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中蜂养殖史漫谈:何旭

从渔猎时代到 19 世纪末,是中蜂独养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只有中蜂存在,驯养和饲养全都是中蜂,所有与蜜蜂相关性的历史记载和文字资料均是中蜂资料,所以中国的养蜂史,实际上是中蜂的饲养史。中国最早的养蜂记载,有文字可查的恐怕要算春秋末期越国政治家范蠡所著的 《致富奇书》。公元 25 年前 (战国 - 西汉之末) 《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庐”。这也是比较早的蜜蜂文献,亦为较早的饲养蜜蜂的记载。

养蜂鼻祖——姜岐:中蜂的驯养和家养历史悠久,早在公元 25—230 年的东汉时期,已经开始饲养中蜂,方法是移迁蜂窝养蜂,把有中蜂栖息的中空树段搬回家,挂于屋檐下饲养。晋代皇甫谧在 《高士传》 中记载了汉代养蜂先驱姜岐的业绩,文曰:传授养蜂,养猪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 300 多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可见当时的规模之大。皇甫谧赞他,“牧豕调蜂笑傲天涯。”姜岐,字子平,东汉延喜 (公元 158-167),汉阳上圭人,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姜岐在当时很受人们尊重,被列为高士,即名人,“后举贤良,公府辟为茂才,为蒲坂令,皆不就,以寿终于家。”这是最早的养蜂授徒的记载 ,也是最早规模化养蜂生产的记载。

1 中蜂的生物学认识与进步

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771 年, 《诗经.周颂小毖》 中记载了“莫予荓蜂,自求辛螫”的词句,说明当年人们已认识到了蜜蜂具有螫刺的生物学特性。《楚辞·天问》 中提出“蜂蛾微命如何固?”蜂蚁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呵?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社会性昆虫蜜蜂的力量 。穆天熙在 《鸦陈赋》 中写道:“左而依左,右而依右,密而有条,蚁屯蜂凑,若三军之结部曲也。”这里用军队的编队布阵来形容蜜蜂和蚂蚁有组织的生活。杨敬之编写的 《华山赋》 中写道:“蜂窝联联,起阿房矣。”形容阿房宫联接不断的蜂窝,也是很恰当的。 《尔雅翌》 中记载:“蜂以千百数,中有大者为王,翳蜂舁之从其所住”。翳蜂就是黑色的中华蜜蜂,这时已认识到蜂群中有王,而且众蜂拥护它,并且从其所居。汉代以后,关于养蜂的记载 越来越多,后汉的 《本草经》 上也有关于蜜蜂的记载 ,“蜂采花则以股抱之” (是指蜜蜂用后足上的花粉篮采集花粉)。“蜂王无毒,若失其王则众散而死”。这些记载,至今对养蜂有指导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人对中蜂个体生物学和群体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公元 276-324 年郭璞撰写的 《蜜蜂赋》 中首次记述蜂群中“吮琼”“营堂”“阍卫”等饲喂、筑巢、分蜂之分工,认识到蜜蜂的社会性。唐代养蜂人段成式所著的 《酉阳杂俎》 指出:相蜂 (雄蜂) 生三、四月,“相蜂越冬,蜂族必空”的记载 。指出雄蜂外部的形态是黑色和雄蜂过冬的后果。宋朝陆佃编著的 《埤雅.释虫蜂》 中说:“其王之所居,叠积如台,语曰蜂台。”这里所说的“蜂台”就是王台,是蜂王发育成长的特殊蜂房,并不是蜂王羽化后所住的地方,说明对蜜蜂有了相当的研究和记载。

随着养蜂业的发展,对蜜蜂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中国最早的释义之著 《尔雅.释虫蜂》,把蜜蜂分成两大类,一曰:土蜂,在地中作房; 二曰:木蜂,在树上作房。显然这种分法是不科学的,但是说明秦汉时期对蜜蜂有了观察,这种分类对以后有很大的影响。后汉的 《本草经》 记载 :“寻常养蜂有石做者,土中做者。北方地燥多在土中,南方地湿多在木中,”这也符合野生蜜蜂和家养蜜蜂的实际情况。明代宋应星编著的 《天工开物》 还延续了这种说法,他说:“土穴所酿多出北方,南方卑湿,有崖蜜而无穴蜜。”《本草经》 和 《天工开物》 虽然延续了“土蜂”与“木蜂”之说,但已经不是作为分蜂的依据了。明清蒲松龄在 《农桑经》 中记载了“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这一蜂群闹分蜂热的怠懒迹象。现在分析,仍然十分确切。1760 年张宗法编著的《三农记》 中记载了“分蜂时新蜂王要居另一所,不得母子对面并肩”。指出了蜂王是雌性,而且一般一群只容一只,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丰歉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趋势的方法,为日后蜜源植物的预测预报开创了先河。

