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教師的績效工資應該怎麼發放才最合理?

四季不歇竿


很多東西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有它的弊端,一概取消其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應該找出弊端,然後不斷的去完善它。最近幾年在網絡上也有一些呼聲,要求取消職稱工資按工齡發放績效的有之,認為績效工資成了“官效”工資的有之……這些問題、呼聲的存在說明績效工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讓人詬病或不滿之處。職稱作為體現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資歷的重要標尺,需要在評定聘任等方面進行改革,但不能“頭疼割頭,腳痛斬腳”,認為取消就萬事大吉。這樣做是對專業技術人員業績勞動、水平能力的抹殺,也會導致用人制度執行的混亂。

  在績效工資實行之前,職稱就是工資增加的主要門檻,不同職稱級別的教師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顯然不合理。而這或許也正是績效工資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績效工資的實施應該能夠對職稱工資比重過大的弊端進行合理糾偏。

另一方面,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後,職稱也在養老金總額中不再起重要作用。如果一個人59歲被聘上了高一級職稱,到60歲退休,則其職稱工資只能領取一年,其高一級職稱給其帶來的退休後收益,比改革前顯著減少甚至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績效工資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的雙重作用下,職稱工資佔總體工資的權重出現了越來越低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增加績效工資在工資構成中的權重,而不是把目光只盯住職稱工資,甚至非取消不可。當然職稱評定中確實存在諸多問題,而這需要當作另一個領域的問題來看,不要完全和績效工資攪混在一起。績效工資已經不堪其累了,取消職稱評聘的做法不是非常明智。

許多學校實行的績效工資發放辦法之所以被眾多教師詬病,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後勤教輔崗的考核存在重大缺陷,甚至被稱為“官效工資”。

  學校管理崗位、教輔崗位是一個客觀存在,但對他們進行的績效考核卻在某種程度上過於優厚,關愛有加。校級和中層幹部作為管理層從績效工資總額中提取多少,沒有一定標準,常各行其是。因為提取比例過大,造成這些管理崗績效工資發放明顯超過一線教師,基層一線教師深為不滿。因為管理崗佔據著相對豐厚的績效考核資源和決定權,拿著刀給自己切分看起來更誘人的一塊大蛋糕,很難不讓人說三道四。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教輔崗。在許多學校,規定教輔人員只要完成領導交辦或分配給的活兒就可以拿到平均績效工資數。相對於教輔來說,教學一線教師的工作更為重要也是學校的中心任務,卻必定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在經考核後拿不到績效工資平均數,和教輔出現明顯的分別。

無可否認,教輔崗位很重要,還有些教輔崗位很忙很辛苦也有相當的技術含量,但有些教輔明明屬於照顧性崗位或閒職,收入卻比拼力教學的一線教師還高。這又如何讓一線教師心平?

績效工資分配製度起碼應當區分學校管理崗、後勤崗和一線教師崗,使管理崗、教輔崗和一線教師崗有聯動關係,這三類的收入分配最高者應當持平,或者是採取區分三者崗位性質,按人數分別核算的辦法。如果學校規模較小,不設置專職管理或教輔人員的,則管理崗、教輔崗兼課時,應將管理或教輔崗位工作量按比例折算成教師工作量,並總體限制管理教輔人員的績效工資數額。總之一句話,只有形成這三類崗位之間的聯動制衡,建立明確的比例協調關係,才能保證教學人員的核心作用得以體現,才能讓績效工資不成為“官效”工資。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無憂精英網


回到中國工資改革方案本身,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大學教師的工資結構。

本人執教於滬上某知名高校,博士學歷,副教授職稱。我的收入由五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學校發放的工資,來自國家財政撥款,每月大約六千元左右;

第二部分是入選了學校某個人才計劃,崗位津貼每月兩千多元,三年為限,到期就沒有了;

第三部分是院系津貼,也是兩千多元一個月,主要取決於工作量,包括課時量和其他行政工作;

第四部分是年終獎,兩三萬元一年;上海中 公整理

第五部分是科研獎勵,發表論文的獎勵,相當於計件工資。

2017年湖南秋季教師資格證考試考試培訓班通知:

