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他是世人眼中懦弱的君王,却只说了一句话,就吓得曹操汗流浃背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在那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对于很多皇帝而言,皇权都形同虚设,例如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芳、曹奂成司马家族代言人,江东则先后有诸葛恪、孙綝让皇帝忌惮。这些天子中,有人试图反抗,例如东吴的孙亮,有人则留下了怯懦不堪的名声。而纵观整部三国史,在人们印象中,最为怯懦的两位皇帝,便是东汉的亡国之君刘协,和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

毕竟刘协从十岁左右登上皇位起,便是傀儡,期间先后受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人挟持,几乎从未有过实权,最终最迫禅位。期间曾先后看着自己的宠妃、皇位被诛被废,最后痛快的交出自己的玺绶,连出身于曹家的继任皇后曹节,都大骂曹丕“天不祚尔”,他却无动于衷。刘禅则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不顾前线还要奋战的将士,立马投降,并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谈。然而他们真的如此怯懦吗?答案是否定的,刘协曾用一句话,吓坏了曹操,刘禅则用一句话,吓跑了姜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刘协吓坏曹操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人——年少时他敢孤身一人刺杀张让;行军时,他敢于数次亲身犯险,纵观他的一生,让他言说害怕的人,少之又少。可是除了让他感慨“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的马超,以及吓得他差点迁都的关羽之外,还有一个人曾吓得他胆战心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汉献帝刘协。当初曹操刚刚挟天子以令诸侯,年少的天子,最初并没有意识到曹操的野心,还梦想着亲政,直致教导他为君之道,给他剖析时事的议郎赵彦被杀后,他才看透了曹操的用意。于是,曹操来拜见他的时候,他说道:“如果你愿意辅佐我,我不会亏待你;不愿意的话,就把我废了吧。”

《后汉书》记载:“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也就是说,汉献帝的直接摊牌,让曹操心惊不已,以为自己应答不当,就会命丧当场,于是吓得再也不敢上朝了。能够把曹操吓成这般模样,除了汉献帝之外,又有几人呢?而他做到这些,仅是凭借一句话而已。

二、刘禅吓跑姜维

比起刘协,刘禅的名声显然更差,但是毕竟是流淌着汉高祖刘邦血脉的人,刘禅比起刘协也不遑多让。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足够信任,也足够依赖,于是提出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说法,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则先让蒋琬、费祎等人相互制衡,尔后逐渐亲政。可是到了费祎去世之后,大将军姜维的权势和地位开始水涨船高,他在朝堂上每每提议北伐,纵使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不看好,却少有人敢于反驳,即使张翼等人敢于提出异议,也无济于事,不但不能阻止,还会被他强迫随军出征。后来,姜维提出诛杀宦官黄皓的时候,刘禅出手了,他仅说了一句话,就吓得几乎大权独揽的姜维,退出了政治中心,远走沓中屯田。

《三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虽然他们看似在讨论黄皓,其中刘禅的话中,还有警告的成分,意在表明黄皓是自己的人,连董允都没能杀掉,何况姜维。姜维也明白了刘禅的敲打之意,这才主动退出了朝堂。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句话,果然是有道理的,哪一个在位多年的帝王,都有自己的智慧与手段,哪怕是世人眼中,怯懦不堪的亡国之君也不例外。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后汉书》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