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皇帝,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

历绝诊hxta


“清成宗”这个封号是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给他追封的。不过这个名号只存在两个月,两个月后,顺治帝就把多尔衮这个封号给夺了,并且对他毁墓掘尸。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为他平反,并为他重修陵墓。不过也没有再恢复他“清成宗”的封号,只恢复他“睿亲王”的封号。

(多尔衮剧照)

其实,如果抛开利益纷争和政治斗争,按实际功劳来说的话,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实在可以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齐名。而且,就皇位来说,他前后曾有三次机会获得皇位,但是他都没有夺位。死后两个月便遭受顺治皇帝残忍对待,实在太冤枉。

我们先来看多尔衮在清朝壮大过程中有哪些贡献。

其一,献计全国性战争大方略。

皇太极继位后,曾就战争方略展开过讨论,明朝、朝鲜、蒙古察哈尔部这三个地方,怎么打。多尔衮认为,兵力重心应放在明朝。就算一时拿不下来,也要反复抄掠、围困、袭扰,消耗明朝的国力,为后来统一明朝做准备。事实上这套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为清朝后期拿下明朝,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彻底拿下蒙古。

努尔哈赤时期,已经让绝大多数蒙古归顺,只留下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多尔衮率军深入黄河河套地区,征服林丹汗,并获得传国玉玺。

其三,摧毁明朝关外力量。

多尔衮被皇太极封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从崇德三年开始到崇德七年,多尔衮一面继续南下抄掠,一面攻打明朝关外力量。特别是松锦大战后,多尔衮让清朝关外据点几乎丧失殆尽。

(皇太极剧照)

其四,夺取三海关入主中原。

顺治时期,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与李自成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残杀,并夺取山海关,把李自成撵出北京,并迁都到北京,成为中原之主。

其五,扫清李自成农民军残余势力。

多尔衮把李自成撵到陕西一带后,又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消灭李自成的残余势力,避免大顺政权死灰复燃。

其六,摧毁南明弘光政权。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明朝残余势力在南京定都,建立弘光政权,占据半壁江山。多尔衮招抚与攻打结合,很快灭亡弘光政权,俘获南明皇帝朱由崧。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清朝大版图的确立上,多尔衮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追封他为“清成宗”,作为清朝皇帝序列中的一员,其实也是实至名归。

有人认为多尔衮想僭越皇位,从封建思想来说,他不是忠顺的臣子,有历史污点。但实际上,多尔衮曾有三次机会获得皇位(汗位),他都没有获得。

第一次是努尔哈赤去世时。

因为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相当于皇后),而努尔哈赤又废了其长子代善的太子之位,所以,有史料记载,努尔哈赤有把储位传给多尔衮的想法。不过还没来得及实施,努尔哈赤便猝死了。死后,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声称,按照努尔哈赤生前遗愿,阿巴亥必须陪努尔哈赤殉葬,于是逼死了阿巴亥。皇太极等人的行为,其实就是铲除阿巴亥的势力,打击多尔衮。这是多尔衮获得的第一次机会。不过多尔衮表现得异常大度,在整个皇太极期间,他从未露出过任何抱怨,并且深受皇太极信任,皇太极把朝廷中掌管百官的六部之首吏部交给他,让他选拔官员。

(顺治皇帝剧照)

第二次是皇太极去世时。

因为皇太极也是猝死的,生前未确立皇位继承人。当时,如果按照战功和能力来看,多尔衮是居于首位的。但是鳌拜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打着要把皇位留给皇太极儿子的旗号,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实际上,皇太极生前最不喜欢的儿子就是豪格,而且也因此迟迟没有立他为储),拥兵自重。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从避免分裂和内耗,拥立顺治为帝。可以说,多尔衮强行登位,还是办得到的。但他没有。

第三次是迁都北京以后。

可以说,江山都是多尔衮打下来的,多尔衮要是效仿李世民,效仿朱棣,夺得顺治的皇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他一直没这样做,直到他去世。

多尔衮去世后,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控告多尔衮,连原本是多尔衮心腹的苏克萨哈,也对多尔衮反戈一击,这样才造成多尔衮被掘墓,被撤封。多尔衮实在是一个悲剧英雄。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今天老姜想和大家扒一扒一代传奇王爷多尔衮的故事。

