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名6旬農村婦女,用我家老手藝做美食,月銷售30萬元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趙淑萍,今年64歲,家住山西省臨猗縣西陳翟村,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我在家裡經營著淑萍麻花加工點,傳承著祖上的“楊記花股小麻花”20多年,靠著勤勞致富,實現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把我家的“花股小麻花”推向了全國,走出了國門。

我家的“楊記花股小麻花”據家譜記載是我老爺楊老五在汾城太平縣做生意,有同鄉因病想吃甜麻花,但是蔗糖當年很稀少,所以老爺便心生一策用柿子合入面中製作出麻花,油炸麻花在那個年代對於普通百姓來講就是個稀有美食,老爺做的所以很少也很小,鄉人吃後大加讚賞,逢人便誇,名聲鵲起,老爺就在太平鄉開起了麻花鋪,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後來慈禧太后西逃途經此地吃過後,也是讚不絕口,回到京城後還是念念不忘。

老爺年紀大後回到家鄉,便把“花股小麻花”的技術傳了下來,經過上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又將本地一種叫做“小朱柿”的柿子用來合面,從此技術完全成熟,到了我和老伴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人。我們把祖上的家庭式作坊升級成為了食品加工企業。


我20歲嫁進楊家門,有幸成為了“楊氏花股小麻花”的傳承人,還要從上個世紀70年代說起,當年的農村還是集體經濟人民公社,小麥的產量低,麵粉也奇缺,只有到了逢年過節才能在家裡製作很少一點小麻花,我學著做麻花也就慢慢開始了,後來改革開放后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好轉,農民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炸麻花,我就在家裡開始為大家代加工,但從不收工錢。

時間到了90年代,我做花股小麻花的技術是越來越好,春節期間上門要求幫忙製作麻花的村民絡繹不絕,我家的小賣店也忙的顧不上做生意了,大家看到我忙的一塌糊塗耽擱了生意,就建議我乾脆開啟麻花加工部,收費做麻花,這樣一來祖先的手藝得到了傳承,家裡還有經濟收入,還能為村民服務,一舉三得。圖為使用的小朱柿。

家裡開起了麻花加工店,就要正規化經營,我和老伴註冊了工商和食品加工手續,然後把老公公請出來,站在旁邊進行技術指導,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閉門研究,把“花股小麻花”的技術又提高了一個臺階,製作出來的麻花鹹甜香脆,紅白兩色,小巧玲瓏,當年春節一上市就非常火爆。圖為趙淑萍在擀麵中。


我家“楊氏花股小麻花”之所以好吃,首先是用料講究,麵粉選擇的都是當地特級麵粉,裡邊攪拌有小茴香和花椒葉,特別是用上了當地的特產水果“小朱柿”,製作出來的美食才會有風味獨特的效果,其次堅持所有的工序手工製作,傳統技藝,小麻花香脆可口,口感極佳。

晉南農村每年到了春節期間,待客時候麻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美食小吃,這已經是數百年形成的傳統習俗,所以在當地農村和城市都有著很大的市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經濟收入的提高,麻花這個只有在春節才能吃上的美味,已經變成人們四季常吃的美食,我家的家庭小作坊也上擴大了規模,現在還解決了26個農民工的就業崗位。

現在我家搓麻花的農民就有20多人,每天能炸製出1000多斤的麻花,因為純手工加工,所以生產量不是很大,每年的冬季開始銷售不出家門,也供不應求。小麻花不但賣到了全國各大城市,進入了超市,從前年開始還銷售到了東南亞和歐美市場,月銷售量都在30萬元以上。


銷量好了質量也要把好關,每個製作的環節上我都是親自檢點,經常檢查,發現問題就當場解決。小麻花小麻花就要從小上做文章,從切面段就要嚴格控制,所以切段我經常親自下刀,做出來的小麻花長度一般在18CM左右。

為了讓消費者都能公平購買,我在銷售的價格上實行統一價格,現在是每斤12元,小包裝大包裝都有,適合各種消費階層的人士購買。自己致富了不能忘了生養的一方熱土,更不能忘了鄉親,只要是當地農村鄉黨上門購買,進到家門就是隨便吃,讓大家吃後再買,皆大歡喜。

我的兒女們都已經成家,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一大家子人和和美美,生活幸福,我和老伴在家裡繼續經營自己的“小麻花”事業,孩子們在空閒時間也會回家幫著幹活,特別是兒子對自家的“花股小麻花”很有興趣,他說要繼續傳承祖先的老手藝。圖為趙淑萍的兒子在搬運麻花。


我的老伴現在負責家裡的後勤工作,每天忙著給30多個工人做飯,還要管理家中的10多畝蘋果園,為了保證我家“小朱柿”的供應,今年我們種植的10多畝柿子林,已經開始掛果,這些農活都是老伴一個人的事情,我就在家裡專心致志的經營“朱柿花股小麻花”的製作和運營。

隨著我家“花股小麻花”產業的不斷做大,名聲也是越來越大,我經常應邀參加市縣2級的農博會,當地政府部門也是對口扶持,今年已經給我申報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我家5代相傳的老手藝有望寫進非遺名目,這就是我最自豪的事情。

我一個農村婦女能把家傳的麻花手藝做成產業,一路走來也是相當的不容易,要和大企業的老闆相比我微不足道,但是我用自家的老手藝來致富,並且能把它傳承下去,服務百姓,服務社會,我覺得這就是幹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