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傳統手藝:“琉璃咯嘣”


呂梁市交城縣覃村是“琉璃咯嘣”的原始產地,據記載,交城琉璃咯嘣已有近400年的生產歷史,這裡生產的琉璃咯嘣因質地細膩、造型美觀、色彩斑斕而全國聞名。過去每逢廟會節日,孩童們吹起這種晶瑩剔透的玻璃製品,大街小巷都傳出清脆悅耳的“咯嘣”聲,成為人們甜蜜溫馨的童年記憶。2007年,交城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陰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侯晉帥

琉璃咯嘣由於純手工的獨特工藝侷限了它的傳承發展,使得這一漢族傳統工藝更加地稀有珍貴。在交城覃村,琉璃世家“四和堂”的後人高世俊從16歲開始學藝製作琉璃咯嘣,潛心鑽研,精心製作,38年從未間斷,使得這一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寶貴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53歲的高世俊出生在琉璃咯嘣世家,也是這項古老民間手藝的第四代傳承人,16歲進入爐房學藝,38年不間斷生產製作,使得高世俊對琉璃咯嘣有了特殊的感情,他不僅在老字號產品的基礎上創新研究了新的產品,更使得這項傳統民間工藝品走出了三晉大地,暢銷國內外。


琉璃咯嘣的品種可分為平底型和葫蘆型兩大系列,大小不同,可以分為多個型號,還有葫蘆、盤龍、檀香壺等多種形式,此外還可以製作出琉璃喇叭,其中以三尺以上的長號最為罕見,它可以模仿軍號聲,吹出悅耳的聲調。“火候和力度是關鍵,過去學藝往往得三年以上才能出徒,而且生產率還不高,現在他每天能生產600個琉璃咯嘣”。高世俊介紹說。

高世俊自豪地介紹起自已這幾年精心自創的七節寶塔、水菸袋、盤龍、大小葫蘆等工藝品。

最小的琉璃咯嘣只有拇指大,但響起來聲音一點也不差!

地面、灶臺、玻璃、牆壁,凡是有平面的地方,都成了高世俊表演的平臺。圖為咯嘣的最後一道工藝---壓面。

一間小屋、一臺小爐、一支玻璃管、一個藝人,在傳承著千百年的民間手工藝。

交城覃村琉璃咯嘣有著美麗的傳說,門上的對聯給了這項民間手工藝別樣的傳奇。

“一個英國老外看到這東西喜歡得不得了,硬是買了我整整一大箱貨帶回國內”。 高世俊一邊介紹一邊在展示他自創的水煙壺。

武興安老師傅不僅是高世俊的師傅,也是吹琉璃咯嘣吹了60年的老藝人。

玩咯嘣的兒童在覃村隨處可見。

全家來幫忙。圖為高世俊的兩個女兒在包裝即將發往西安的琉璃咯嘣。

傳統的琉璃咯嘣有易碎、割嘴、不方便運輸的缺點,高世俊全部進行了改進。每個咯嘣上的網狀套管,看起來簡單,卻解決了咯嘣的所有問題。

民間工藝源於手工藝,它是勞動人民對生活和美的積累,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標誌,這些土生土長的民間技法,是勞動人民長期生活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我們相信,交城琉璃咯嘣工藝,在高世俊等老藝人的傳承下,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