多尔衮在世时,被顺治封为皇父摄政王,他至死也没做皇帝,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

其实,多尔衮曾经是非常有机会成为皇帝。

第一次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老婆,按照后来清朝的礼制来算的话,阿巴亥应该是皇后,而多尔衮是嫡长子,照古时候的嫡长子继承来说,多尔衮当时是非常有机会继承汗位的。但是呢,因为多尔衮年级太小,有没上过战场,没有立过什么战功,如果让他即位,他的几个哥哥肯定不服,所以当时就由才能出众的皇太极继位。

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因为战功卓越,凭借着赫赫战功,被皇太极封为睿亲王,位于六大亲王之第三位,在攻打察哈尔部的时候,更是给皇太极带回来了传国玉玺,让皇太极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改国号大清。

第二次

是在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他生前未立嗣子,这一下子可就麻烦了,古往今来,最困扰帝王家的事就是谁即位了,皇太极生前未立储君,这就引来两方势力争夺帝位,一个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他同样也是一位战功卓著,另一个就是多尔衮了。

当时豪格有皇太极的亲信两黄旗与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而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则有两白旗,同时还有镶蓝旗的部分也支持多尔衮,可以说双方是势均力敌。在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的极力阻挠之下,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为了大清的前途,避免八旗内部的争斗,多尔衮主动退出,两方势力折中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这是多尔衮第二次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第三次

在顺治继位后,多尔衮被封为大将军,一路保着顺治进了北京城,夺了天下,这个时候多尔衮其实已经成了清王朝实际的统治者,他因为战功卓著,从“叔父摄政王”晋升到“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地位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大,几乎成了太上皇。他明目张胆的排除异己:豪格被罗织罪名置于死地,济尔哈朗也被剥夺了辅政大权。他不用向皇帝跪拜,所领取的俸禄,居住的府邸,穿戴的冠服,仪仗的种类,都昭示着他“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地位。此时的他,俨然已经是一个皇帝,按照正常来说,多尔衮此时完全可以废了顺治,自己继位,但是他没有,或许是因为自己膝下无子,又或许是因为孝庄太后,再或许是因为没有必要,反正,多尔衮至此错失了第三次机会。

也正是因为多尔衮是满清的第一大功臣,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所以,顺治在多尔衮死后封多尔衮成宗义皇帝,是为“清成宗”,虽然在两个月之后就去了谥号。

老姜个人还是很敬佩多尔衮的,认为他是个英雄?那么你是怎么评价多尔衮的呢?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和老姜一起讨论~

喜欢的话,就请关注一下,支持老姜哦,老姜会经常跟大家聊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哦!


老姜读历史


爱心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也是完成大清统一大业的关键人物。不过他却是清朝入关初期的真正统治者。

在顺治元年,大清王朝入关以后,睿亲王多尔衮便一直担任摄政王。在他担任摄政王期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在山海关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从而取得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定鼎北京。率兵南下,统一了南方地区,还在北京实施了十四大正确决策,以及六大弊政。多尔衮很想继承大统,但由于在他15岁那年,他的母亲阿巴亥被王太极所逼,为努尔哈赤殉葬,因此他就失去了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在王太极去世之后,他和豫通亲王多铎掌有正白旗和镶白旗,想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汗位。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且自己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软弱让其不能继位,但他又害怕两黄旗的实力,自己也不敢继位。因此,更扶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其实他就是实际掌权,顺治帝也就是他的傀儡。

起初大家规定皇帝尚还年幼,一旦成年 更将权力还给他,但是多尔衮并不想交出权力,并且他还排挤郑亲王,郑亲王便向孝庄皇后递交了辞呈,皇太后立即批准。于是,多尔衮更成了大清王朝说一不二的人,也就是实际上的独裁者。顺治皇帝对他的称呼也从开始的,叔父摄政王,逐渐变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从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经常训斥、命令他。直到他39岁那年由于狩猎坠马身亡,才结束了他对朝政把持的生涯。清成宗,本是顺治为多尔衮封的号,但是顺治帝后来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他非常不满,觉得当时多尔衮执政期间的他像个傀儡,越想越愤怒,于是在他死后剥夺了他的封号,还将其从坟墓中掘出,直到乾隆年间,多尔衮的名誉才被恢复!🦄🌺🌺





飞天ZY漫雪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顺治帝的叔叔,“孝庄太后下嫁”的绯闻男友。

公元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死后,他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皇子豪格的代表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

两派多番相争之下,仍难分伯仲,多尔衮自知难有100%的必胜把握,为避免大清帝入内乱和分裂,最终双方妥协,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福临继承大位,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

