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丰镐遗子(张新武)整理;头条号“睁眼看西安”首发

“十里铺”的地名全国各地都有,古城西安东西南北各有“十里铺”。要说十里铺,和中国古代一项古老的职业“铺驿”有关。铺驿就是驿站,是现在邮局的前身,是古时官府所设为递送公文者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条件的机构。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在驿站出现以前,中国最早的信息传输以“燃烽击鼓”为主要方式。“燃烽击鼓”在西周时期比较盛行,“燃烽”就是烽火台,白天放烟,晚上燃火。当时远距离以“燃烽”为主,近距离以“击鼓”为主,主要用于军事用途。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之巅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汉朝时期烽火台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的规模,烽燧通信速度可日达千里。(丰镐遗子书文)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在烽火台盛行的同时,西周也出现了邮驿通信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专以传递官方衙署公文为务的古代通信系统。在西周时期官方通信由天官冢宰负责,平时通信由秋官司寇负责,战报通信由夏官司马负责,驿站的管理由地官司徒负责。当时的驿站,“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形成自西周京城丰镐二京通往各诸侯国的信息网络。当时的传递方式主要靠人员步行。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到了秦朝时期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令《行书律》,此时驿站工作人员从步行改为骑马接力传送。以都城咸阳为起点的干线驿路西通西域,北达塞外,西南抵成都,东北出函谷关至山东,东南经湖广。唐代邮驿更加水陆兼程,以舟船驿马为主,驿骑往来“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此时广为人知的就是驿站给皇帝干起了私活,继而衍生了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荔枝道”。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邮驿制度宋、元、明、清历代不废,明朝末年裁撤驿夫,李自成、张献忠失了业,一怒之下直接将明朝推翻了。清朝清乾隆年间西安市境内还有驿站7个,递铺40个,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开办大清邮政,民国初年,实行“裁驿归邮”,邮政通信取代邮驿通信,邮驿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丰镐遗子书文)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西安东西南北四个“十里铺”,古代就是京师长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铺驿所在,据明朝《太祖实录》记载:“明初急递铺十里设一,西安府城四周各于十里处设铺驿一,名为十里铺。”(丰镐遗子书文)

“东十里铺”:在西安东郊的灞桥区,因东临浐河设驿站,故又名为浐河铺。因处在西安市东郊故得名“东十里铺”。村中以马、程、齐三姓为主姓,有四个村小组,村民二千多人。

“西十里铺”:在西安市西郊桃园,原名十里驿,因处在西安市西郊故得名“西十里铺”。村子不大,以孙、扈、常三大姓氏为主,村民不足一千。

“南十里铺”:就是现在西安南郊电视塔下的长延堡。长延堡古时候有一位吴姓人物埋葬于此故得名“吴家坟”,此地明朝时期是西安南路的铺驿,因处在西安市南郊故称“南十里铺”,后人取“长命百岁,延年益寿”之意改名“长延堡”,清末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为:“长延堡俗名吴家坟”。

“北十里铺”:有东西两村,在西安北郊的未央区。因处在西安市北郊故称“北十里铺”。十里铺东村由十里堡和陆家堡两个自然村组成,有五个村小组,村民两千余人,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陆家堡与十里铺东村”。1999年本村砖厂推土机一铲就挖出了219枚汉代金饼,轰动一时。十里铺西村村子不大,村民一千多人,十里铺西村清嘉庆《咸宁县志》没有记载,清末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为:“解家庄,又名十里铺西村”。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铺”!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未经授权,不要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