2 野生中蜂的收捕

在我国古代由于自然环境好,森林茂密,植物丰富,很少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因而野生中蜂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收捕野生中蜂是蜂种来源的重要方式。晋代张华编著的 《博物志》 对养蜂的记述更为详细,他着重叙述了养蜂和分蜂的方法,写道“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其法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令才容蜂出入。以蜜蜡涂器于内,令遍安着檐下或庭下。春月此蜂将作窠生育,来过之人家园垣者,捕得三两头,便内着器中,数宿出,蜂飞去寻伴来还,或多或少,经数日渐益,不可复数遂停,往往来器中,滋长甚众,”这是诱引收捕野生蜜蜂最早的记载。张华论述土法饲养中蜂的方法,采蜜多少听其自然,丰年多收,歉年少收。并采用“以木为器”的方式饲养,把野生的蜜蜂驯化成家养的蜜蜂,也是一种伟大的创举。公元 420--474 年郑辑之编著的 《永嘉地志》 还有“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记载 ,说明在 1 400 年前,用木质蜂桶诱引中蜂。其技术甚为高超,竟达到“举群悉至”的程度,举群悉至是指全群蜜蜂一起飞奔到涂有蜂蜜的木桶之中。

3 养蜂专辑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农书都讲到了养蜂,只是繁简不同而已,最早的养蜂农书要算元代的司农司编著的《农桑辑要》,成书于元 10 年 (公元 1 273 年)。书中记载中蜂清理蜂巢和早春供水的重要性,并指出分蜂应据王台数量和蜂群的强弱而决定王台的去留,这在饲养管理和分蜂的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接下来是40 多年后元代的鲁明善撰写的 《农桑撮要》。以后明清的农书,如明代的徐光启撰写的 《农政全书》,明清之际的书商编制成的 《致富奇书》,清代鄂尔泰撰写的 《授时通考》,清代张宗法编著的 《三农书》 等都记载了养蜂的好处,而且把养蜂列为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一直到今天,现在养蜂仍旧归类农业范畴。

宋、明代以来,对养蜂的记载越来越多,而且越加翔实,宋代王元之写了一篇 《蜂记》 可谓专著,他说:“蜂王无毒,窠之始营,必造成一台,大如桃李,王居台上,生子于中,王之子尽复为王,岁分其族而去,其分也,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若失王,则众溃而死。其酿蜜如脾,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繁;又不可少,少则蜂惰而不作。鸣呼!王之无毒似君德也,营巢如台,似建国也,子复为王,似分定也。拥王而行,似卫主也,王所不螫,似遵法也。王失则溃,守义节也。取惟得中,似什一而税也。山人贪其利,恐其分而刺其主,不仁甚矣”。这篇 《蜂记》 较前人有了较大进步,一是对蜂王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一步,并且具体化了;二是提出了正确的取蜜原则。当然,也有些谬误之处。

南宋周密所编著的 《齐东野语》 里,讲到了当时人们如何猎取野生蜂蜜的情形,“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群赴焰尽殆,然后连房刳取。”在夜里把蜜蜂全部烧死,再取蜜。此法杀鸡取卵也,这种方式至今在我国的山区猎取野生蜂蜜普遍存在。

到了明代以后,有了养蜂的专业记载 ,而且很是丰富,刘基撰写的 《郁离子》、李时珍编著的 《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的 《天工开物》、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 等是记载养蜂的代表之作。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蜂业也不例外,也为养蜂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认识到蜜蜂需要饲养管理,不能像前人那样任其自然发展,而且在管理方法上也趋于完善和科学。

元末明初刘基撰写的 《郁离子》 一书卷上 《灵丘丈人》,该文件描述了两父子两代人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总结出选址、蜂群排列、箱具要求、四季管理、蜂群增殖、合并补助、集中群势、敌害防治、以及取蜜原则等一系列的经验,特别是“寡则之裒之”一句,即蜂群合并和集中群势的意思,这在饲养管理工作上属于新的突破,可见,早在700 年前,专业性蜂场在中国已相当普遍。该文自“昔丈人养蜂也”至“于是故者安”,计 138 字,扼要、全面、系统地概括了蜂群管理的总原则,时至今日仍是完全正确适用,世界著名的齐从养蜂学理(Dzierzon thory) 13 条,时间上尚在其后近 500 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 《天工开物》 一书中第6 卷第 5 节专门讲述了蜜蜂,主要有四点,一是提供了当时蜜蜂的状况,是野生中蜂占 8/10,家养中蜂占2/10;二是正确地解释了蜂蜜的颜色,是随着 “方土、花性而变”;三是收铺分蜂,“乡人有撒酒糟香而招之”;四是揭示了西北饲养中蜂较盛,因而西北不产蔗糖以蜜代之。

明代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业巨著 《农政全书》,在卷之 41 《收养.六畜》 里专门讲述了蜜蜂。他主要辑录前人关于蜜蜂研究成果,从蜂巢制作、防治虫害、分蜂、收蜂、防螫、饮水、饲喂到割蜜、熬制蜂蜜和蜂蜡,以及养蜂效益等均论述到了,是一篇比较全面的具科学性文章,是前人养蜂的总结。

到了清代,养蜂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养蜂的记载 也不是短篇简论,而是有了长篇大论,著名的有清代学者郝懿行编著的 《蜂衙小记》、胡启俊编著的 《蜂房春秋》 等,内容十分丰富翔实。 《蜂衙小记》 文字简略,记述蜜蜂的生活习性及养蜂事项共15 则。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养蜂知识,今天可以豪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养蜂古国,中国蜜蜂的饲养史,悠悠千载。

中蜂养殖史漫谈:何旭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