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華州杏林鎮: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五龍山位於華州城南約五公里處,因五座山峰脊樑陡峭,蜿蜒由下而上至頂部交匯在一起,遠看就像五條龍,因此得名五龍山。五龍山山頂俗稱“太頂”,據民間相傳,太頂上埋著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在五龍山下坐落著五個村莊,從東往西依次是:井巖村、啟聖宮(簡稱宮裡)、井家村、張宋村、白家堡。啟聖宮村84歲的王克明老先生向我們講述了這一帶的軼事和古蹟。

華州杏林鎮: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五龍山 張文 攝

井巖村

井巖村姓井的比較多,也是本地最早的住戶。很早前,井巖村的老戶住在山下,其他外來戶都住在半山腰一個叫十八礆的地方。“礆”就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梯田,共十八層,半山腰從上往下依次是:老虎石、寨子城,以前曾遺存有殘缺的城牆。井巖村老村後,有一條溝叫擔水溝或者叫葦園溝,因有很多野生蘆葦得名。溝口有一座寺廟,姓劉的一戶人家曾在此居住。

啟聖宮

啟聖宮在井巖村西側,當地人簡稱這個村為“宮裡”,宮裡村按地勢又分上宮和下宮。據說,在清朝年間,有個叫無量祖師的聖人去五龍山修行,行至五龍山下時,天色已晚,便在這個村住了一宿。因此這個村得名啟聖宮。

華州杏林鎮: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啟聖宮村 上宮 張文 攝

老一輩的當地人都知道,華州曾有三天門的說法。一天門約在今鄭桓公陵園東,二天門在今杏林鎮耐村。三天門在今宮裡村的上宮。據村內老人相傳,在今宮裡村的下宮也曾有一座二天門。此門規模較小,門樓上立有五尊雕像。正中央關公端坐,關公的一側站立關平,另一側站著周倉,周倉手持一把大刀,最兩邊是文昌爺和藥王爺(孫思邈)。以前的孩子們為了能考個好成績,給文昌爺燒香磕頭。三天門在上宮,比二天門大。門樓上同樣立有神像。清同治年間,三天門被異族(回)燒燬。在三天門的左邊有個小洞,裡面塑有神像,人稱此洞為“靈官廟”。廟旁立有一座石碑,碑座為一隻烏龜。在三天門東面,還有一座小廟叫雙洞,裡面也有神像。

華州杏林鎮: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啟聖宮村 下宮 張文 攝

宮裡村也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民間有一段順口溜說明了這一點:金古城,銀崖坡,白楊樹下拾柴火。東西窟坨(東村西村)賊頭窩,上下宮裡能人多,馬斜村裡轎戶多。井巖難看,井家村牛圈。這段順口溜的意思是:古城人(今七五附近:)有錢,崖坡稍有錢,白楊村比較窮,東西窟坨小偷多,馬斜村租賃花轎和轎伕比較多,井巖村有個能人叫難看,井家村有個能人叫牛圈。

張宋村

張宋村比較簡單,姓張的和姓宋的比較多。在張宋村村口,有一棵皂角樹,已有300多年的樹齡。粗壯的樹體在高約3米處開始分杈,比翼而上的兩路分枝頂端,綠葉密集,皂莢垂掛。遠望,似一把遮陽傘蓋住了農家的半個院子。在張宋村,無論婚喪嫁娶,村民們都會有意從這棵皂角樹前經過。幾百年來,這棵皂角樹歷經滄桑後已然傷痕累累,仍堅強地矗立在張村村口,它見證了一代代張村人的悲歡離合。

華州杏林鎮: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張宋村皂角樹 張文 攝

井家村

這個村原名叫弔紙坪。傳說郭曖去世後,埋在五龍山頂上,他的妻子昇平公主去五龍山頂給郭曖燒紙時,經過這個村後面的山溝,被野棗樹上的刺劃破了裙子。當時她說了一句話:這些刺能不能不帶勾。後來這裡的棗刺都不再帶勾了,至今依然如此。昇平公主被劃破裙子後沒有上山,就近選了一塊比較平整的地方燒了紙錢,這個地方就被叫做弔紙坪。後來,昇平公主燒紙的地方住了很多姓井的人,並形成了村莊。解放後,人們就把這個村更名為井家村,那條溝被稱為弔紙溝。弔紙溝上面有個雷神洞,那個雷神三頭六臂,洞上面有個湘子洞,據說八仙的韓湘子在洞里居住過。村裡還有一座吊腳樓,據說是村裡大戶人家井家修建的。村東原先有一座祠堂,是井家祭祖的地方,文革期間被毀掉。

華州杏林鎮:五龍山下五個村軼事·古蹟

井家村門樓 張文 攝

白家堡

白家堡白姓比較多,最早的老村子在半山腰,以前遺存有城牆痕跡。老村子向東有條溝,在溝東有幾個人工打造的洞和隧道。孩子們在洞裡讀書,冬暖夏涼。洞的上面矗立著一座廟,廟被一個留著長鬍須的李姓和尚經營。每年定期舉行盛大的廟會。

這些民間傳說是很有趣,可我卻在感慨,假如這些廟宇古蹟一直保留到現在,豈不是非常值得遊覽的風景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