大清入关后,多尔衮指挥争战察哈尔部、获传国玉玺,俘朝鲜国王家属,消灭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以及南明政权,从而鼎定中原, 建成统一的大清王朝。后济尔哈朗和豪格也被边缘化出了权力核心,两方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最后多尔衮一家独大。

1644年起,多尔衮因为功勋卓著,一路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到最后升为皇父摄政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见了他,都是要“列班跪送”,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多尔衮将皇帝专用的印信兵符收归自己保管,全国兵权自然落入囊中,随意任免官员,任人唯亲。把自己礼仪排场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规格,他穿的朝服仅比皇帝的少一条龙,帽冠珠子仅比皇帝的少一颗,睿亲王府更是豪华壮观,大有和皇宫相比的趋势,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

顺治帝福临成了“摆设”,凡政令皆出多尔衮,独断专行,完全不顾顺治颜面与尊严,常以皇父身份对顺治耳提面命,颐指气使。顺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根本不把孝庄母子放在眼里,母子二人仰望多尔衮鼻息,以至于有人只知摄政王而不只有皇帝。

多尔衮为独霸大权,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企图以此谋杀豪格,顺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去死刑。但一直把豪格幽禁,后不明不白地冤死在狱中,并把豪格的老婆霸占。

1650年,多尔衮行猎坠马逝世,年仅39岁。年仅14岁的少年天子顺治帝窃喜,但他没有喜形于色,仍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他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灵柩于东直门五里外,跪奠三爵,哀天恸地。并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列于太庙供奉,多尔衮就成了大清成宗皇帝。

但仅过两个多月有,顺治帝对自己皇叔多尔衮,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报复:

顺治帝列多尔衮多款大罪,罢黜“清成宗”帝号,撤销庙享,削去一切爵位封号,抄家,清洗党羽。最后还来了个“掘坟鞭尸”:顺治帝挖开了已死的多尔衮坟墓,劈开棺材,鞭打尸体,大泄其愤……

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为他平反,并为他重修陵墓。不过也没有再恢复他“清成宗”的封号,只恢复他“睿亲王”的封号。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多尔衮先是成为摄政王,后来成为叔父摄政王,再后来就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了,这个是专属于多尔衮特有的称号,个人一直很费解,为什么会叫皇父摄政王呢?这个皇父又当如何解释呢?

叔父好理解,毕竟多尔衮是福临的叔叔,称之为叔王也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叫皇父的,就有点欺负人了,不知道皇太极泉下有知,应该做何感想。

所以,有些人认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是可能存在的,那么多尔衮就成为福临的继父,称之为皇父,那是比较有可能的。

另外孝庄太后临死的时候,并不愿意与在关外三陵的皇太极合葬,这个也很有意思,而是葬在清东陵,这个也着实让人费解,孝庄给的两个解释是,第一,皇太极下葬很久了,不愿意再惊动了。

第二,她舍不得顺治与康熙,所以想安葬顺治的孝陵附近。但显然,这两个都是借口,因为清朝的皇后一般都是与皇帝合葬的,只有孝庄是个特例,难道其他的太后不担心惊动吗?

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从礼制上面跟顺治帝没有多少区别了,当然权力要大于顺治帝,他对顺治帝也不用行礼,很多事情,他都不需要向顺治帝汇报,自己就可以下诏书了,亲王、贝勒还有朝中的大臣都到多尔衮的王府去办事,而不用朝廷去。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在打猎的途中坠马摔伤了,到了十二月的时候就去世了,终年三十九岁,顺治帝穿丧服迎接多尔衮的遗体,顺治八年正月,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为清成宗,葬礼以帝礼。

但就过了两个月,多尔衮就被宣布了十四条大罪,然后被夺了各种称号,甚至还被毁墓掘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变化如此之快?原因很简单,多尔衮做为皇父摄政王,权比皇帝,自然遭到了群臣与顺治帝的忌恨,而之前尊多尔衮为清成宗,其实也只是在稳住依附多尔衮的人。


历史简单说


《清史稿》与《孝庄秘闻》均记载把多尔衮追封为成宗皇帝。成宗,成宗,宗为庙号,成的意思顾名思义,既皇太极对于满清入主山海关内,定鼎中原,居功甚伟,当为“成”。

虽然说,就多尔衮来说,一生未曾称帝,撑死了也仅仅是个摄政王,再好听尊荣点便是福临口中的“皇父”,但其终其一生确实不曾称帝。关于这一点,外界疯传三大因素:第一既与其无嗣有关。第二既与孝庄所发挥的作用有关。第三既皇太极是实用主义者,不愿在史官笔里成为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多尔衮)