一、“長理職培”是專門針對國家電網招聘、農村信用社招聘、銀行招聘、教師招聘、中煙公司招聘等等入職考試進行研究的機構,依託重點大學的強大師資,重點為考生提供國家電網高校畢業生招聘考前培訓、銀行類招聘考試培訓、農信社(農商行)招聘考試培訓、中煙招聘考試培訓、教師考編考前培訓,培訓質量國內一流,通過率遠超同行業水平,為莘莘學子的考試通過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長理職培自成立以來成功輔導近千餘人成功考上國家電網、農信社系統、中煙公司、銀行等等系統,是國內培訓人數較多、口碑良好的培訓機構。報名地址:湖南長沙理工大學金盆嶺校區第十五教學樓215辦公室


長理職培賀老師


教師績效工資的分配,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頂層設計的初衷也是好的,希望通過績效工資的實施,做到按勞分配,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但事與願違,在一線學校,績效工資的實施往往成為各種矛盾的集中爆發點,我們學校每年績效工資的發放,都會引發一場大討論。績效,如何不淪為“譏笑”?

1.績效工資的性質,其實相當於從教師工資總額中扣除30%,平時教師發放70%的工資,年末再根據工作量的多少分發績效。並不是某些人所謂的:績效工資是教師多出來的工資。

社會上總有些誤解:認為績效工資是教師工資之外,多出來的一塊。說出來的話也是酸不溜秋的:你看你們教師多好,還有績效發。這是不對的,績效實際上是從教師工資總額總扣除30%,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教師工資的有機組成部分,被拿出來到年末再發而已。

2.既然是績效工資,就應該強調“績效”兩字,向一線教師傾斜,真正體現多勞多得的初衷。

但是在學校這種單位裡,你很難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績效”方案,績效往往淪為大鍋飯,大家一碗飯都差不多,你乾的多些,碗裡多放一塊肉;你乾的少些,碗裡少放幾根菜。平均一萬多的績效,圖書館的、文印室的、搞後勤的,跟一線教師差不了多少。一線教師於是義憤填膺:你看他就是發發報紙,績效居然跟我帶兩個班主課差不多!你看看他就是印印卷子,績效一點也不少!就算是在一線教師中,主課與副科、文化課與音體美、教師與行政,矛盾也太多,個個都說自己乾的多,個個都覺得績效分配不合理。這樣,真的失去了績效的初衷。

學校之所以為學校,是因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書育人的主體是誰?是教師。所以學校績效工資的分配,理應向一線教師傾斜,方能體現績效的合理性。

3.績效工資難以細化,教育教學工作難以量化評估。

教育教學工作跟工廠流水線不同,工廠流水線一天干了多少活,計件就清清楚楚。但是教育教學面對的是學生,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幾乎不可能真正量化。

有人說“:看中高考結果!考的多應該績效就多!”馬上就有人說:“你這是唯考試論!我們這些不參加中高考的科目平時難道就不是在兢兢業業上課了?”有人說:“我們主課平時改卷子改作業改得太辛苦,績效應該反映出來!”馬上又有人說:“笑話!你上那麼多節課,我不是也上那麼多節課?我們體育老師天天在操場風吹日曬雨淋誰又多發我們績效了?”……確實如此,每個崗位的工作性質都不一樣,難以細化。我認為還是按基礎績效+課時補貼比較合理,過於細化可操作性不足。

4.班主任津貼和各類評優評先的獎勵不應該從績效中出,應該單獨劃撥專項資金。

現在一般各地的班主任津貼和各種獎勵,最後都是從績效中走。但其實績效工資是相當於從所有教師的總工資中拿出了30%,用所有教師總工資的30%去做班主任津貼和各種獎勵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就等於班主任津貼和獎勵是從那些不當班主任和沒有獎勵的老師工資中拿出一部分。現在班主任工作辛苦盡人皆知,班主任津貼理應不斷提高,但應單獨劃撥,而不是從績效池中挖。

5.目前各校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都是由各校自行制定,教代會通過即可實施,導致同一地區,相同工作量的老師,獲得的績效工資存在差異。

