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重蹈共享單車覆轍,迷你KTV迎來倒閉潮?

重蹈共享單車覆轍,迷你KTV迎來倒閉潮?

深圳南山中心區空蕩蕩的迷你KTV

迷你KTV源於日本,後來被中國企業引進,逐漸從一線城市開始流行。因為它佔地有限,24小時隨時使用,又沒有服務員等特定人工成本。所以剛一開始,就受到無數創業者、資本方追捧。就像共享單車一樣,同樣也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但是走到現在,這個商業模式到底是一片繁華還是一地雞毛呢?

新爆點還是新的坑?

目前市面上,與迷你KTV相關的項目如過江之鯽:被唱吧投資千萬的咪噠、被友寶全資收購的友唱M-Bar、雷石的WOW屋、百度出來的創始團隊做的星糖、微狗的聆噠、六間房旗下的同名迷你KTV、聆嗒MiniK、愛唱lovesing等。迷你KTV,突然成了繼國內共享單車、無人貨架之後的另外一個火爆的共享創業項目。

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火爆一時的共享項目,我們應該還有類似的記憶。這應該是國內近5年來,最火的項目之一,當時的定義是:共享單車是集單車租賃、金融、閒置共享、社會徵信、移動出行大數據、地圖提供商、移動廣告等於一體的移動綜合性平臺。這個項目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賺錢的,於是僅僅2017年就吸納了258億融資,怎麼分析都是一片美好。但後來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無數創業者、VC和機構因此洗洗睡了。

這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很多參與的人,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作為一門以硬件產品為基礎的生意,必須要源源不斷的生產和投入,還要解決安置的空間和人力等龐大的成本。如果最終沒法賺錢,意味著投入越多,虧損越多。共享單車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家盈利,估計也等不到那個盈利時間了。那迷你KTV呢?

重蹈共享單車覆轍,迷你KTV迎來倒閉潮?

“迷你KTV已經試圖從單純的K歌空間進擊為一個綜合娛樂消費場所,疊加廣告、售票、導購、直播等增值服務。”“打通用戶體系,完成線上線下引流,並實現多點互聯,共同探索K歌娛樂和音樂社交的全新玩法。”創業者紛紛押寶這個賽道,但這個賽道是真的金礦還是一個巨大的坑呢?

迷你KTV真的能賺錢嗎?

“2017年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迷你KTV市場規模達到16.5億元,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0億元,增速達90%以上。”於是有人推斷出,在迷你KTV背後有萬億級別的泛娛樂市場。真的如此嗎?

迷你KTV經營模式分為品牌方自營、招商的經營者一次性買斷、品牌方和經營者聯合運營,各自承擔一部分硬件成本。然後分享用戶的消費收入,廣告收入等。看起來沒毛病。

要想賺錢,先算算成本。迷你KTV一般是高達2米以上的玻璃和各種配件組合而成,機器生產和製造成本是固定的。友唱的機器現在是分為18800元、16800元、6000多元。咪噠之前是一臺每年28800元,每組(兩臺)57000元。

重蹈共享單車覆轍,迷你KTV迎來倒閉潮?

迷你KTV成本和收入對比表

經營者在購買了機器之後,還有各種的成本在靜靜的等著你。如果一臺機器,由貨車從廣州到深圳,大概需要花費1000多元的運費。到了商場,必須要3-5個人來搬運和安裝。由於商場的電梯一般會限高限重,所以很多機器沒法通過電梯直接搬運,必須要要拆開運輸,再進行組裝。這個安裝費根據地區人力成本不同,大概是500-2000元不等。這其中,如果需要廠家技術員指導再加500元每天。這個環節大概需要3000-5000的成本。

其實運營成本的重頭在於租金。就是交給商場的地段費。根據城市不一樣,地段不一樣,不同商場費用不一樣。深圳與武漢,商場價格不一樣。同樣在深圳,南山歡樂海岸和梅林卓悅匯差距有很大。由於好的商場是有限的,這就加劇了行業的競爭。根據搜鋪網相關數據,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已有4100多個建築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項目開業。每個商場放3-5臺。一線商場消化只夠2萬臺左右。其他很多機器只能放在門可羅雀的地段。