虽然说,多尔衮生前并未称帝,但是福临口中这个“皇父”可是比皇帝还霸道,只手遮天。

起初多尔衮与豪格抢夺君权,最终双方互不相让,最终王侯将相等折中推出了六岁的福临,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为辅政。此后,多尔衮分而治之,兵贵神速,先将豪格派去四川攻打张献忠,瓦解朝内敌对势力的阵线,再撑着这个关节口,罗织济尔哈朗罪名,以顺治皇帝名字罢黜其辅政,从此其于朝中一家独大,为摄政王,行事,凡事以“皇帝的意思”自居,实际多以公谋私,假公肥私,慢慢暗中肥壮了自己。

当年,顺治不过十岁左右,对于他来说,要想在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多尔衮面前讨到好处,无异于与虎谋皮。


(顺治)

就是对他和孝庄两人来说,若非孝庄的关系,连自保都难,朝中上下,为多尔衮马首是瞻,并非秘密。

多尔衮为摄政王时,代行天子职权,他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加目无皇权,嚣张跋扈,我行我素。

《清史稿》记载,多尔衮无论衣食住行,事事都以皇帝的仪制配套。多尔衮打东北来,弓马娴熟,喜欢狩猎,猎则几万铁骑卷山岗,猎犬几千,鹰隼千余,是常有的事。


多尔衮最后一次狩猎,并不太顺,人有失脚从马上摔下来了,马有失蹄被马蹄子蹶了,伤重不治,一命呜呼。

远在北京的福临听到消息,可是高兴坏了,但是还是得如丧考妣地到城门楼迎接其灵柩,并且赐其皇帝庙号以示皇恩浩荡。当然,所谓猫哭耗子,福临打得算盘是麻痹多尔衮集团,免得过早成为众矢之的。

果然,等顺治觉得权力揽得差不多了,便与亲信苏克萨哈双簧,弹劾多尔衮生前一切,推翻所有,将其扒拉出来暴晒,鞭尸才解恨。

因此,一个是多尔衮功劳在那,一个是顺治瞒天过海的缓兵之计,故而奉多尔衮为成宗。


不书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是满清入关和鼎定中原的第一人,功勋卓著。一生没做过皇帝,那为何又成了大清皇帝“清成宗”?

△摄政王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叔叔,孝庄太后的小叔子,“太后下嫁”的绯闻男友。

多尔衮,原本是有三次机会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后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可一生偏偏三次都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擦肩而过!

第一次机会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未指定接班人,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后期形成“四大贝勒共同主政”的格局。后金大汗之位,成了努尔哈赤儿子们争夺的对象。


△清太祖 努尔哈赤(画像)


其中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当然大妃阿巴亥(代表15岁儿子多尔衮)也参与了汗位争夺。

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长子;四贝勒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善于权谋。这二人最有势力,宗室威望最高,也是一开始竞争最激烈的。

而大妃阿巴亥,身份和地位占有优势,她是努尔哈赤的嫡妻正妃(大妃位同皇后),且深受努尔哈赤万般宠爱,对大妃所生的多尔衮兄弟三人,宠爱有加。多尔衮,用汉人话说,就如同“正宫皇后之子”。

△大妃阿巴亥(剧照)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比老公努尔哈赤小31岁,也是个厉害角色,漂亮、有心机、有谋略的不简单女人,且阿巴亥家族亦拥有势力。

至于其他皇子,基本沦为酱油角色。

结果,大贝勒代善因种种原因,后来放弃,却转而也支持皇太极。力量格局变动,皇太极联合四大贝勒,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大妃阿巴亥殉葬,逼大妃上吊自杀。

年纪尚幼的多尔衮,失去母亲,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皇太极在四大贝勒的支持下,登上汗位,改国号大清。

这是多尔衮第一次,擦肩而过。

第二次机会

清太宗皇太极驾崩,也没指定接班人,此时皇位新一轮的争夺战又开始了。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此时的多尔衮已非年幼时哭鼻子的小毛孩,而已经是久经战场、有威望、有韬略的成熟政治家、军事家。战功卓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已成为宗室最具威望的实力派。

这下该多尔衮,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但皇太极死后,按照惯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位争夺却分成了两派势力:一派支持睿亲王多尔衮,理由是战功大威望高,又是皇太极的弟弟;而另一派,则支持肃亲王豪格,理由是皇太极长子,战功也很显著。