針對這種情況,應該由上級部門牽頭,同地區的學校統一績效方案,消除這種同地區不同酬的現象。

績效工資制度的出現,提高了教師的收入水平,體現了上級按勞分配的原則。在基層,績效分配的矛盾則體現了教師與教輔、教師與行政、主課與副科、文化課與音體美之間的利益糾紛與博弈。沒有最合理的方案,因為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只有站在公平公正公開的角度,切實為廣大一線教師謀福利,做好方方面面的統籌安排,才能儘量讓績效更加合理。


章不才


不請自來。很想對教師績效工資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說說績效工資的來由,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上通過了《關於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決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而國家實施績效工資最初的目的是“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是為了增加義務教育教師收入的,但是實際呢,所有的教師都心知肚明。至少當時筆者作為在編教師,2009年元月份的工資比2008年12月份的少了300多塊,當時的會計說是作為獎勵性績效工資扣掉,等期末再發了,而所謂的基礎性績效工資就是把原來工資中的地方津貼換了個名字而已,不僅工資沒有增長,反而還減少了,這跟國家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馳了。

到目前為止,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已經實施十年了,當然也被吐槽了十年,各種博客、論壇、朋友圈屢見不鮮,甚至被廣大教師們戲稱為“譏笑工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用自己的錢獎勵自己之外,據筆者瞭解被吐槽最多的點就是績效工資的分配方式。


據瞭解,不少學校是通過打分的方式來分配績效工資,比方說遲到扣幾分,教案沒寫扣幾分,這種方式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幹得活越多出的錯就越多拿到的績效工資就越少。不僅沒有激發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反而嚴重挫傷了。還有些學校,也不打分也不考評,平均分配,雖然網絡上這種分配形式吐槽的相對較少,卻使績效工資制度變成了形式主義。


那教師工資怎樣發放才合理呢。我們可以先來看看“績效”是什麼意思。它是“成績”“成就”的意思。那用什麼來衡量義務教育教師的成就呢,用“分數”顯然不合適,用學生的綜合素質,可這也沒法去評估啊,更何況俗話說的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的教師,都只在學生成長的路上陪了一小段。每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顯現出來的。比方說不少七零、八零後成年後都停感激當初揍了自己的老師,讓自己沒有走上彎路,那現在該如何來評價當初教師的“體罰”行為呢,所以這個是很難界定的。正因為義務教育教師的“績效”很難評價,所以個人覺得“績效工資”,無論怎麼發都不合理。要麼名不副實,要麼不公平。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獨家悶悶


教師的績效工資的分配應向一線教師傾斜。本人作為一線教師深知一線教師的苦處,首先評職稱己經傷害了一線教師,因為要評上高級稱必須滿足很多條件,不是你認真教書教出成績就能評上的,所以評上高級稱的都是學校領導級別的。 在這裡我想說一下我校職稱工資,中三2300元,中二2900元,中一3600元,副高級4500元,正高級6000元。所以在校各教師l之間為了評上職稱,各顯神通,使教師們產生很多矛盾,對教學是有壞處的。 我校有一位同事06年時搞職稱問我要不,800元可以搞掂得中一,當時職稱與工資還不掛勾,加上當時工資才1100元每月,所以我沒去搞,可現在他是中一每月打卡3500元,而我中二每月才2800元,後悔極了。 績效工資本來就是教師的工資,但你職稱高分配也高,比如副高級每次發績效為6500,而我呢,才3200元,相差一倍多,你認為公平嗎?大家都一樣工作,且我付出的漢水比他還多,教的學生比他的成績好,但工資相差一倍績效相差一倍,羨慕和嫉妒呀。現在很多與我一樣的教師對此很反感,可也沒處說去,說了也改變不了,慢慢的消極對待了。 所以要想學校教學質量好必須靠一線教師,那麼發績效時應向一線教師傾斜,讓一線教師有盼頭。




