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西遊記老子化胡與佛道之爭(3)

在閱讀《西遊記》時,我們必須搞清楚佛教和道教的關係,否則會被一些人物的舉動,誤導我們對《西遊記》的正確認識。

佛教駐在西方極樂世界靈山上,教派森嚴,弟子眾多。反觀道教則是一片荒涼,偶有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出現。實際上這和道教的教義精髓是有密切關係的,看看《道德經》的主要思想:《道德經》的視點是發於宇宙之外的,換句話說是站在宇宙之外的角度來看宇宙,來看宇宙中渺小的人的,來看宇宙中渺小的人中的渺小的“我”,《道德經》說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說的是和諧。

癩蛤蟆看到水牛,很不服氣,於是把肚皮鼓起來,跳到水牛面前欲與水牛比個大小,水牛可並不知道,只是要吃草,抬起腿走它的路。如果它一腳踩了下去,癩蛤蟆就會粉身碎骨,老子對癩蛤蟆說:別狂妄,你不能與水牛衝突,你該注意它行進方向、躲著它。這就是老子無為的含義。人,不可逆自然規律而行,所以,人不能野心太大,當如水,低調,和著自然的節奏,順勢而為,自然而為,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無為,不是無動,不動是逆自然的。無為是不強為,無為是放低自己,順應自然而動。

所以,我們看到的佛派是一片繁榮,且還在不斷擴張著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道家則一片淒涼,就連太上老君身邊,也只有兩個道童和一大堆的寵物而已。

西遊記老子化胡與佛道之爭(3)

西遊記老子化胡與佛道之爭(3)

西遊記老子化胡與佛道之爭(3)

即便如此,吳承恩對個教派神仙的描寫,都是遵從道教文獻而來的。如來即使法力再高,也只是在玉帝手下算個五方五老。道教感覺上勢單力薄,太上老君仍然高居三清之位。究其原因,這和吳承恩先生所處的歷史時代有極大關係。

佛教和道教在華夏大地均誕生於同一個時期。佛教是漢朝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洛陽白馬寺是國內第一個佛教寺院。東漢光武帝時期,佛教在中國大地開始不斷普及。同時期的張道陵天師在中國本土創立了五斗米教,這是道教的雛形。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達到了繁榮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對佛教繁榮最真實的寫照。梁朝開國皇帝蕭衍晚年竟然出家為僧,更是說明佛教當時在中國的崇高地位。這一時期,道教的發展看似毫無起色,卻也出現了大量的道家經典學說和道家資深研究人員,許旌陽著有《神仙傳》,葛洪的《抱朴子》,都是道教的大乘之作。到了唐代,玄奘西遊,可以說是對佛教的著作進行了更大的深度的挖掘。雖然李氏家族推崇道教為尊,同時也不抵制佛教的發展。道教在宋代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尤其以王重陽真人創立的全真教,是道教發展的一個新篇章。到了元代,由於成吉思汗推行信教自由,一時間各大教派都在發展擴張,佛教的地位依然是其他教派沒法比擬的。在窩闊臺和蒙哥統治時期,佛道進行了多次大辯論,雙方互有勝負,這也說明當時兩派實力發展比較均衡。到了明代,朱元璋和朱棣開始重修武當山,道教在這一時期成為了主宰。

而吳承恩正在出生在明代中葉,在撰寫《西遊記》時,也多是參考道派著作,所以整部《西遊記》中參雜了很多陰陽、五行學說。如來佛祖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就是道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暗指。

從書中第六回內容可以看出,吳承恩寫作《西遊記》基本上是參考道家著作和言論為主要依據的。內容為:太上老君在與觀音對話要拿寶物降服悟空時,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丟下去打他一下。”

“化胡為佛”實指老子騎牛到西方度化胡人,俠義的化胡就是指度化佛祖釋迦牟尼。

老子看到周朝將衰,決定離開,便西出函谷關,之後不知所終。有人說老子去了“胡人”那裡,創立了佛教,並教化了胡人,便託名著《老子化胡經》。不過,顯然是偽書,是兩種宗教競爭的產物。

佛教傳說,言李老聃死後生於天竺為佛也。後漢書襄楷傳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齊書顧歡傳雲:‘歡著論曰:道經雲: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畫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