在剛開始的時候,即使一線城市,一臺機器租金的成本在1-3000左右,但是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尤其是資本的進入,為了爭搶好地段的商場,整個行業進入到價格惡性競爭,不斷哄抬價格,最高的一線城市黃金地段的商場可以漲到20000元每月左右。

在這其中,很多黃金地段或者全國連鎖的商場的物業管理處的負責人,看到了其中的貓膩,於是在租金之外,提出了“喝茶費”等紅包潛規則。很多運營方急於佔領市場,很多都會答應他們的訴求。“在行業內,大家都知道W商城的負責人最貪了,胃口最大,要的最多。”一個之前投入了數十萬的運營方對創界網(ID:ChuangDaily)說,因為不堪重負,已經徹底退出了。

還沒開始營業,每臺機器已經花了好幾萬了。入住後開始運營,每臺機器每年要繳納接近2400元的音樂版權費。同時由於耳機、話筒、燈泡、軟件等屬於易損品,需要人到達現場或者遠程維修,這些都是需要付錢,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而從商業模式上來看,最直接的模式就是唱歌收錢。一臺機器,一般是一首歌3-10元,最貴的有一個小時30元,但基本上一臺機器,一天下來,大部分收入在100元左右。因為真正在工作日逛商場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寶媽。她們本就不是消費的主力。白領一族下班後,累得要死,去商場閒逛的也很有限。所以一般迷你KTV,到了週末生意較好,極少數的甚至需要有專人引導。

“一線城市中特別黃金地段,比如深圳海岸城,有可能會做到最高月收入2-3萬,但這個佔整個行業1%比例都不到。”一個行業資深從業者,面對著創界網(ID:ChuangDaily)在網上找到的迷你KTV招商廣告上的月入過萬,不屑的撇撇嘴。

友唱對外PR時提到的跨界營銷,“幫助品牌制定運營和營銷方案,比如可口可樂的新年福袋,幫助娛票兒賣電影票。”這些和成本比起來,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有的商業模式就是基於用戶基數,用戶不起來,一切都是空談。

有人離場,有人破局

很多參與者只看到了迷你KTV的便捷,但忽略了人們唱歌的心裡底層需求,就是娛樂和放鬆,沉浸式的體驗。三五好友在KTV包間,不僅是唱歌,喝酒,更多是感情交流,一起玩耍。這種社交的氛圍是無法取代的的,但這是娛樂的核心。

愛奇藝的龔宇曾經預言說電影院會消失,因為隨著技術發展,家用投影儀,VR等越來越發達,在家躺在床上就把電影看完了。理工男的直男癌思維有時真的可怕。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還是一種社交。你剛認識一個姑娘,你可以邀請她去電影院,但沒法邀請她去家裡床上看片。電影院的笑聲哭聲等其它共鳴情緒,是沒法簡單用技術取代的。同樣KTV的社交和氣氛也沒法簡單的用一個玻璃盒子取代。

熱鬧過後,一地雞毛,有人開始離場。“我覺得這徹底的違反市場效益,包括共享單車,迷你KTV。作為一門生意,就得尊重市場規律,純粹想靠燒錢燒出一個新的模式,我覺得很難,也不現實。互聯網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是時候清醒下了。”Cindy在2017年投資數萬在老家長沙運營了幾臺機器,但是一年下來,身心俱疲,賠個底朝天,她已經以極其廉價的價格轉讓了重金購置的機器。其實這不止她一人,在她提供的對話截圖中,有多人表示要轉讓機器,網上甚至有人說連機器都不要了。

重蹈共享單車覆轍,迷你KTV迎來倒閉潮?

也有人在提前嘗試破局和轉型。現在太極風的創始人張素嫻,原本在廣州研發生產迷你KTV,是當時國內最大的生產商之一,在一年多之前,她甚至拒絕了相關機構的投資,開始轉型。“迷你KTV的天花板太低了。這個生意很快就會見頂。”她和團隊在原有的音樂方案上改良升級後,推出了適合酒店的小型機器斑馬輕唱,一臺機器只是原來迷你KTV售價的一個零頭。同時幫酒店實現了房間增值,可以賣出更多價格。“我們已經和亞朵等酒店全面開始合作了。”

一個好的互聯網項目,最關鍵的是,重新進行了資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和優化了操作複雜的程度。迷你KTV確實有市場,但是它只注重了功能性,忽略了人性底層的需求。它的結局,也許比共享單車更難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