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豐鎬遺子(張新武)整理;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十里鋪”的地名全國各地都有,古城西安東西南北各有“十里鋪”。要說十里鋪,和中國古代一項古老的職業“鋪驛”有關。鋪驛就是驛站,是現在郵局的前身,是古時官府所設為遞送公文者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條件的機構。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在驛站出現以前,中國最早的信息傳輸以“燃烽擊鼓”為主要方式。“燃烽擊鼓”在西周時期比較盛行,“燃烽”就是烽火臺,白天放煙,晚上燃火。當時遠距離以“燃烽”為主,近距離以“擊鼓”為主,主要用於軍事用途。今西安市臨潼區驪山之巔還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漢朝時期烽火臺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的規模,烽燧通信速度可日達千里。(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在烽火臺盛行的同時,西周也出現了郵驛通信這種信息傳播方式,形成專以傳遞官方衙署公文為務的古代通信系統。在西周時期官方通信由天官冢宰負責,平時通信由秋官司寇負責,戰報通信由夏官司馬負責,驛站的管理由地官司徒負責。當時的驛站,“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館,侯館有積”,形成自西周京城豐鎬二京通往各諸侯國的信息網絡。當時的傳遞方式主要靠人員步行。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到了秦朝時期頒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郵驛法令《行書律》,此時驛站工作人員從步行改為騎馬接力傳送。以都城咸陽為起點的幹線驛路西通西域,北達塞外,西南抵成都,東北出函谷關至山東,東南經湖廣。唐代郵驛更加水陸兼程,以舟船驛馬為主,驛騎往來“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此時廣為人知的就是驛站給皇帝幹起了私活,繼而衍生了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荔枝道”。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郵驛制度宋、元、明、清歷代不廢,明朝末年裁撤驛夫,李自成、張獻忠失了業,一怒之下直接將明朝推翻了。清朝清乾隆年間西安市境內還有驛站7個,遞鋪40個,一直延續到清末。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開辦大清郵政,民國初年,實行“裁驛歸郵”,郵政通信取代郵驛通信,郵驛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西安東西南北四個“十里鋪”,古代就是京師長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鋪驛所在,據明朝《太祖實錄》記載:“明初急遞鋪十里設一,西安府城四周各於十裡處設鋪驛一,名為十里鋪。”(豐鎬遺子書文)

“東十里鋪”:在西安東郊的灞橋區,因東臨滻河設驛站,故又名為滻河鋪。因處在西安市東郊故得名“東十里鋪”。村中以馬、程、齊三姓為主姓,有四個村小組,村民二千多人。

“西十里鋪”:在西安市西郊桃園,原名十里驛,因處在西安市西郊故得名“西十里鋪”。村子不大,以孫、扈、常三大姓氏為主,村民不足一千。

“南十里鋪”:就是現在西安南郊電視塔下的長延堡。長延堡古時候有一位吳姓人物埋葬於此故得名“吳家墳”,此地明朝時期是西安南路的鋪驛,因處在西安市南郊故稱“南十里鋪”,後人取“長命百歲,延年益壽”之意改名“長延堡”,清末的《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為:“長延堡俗名吳家墳”。

“北十里鋪”:有東西兩村,在西安北郊的未央區。因處在西安市北郊故稱“北十里鋪”。十里鋪東村由十里堡和陸家堡兩個自然村組成,有五個村小組,村民兩千餘人,清嘉慶《咸寧縣誌》記載:“陸家堡與十里鋪東村”。1999年本村磚廠推土機一鏟就挖出了219枚漢代金餅,轟動一時。十里鋪西村村子不大,村民一千多人,十里鋪西村清嘉慶《咸寧縣誌》沒有記載,清末的《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為:“解家莊,又名十里鋪西村”。

西安地理:一座西安城,四座“十里鋪”!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未經授權,不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