天地會棠主


"教師的績效工資該怎麼發?"所謂"績效工資"重點是"績效"二字的理解與施法。教師的平常工作是繁雜又多又重的。如備課寫教案是分析鑽研教材,把每節課的知識重難點及教學方法與課前準備和課後的練習作業及檢驗教學效果都要列入每節課的計劃,其中還有適當時間安排。其目的是不打無準備之仗。教是指上課,上課要按備課的計劃執行,重點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為主導,注重啟發式、誘導式和由淺入深與循序漸進的連貫性與學生展開雙邊活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和掌握學習方法,其目的是學好教學內容的知識。(以教師對知識重難點的確定能轉化為學生對知識重難點的確認)批是指批改作業。學生作業每日各科都有,教學時間安排有嚴規不能因未及時改作業而調動課表上課時間。因此,作業要及時批改並且自覺書寫批改作業記錄,把學生掌握知識的優劣情況分類寫好(有利於查漏補缺工作)。其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而做到心中有數。

輔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重點是查漏補缺和培優輔差。讓因材施教與因人施教而發揮作用,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不同程度的鞏固練習。使差生掌握基礎知識有望,使優生不僅能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能靈活運用知識。其目的是讓差生有進步而優生更優。

考是指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考查與測試。重點是把學生學過知識分門別類的系統的整理起來。如各有多少基礎知和重難點知識及綜合運用的技能知識……。然後按照教材要求的各種形式而安排考查與測試。其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掌握與運用,以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之後寫出考查測試的分析結果,繼續查漏補缺而固鞏學生的所學知識。

管是指對學生平時思想教育與紀律教育的管理。對差生不能歧視,教育要有耐心,選擇他們的亮點去鼓勵和表揚,以優點克服缺點而使差生有改變有進步。對優生要求要嚴格,不能讓他們驕傲自滿,要讓他們有理想有信念而不斷自我更新,使優更優。其目的讓學生在學習的全過程中,順利度過和健康成長。

總之,教師工作非常辛苦,對於"績效工資"來講,應以百分比來計算,對平常的教學工作及其它相關工作應以總比例的80%將各項考核記分,20%總比例以統考的教學成績計分。(排位計分)如末位者記40分x20%=8分,首位者就是20分十12分=32分。"績效工資"沒有平均,但也沒有整體剋扣和剩餘而只有優劣互扣互補的兩平衡(總工資分配的收付兩平)。


5657811128270


國家編制文件規定,教師是指直接從事教學與學生接觸的人員。現在管理,工勤,後勤應占教師13%左右,不能稱為教師,不能同教師一起績效,只能在13%內部績效。現在學校故意將教師與非教師混同,績效起來本末倒置,主次顛倒,教學與教輔不分,教學主體邊緣化,教師奴役化,績效特權化。

如:校長獎勵性績效是教師平均的1.4倍,也可以理解理解為,即使校長屁活不幹,最少也有0.4倍的獎勵性績效工資?

如果理解為工作量1.4倍,也可以理解為,校長即使屁活不幹,最少還有0.4倍的超工作量?

以前規定校長每週必須代2節課,如果滿工作量以每週10計,除教學外,校長工作應是教師平均工作量的0.8倍,1.4倍怎麼計算來的?

歡迎討論


夏雪161109242


高中不叫"績效工資"稱"生活補帖"其標準和意義一樣。我校各人年終30%部分又分為兩部分,其中的70%論出勤,法定假以外按比例扣。另30%也就是個人的200元左右按工作成績統一分配,先是工作量、工作對象滿意度測評和考試成績各種獲獎還有捐款幫困、也包括學期計劃總結資料上交等等量分,按分值算出個人所得。可以看出正常上班後考評得0分也就是財政下撥給你的那份你少得200元,更何況人家優秀100分我合格也有60。所以,我校沒有許糾結於績效工資是毒瘤喊著要取消的。


楚天138714903


每學期結束的前兩個周開會,教務統計好所有課時包括社會課時,然後用總的績效工資來除以總的課時就得到每一個課時多少錢了,要不然有的課都沒有上領的績效比任何人的高,其他後勤,社會工作實行公開聘任,這樣才公平


船海56497724


六安遊行之前,從2015年開始執行績效工資,其實一分都沒發過,之前只是扣了工資的30%作為績效發放,而且這30%,在計算和發放時又被明著扣了12%,暗地裡又不知道如何剋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