原本拥护支持多尔衮的势力,比豪格势力要大,但第三方力量济尔哈朗加入,也支持豪格。这就导致了一个结局:两派力量几乎势均力敌。

两派多番相争之下,仍难分伯仲。多尔衮自知真要打起来,自己未必就有必胜把握,所以为防八旗内乱和满清高层窝里斗,给明朝以可乘之机,最终双方妥协:共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福临继位,就是小顺治帝了。

△孝庄母子:孝庄、顺治帝小福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位”这个天大的便宜,最后落在了无权无势、毫无继位可能的一对孤儿寡母头上。孝庄母子(孝庄和儿子福临),成为最大黑马、最大赢家。

双方各派出代表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摄政,多尔衮为摄政王,济尔哈朗为辅政王,形成二王共政局面。随后,大清入关,迁都北京。

这是多尔衮第二次,擦肩而过。

第三次机会

大清入关后,中原割据政权林立,也是一片烂摊子,称王的、称帝的、占山头的,一抓一大把。此时的“大清”,所占地盘有限,根本还称不上一个“大”字。叫大清,纯属是为唬人的。



△多尔衮与孝庄(剧照)


摄政王多尔衮作为清朝主要总指挥,先后消灭了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以及南明政权等之后,从而扫平障碍、鼎定中原,满清这才得以一统天下。这时的“大清”,才算是真正的大清了。

因此,摄政王多尔衮功勋和威望,也越来越高。多尔衮势力进一步扩大。随后,济尔哈朗被踢出了辅政班子,豪格也被边缘化出了权力核心,继而被杀。两方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最后成了多尔衮一家独大。

多尔衮因为功勋卓著,一路被小皇帝顺治加封,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到最后皇父摄政王,荣耀无以复加,大权独揽,一手遮天。

顺治帝福临成了“摆设”,多尔衮行“皇帝”之实,凡政令皆出多尔衮,独断专行,不必经皇帝,军国大事皆多尔衮一人说的算,多尔衮还穿着与皇帝相似的服装,亲信势力遍布朝野,多尔衮家族几乎控制着满清朝政。



此时,多尔衮若想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又谁能阻挡的了呢?但此时的多尔衮,已没必要称帝了。因为他早已在行皇帝之实,本质上已经是皇帝了,只不过差一个“皇帝”的虚名罢了。

多尔衮,务实不务虚。若废帝篡位,只不过得到一个“皇帝”虚名罢了,一点也不实惠。不仅会带来诸多麻烦,还会招致骂名。这跟曹操不废汉献帝的套路,如出一辙。

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追尊为“清成宗”,列于太庙供奉,多尔衮就成了大清成宗皇帝。评价给一“成”字,足见其至成功勋。

这是多尔衮第三次,擦肩而过。

多尔衮死后,遭疯狂清算!



但仅两个月后,在倒多尔衮势力的反清算之下,多年不满多尔衮专权的顺治帝,对自己皇叔多尔衮,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报复:

顺治帝列多尔衮多款大罪,罢黜“清成宗”帝号,撤销庙享,削去一切爵位封号,抄家,清洗党羽。最后还来了个“掘坟鞭尸”:顺治帝挖开了已死的多尔衮坟墓,劈开棺材,鞭打尸体,大泄其愤……

一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大清入关第一功勋、叱咤风云的摄政王多尔衮,结局却令人唏嘘。


峰子奇观


在这一点上,多尔衮忧柔寡断,比不上明朝燕王朱棣,更比不上唐朝秦王李世民。朱棣是正宗的朱元璋的儿子,敢做敢当,灭了侄子朱允炆拿回皇位。而李世民也是李渊的儿子,敢做敢当,杀了兄弟建成、元吉,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所以说多尔衮虽英勇盖世,但在继承皇位问题上始终忧柔寡断,三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不是朱棣,更不是李世民,空有皇亲血脉基因,却当不上皇帝。这就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多尔衮率八旗进京,定鼎中原后,凭盖世之功、凭朝野上下掌控一切的实力,完全可以拿回属于自已的皇位,而且不用对亲侄小皇帝顺治动刀。当年多尔衮率八旗进京后,不要急着迎接庄妃母子进京,他要先平定天下,然后改个年号,直接做入主中原的皇帝。但历史没有如果、假设,多尔衮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至于多尔衮的荣誉皇帝祀号“清成宗”,那是庄妃母子对他的安慰奖,而顺治帝在多尔衮突然去世后,马上就给予多尔衮无情的清算。顺治才是政治家,在原则问题上手狠、心狠,不含糊。
顺治帝



