓶水和麵包以及一個手搖式手電筒在床邊,地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降臨,提前做好準備放在那裡又不礙事。


鎂客網


地震是地球能量的正常釋放,構造地震是地球板塊運動造成的,板塊運動會造成應力的累積,應力累積超過臨界值突然釋放就會產生地震,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山東處在著名的郯城-廬江斷裂帶上,是強震多發地區。此次發生地震的曲阜不在郯廬斷裂帶主幹的正上方,但距離不遠,也會受其連帶影響。

郯廬斷層帶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疊紀末期形成,當時是揚子板塊與中朝板塊之間的秦嶺-大別碰撞帶以東的一條走滑斷層。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到歐亞板塊(廣義)之下,而使郯廬斷層帶向北大幅度延伸,並轉化為逆衝斷層。以後,郯廬斷層帶雖然一度恢復為走滑斷層,但在多數時間內仍以逆衝運動為主。

在新構造期,郯廬斷層帶為右行走滑-逆衝斷層。歷史上沿這一斷層帶發生了許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等。

郯廬地震斷裂帶是國內惟一的第四紀活斷層地貌景觀,站在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淺紅色、一面是黃褐色的土地,一線之隔“涇渭分明”。淺紅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黃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兩者相差的年代超過億年。如果你從中間的線上漫步而過,就實現了“一步跨躍億年”的神話。郯城地震斷裂帶,對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質構造、地震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19-21時)在山東南部發生了一次曠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位於山東省郯城、臨沭、莒縣一帶,震中位置為北緯34.8°、東經118.5°(臨沭縣乾溝淵村),極震區烈度達Ⅻ度。由於極震區大部分位於郯城縣境內,故稱為郯城地震。這次地震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部一次最強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


山若無稜


我想你說的山東地震可能指的是昨天晚上(9月10日)山東濟寧一帶發生的3.5級地震,這其實是一次級別很小的地震,這樣的地震通常都是不會造成破壞的,所以很少被人關注。


地震之所以會發生,如今有四個原因,分別是板塊構造運動引起,火山噴發引起,地層或山體陷落引起,人為引起(地下核試驗),級別較大的地震一般都是板塊構造運動引起的。山東地區雖然大部分處於華北平原上,大部分地區看上去很平坦,但其實這裡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因為有一條在我國算比較活躍的地震帶正好穿過山東中部地區,這就是郯廬地震帶,這條地震帶北起遼寧北部地區經山東向南,直達安徽廬江一帶,長度達2400公里,歷史記載600多年來這條地震帶上發生六級以上地震17次。1974年和1975年發生在遼寧海城的兩次七級以上大地震,就屬於這條地震帶上的地震,而有史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地震也是發生在這條地震帶上,並且也是發生在山東省,這就是清朝初年的郯城大地震。



這次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是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山東沂蒙山一帶的沂河、沭河流域屬於震中地區,行政區劃上,以山東郯城、莒縣、臨沂縣為最。此震是中國東部人口稠密地區有史以來影響最廣和損失慘重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5。據史書記載,地震的時候山崩地陷,平地湧沙,地裂泉湧,河水倒流,損失方面莒縣百里無存屋,郯城房倒屋平地,臨沂一縣無完屋。造成損失的範圍達40餘萬平方公里,又由於地震的時候是晚上,人都呆在家裡,而且古代農村人晚上都睡得比較早,所以傷亡巨大。稱得上是一次古今少見的地震重災。清朝散文家蒲松齡親歷了這次地震,曾經專門寫有一篇描述這次地震的文章。



這條地震帶最活躍的一段就是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南部的這一段,也包括江蘇徐州的一部分。傳說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經預言這一地震帶的山東南部地區有發生大震的可能,不過地震並不是那麼容易預測的,他說的只是可能性,也許幾百年都不會發生呢。


科普大世界


1937年菏澤7級地震


是20世紀華北地區第一次災難性7級大地震


1937年8月1日,山東菏澤縣一日之內發生了兩次強烈地震,4時35分,菏澤縣(北緯35.4度,東經115.1度)發生7級地震。

第一次強震極震區在菏澤縣(今牡丹區)西南,東到馬嶺崗,西至東明縣五壩崗,南到通古集,北至耿海,烈度達Ⅸ度。

第二次強震極震區在菏澤縣(今牡丹區)北部吳油房、朱樓、大馬莊、王堂一帶,烈度為Ⅷ度。


震災情況

地震使菏澤、東明二縣遭受嚴重破壞,周圍14縣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這次地震有感範圍很大,東到威海,西到河南宜陽,南到南京,北到天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河北等省40餘縣受到破壞。位於河南省北部的林縣(今林州市)吉珍莊的《重修三大士殿碑記》(民國三十一年)記載:“6月25日(即公曆8月1日)黎明,地球大震,翌日暴雨翻盆,七日不絕。”

當時上海華洋義賑會的賑災人員在災區拍下了照片,真實反映出災區房屋的破壞情況

震後屋毀人空

解元集王貴家房屋被震裂

由於人們多住土坯房,極震區內房屋幾乎全部傾倒,解元集、木裡、高廟等村房屋盡毀,所剩無幾;地裂普遍,寬者1米,遠離震中30多千米的黃河大堤也多處出現裂縫,最寬處為20多釐米。噴沙、冒水和塌陷現象較普遍,湧黑水及流沙,有人和牲畜陷落坑中。解元集一農民連同牲畜、住房、磨房一起陷入坑中,後又被水衝出(1993年版《菏澤市志》)。

災民貧困無助

災民艱難度日

上海華洋義賑會在為災民發放食品

時值抗日戰爭開始,震時及其後又連日暴雨,加重了災情。地震共造成人員傷亡1.8萬餘人,死傷牲畜6000餘頭,房屋倒塌47萬餘間,無家可歸者10餘萬人。


河南墜子《大劫段》地震後,民間藝人就此創作出“河南墜子”《大劫段》。地震好比天鼓響,咕咕湧湧亂動彈。只震的曹州滿城動,如同貨倉裡邊坐海船。只聽咔嚓一聲響,好比大年五更放火鞭。七里嘩啦響一陣,房屋倒塌萬幾間。河裡浪花來回滾,井裡的井水往上竄。......


大畫盧曉峰


如果問山東有沒有地震的可能性,還真的有,山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具體來說,山東是在郯城-營口地震帶上,這一活動帶包括了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部分地區。

雖說山東處於地震帶上,發生的地震確實也不少,但是99%以上的都是3級以下的地震。1級地震人們根本感受不到,4.5級以下地震能有震感,但絲毫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

據統計,20世紀山東共發生了5級以上地震10次,其中7級以上2次。但都未造成太大的經濟損失。

再者大家多少都會聽到過一些傳言:李四光先生當年預測的四處地震,已經應驗了三處,剩下未地震的即是山東。但實際情況是,據李四光先生的同事和學生回憶,並沒有類似的言論,也就是說網傳的“四大地震”屬於謠言,以訛傳訛罷了。

最後想說,大家更重要的是活好當下,流言止於智者,但要具備充足的防震意識和技能。


leeatp


山東經常有地震啊,只是震級不大,沒有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社會安定造成危害。


有的時候晚上在家會感到輕微晃動,上網一查,果然剛才有3級地震。


其實地球上不存在沒有地震的地方,只是看地震震級的大小和地震的頻率,那些經常有大地震的地方都是正好處在地震帶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