多尔衮

剧照中的庄妃与多尔衮


东之水32552593


多尔衮当然想做皇帝,只因能力有限没做成而已。

崇德八年,执掌大清的皇太极突然毫无征兆的死于沈阳故宫,如果他在多活几年,他定能亲手定鼎中原,但历史就是这样奇妙,皇太极死后大位空缺,由于清初没有后来比较科学的传位制度(密匣制度,即皇帝生前就写好继任者,把诏书私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等死后由顾命大臣当场宣读新皇帝的办法),所以导致皇太极死后出现了权力真空,手上握有军权并且有资历的人都对大位虎视眈眈,其中就是多尔衮,但当时他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当选,相反拥护皇太极的鳌拜,索尼等人对多尔衮坚决反对。于是乎,两方势力在各退一步的前提下,选择了年仅几岁的福临作为新皇帝。而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

历史的滚滚洪流依旧要前行,于是带领清军入关并定鼎中原的人,成了多尔衮,对于这位摄政王的感谢,据野史记载,顺治帝福临的亲妈孝庄用身体安抚住了这位当时实际上的“摄政皇帝”,就连当时的名义上的顺治帝对多尔衮的称谓从“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

顺治7年,这位皇父摄政王再次出猎塞外古北口,但这一次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打猎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他因偶感风寒死于喀喇城,时年39岁,噩耗传来顺治帝暗暗窃喜,为了麻痹多尔衮的追随者,立马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并且钦定谥号为: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然鹅,过了2个月政局稳定后,顺治帝压抑已久的心终于爆发,他剥夺了多尔衮所有的封号,并且毁陵掘墓!


老猪的碎碎念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阿巴亥,如果按照中原王朝的观念,他可以算是努尔哈赤的嫡子,不过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政体并未完全脱离渔猎民族时期,即便多尔衮因母亲地位在八岁就成为共议国政的和硕额真之一,但他年纪太小,长期只是象征意义。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实行共议国政的体制,多尔衮在小事上还能说说话,但在大事上,则完全取决于努尔哈赤以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大贝勒。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任大汗,主要夺权对象也是剩下三个贝勒,阿巴亥虽然是他们逼殉葬,但多尔衮却被委以重任,多次率兵出征,屡立战功。

皇太极时期多尔衮的势力是很大的,但还没大到权倾朝野,皇太极暴毙后,多尔衮向皇位发起了冲击,却遭遇重重阻碍,最为强力的,就是他的对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不过年纪跟多尔衮这个叔叔差不多,两人都是功劳赫赫、正当壮年,背后又都有强力支持,为了那唯一的皇位可真是斗得不可开交。

在王大臣会议上,支持豪格的两黄旗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至于立豪格他们是没有明说的,反正竞争者中就只有豪格一个皇子,不立他立谁。

多尔衮当然也想自己上,可惜对手毫不妥协,两黄旗甚至发话:“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看到这架势,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立皇太极另外一个儿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顺治帝。顺治帝继位时年幼,总要有人辅政吧,多尔衮的意见是两边各一人,他这一边是他自己,豪格一边却不是豪格,而是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功勋卓著,大臣们也不反对。

两人并立不是多尔衮想要看到的,所以在随后的清军入关、征战中原之时,多尔衮做了不少动作,最为重要的自然是打压济尔哈朗,好将政权独揽,此外整死豪格、打压支持豪格的大臣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因此,多尔衮的地位步步高升,由辅政大臣到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

照这种模式下去,如果多尔衮能活到五十岁,皇位还是不是顺治帝的估计得两说。但多尔衮只活了三十九岁,顺治七年(1650年)就去世了。

一般来说,大臣去世皇帝都会追赠一些官职、议定一个谥号什么的,既然是追赠,那这个官职往往是比受赠者生前要高的,可这个规律套在多尔衮身上多少有些困难,毕竟多尔衮生前是皇父摄政王,皇帝都叫爹了,能追封什么更高的头衔?只能是皇帝了。

追封皇帝这事很多皇帝都做过,大多是追封自己的直系先辈,当然也有追封叔伯的,其原因就是这些皇帝的叔伯为政权的建立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司马师之于西晋,多尔衮之于清朝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可能还有顺治帝要安抚一下多尔衮同党的意思,因为在追封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进庙号成宗后不久,这些名头就全部被夺回,顺治帝还下令毁墓掘尸。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地位那是一下子上天,一下子落地,直到乾隆时期才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当然,皇帝的名号是不可能恢复了,只恢复了亲王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