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評章:《妖貓傳》,少年之愛VS成年之愛

評章:《妖貓傳》,少年之愛VS成年之愛

妖貓傳以白居易和空海為主視角,看似一步步在解開貓妖的謎團,其實他們真正解開的是一段愛情故事,明裡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暗裡卻是白龍對楊貴妃一場跨越生死、物種、時間的暗戀故事。

兩個人的愛情故事,轟轟烈烈的愛情,尤其是不應該存在於帝、妃間的愛情。讓白居易為之痴狂,他痴狂的是那存在於盛唐的愛情,時至今日的李唐不復當年,再也撐不起那奢華的愛情,也不復皇帝與妃子間那刻骨銘心、生離死別的愛情。因此,深宮內苑有的應該是政治、權力、地位、爭鬥……唯獨不該有的就是愛情,正是這朵不該在無情皇宮中盛開的情花,讓白居易苦苦追尋,然而它已經枯萎了三十年,難覓痕跡。白居易一直在寫《長恨歌》,然而全是他的想象,所以一直不滿意,他想去找尋痕跡,哪怕是隻言片語,因此作為兩榜進士的他,選擇做了起居郎,一個可以自由出入宮內而不用做太監的官職,雖然品級不高,他卻十分樂意。

空海的到來和皇帝意外的暴斃,打破了二人的平靜生活,也讓二人產生了聯繫。他們追隨著妖貓殺人的線索,逐漸剝開了故事真相。

雲想衣裳花想容……當李白的清平調再次響起的時候,故事脈絡才逐漸清晰。其中的種種撥雲見日的細節子康不再敘述,過於劇透;也不對其中不符合歷史史實事情贅述,本來就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沒必要苛求。

真相總是殘酷的。

一、極樂之宴,盛唐的迴光返照、多種愛慕的聚集之時

極樂之宴的現場越是奢華與歡悅,所映襯背後的悽美越是激烈。唐明皇的愛,是佔有的愛,是隻能自己、這位大唐天子才能擁有大唐的象徵——楊玉環,這場盛宴的所有節目、賓客、歡愉都是為了印證他對楊玉環的愛以及只有他才配給楊玉環這個世界最好的。然而,當李白的清平調出現的時候,唐明皇第一次流露出了不悅,他不是嫉妒李白的才華,而是嫉妒是李白居然可以把楊玉環的描述的這麼美好,而自己的祝壽詩相形見絀,下意識認為李白覬覦自己的愛妃,因此連夜將其發配。阿布君麻呂愛慕的眼神以及與貴妃的單獨一次相遇,則是受到了唐明皇的暗示打壓。乍一看,唐明皇的確是十分愛楊玉環的。另一方面,作為時任一方大員的安祿山,作為極樂之宴最後一位到場的貴賓,唐明皇以超規格的禮遇以待,親自擊鼓助興,而安祿山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靈活的胖子、擅長跳舞,君臣一段舞曲是極樂之宴的收尾,而結尾不好的地方在於安祿山對於楊玉環的覬覦眼神,唯獨對安祿山的覬覦,唐明皇只能選擇剋制與隱忍。

唐明皇唯一沒有提防的是白鶴少年之一的白龍,其實是他沒有想到、也不會把他當做情敵,首先是年齡的差距,其次是楊玉環與白鶴少年見面寥寥數語,外界看來沒有發展為愛情的可能,而且楊玉環明顯將白龍當做弟弟。

二、馬嵬兵變,一場畫蛇添足的死亡騙局

史書記載的楊玉環之死,是在兵變將領的強迫下,唐明皇令高力士用白綾將其勒死。而在《妖貓傳》中,白綾賜死只不過是一個幌子,然而一群不敢承擔貴妃之死的人們,硬生生著墨出來了一場騙局,騙的又僅僅只是楊玉環一人。子康之所以稱此為畫蛇添足的死亡騙局,因為這個騙局顯得莫名其妙,直白說就是毫無意義——理由是沒有人可以承擔殺死貴妃的罪名,然而明面上是高力士殺的、是譁變將領逼的,誰來承擔所有人都明白,作者非要硬生生上演這一出,差強人意。

尸解、毒蠱酒,確保玉環可以無痛的死去。楊玉環其實知道這是一場騙局,所以在臨死之前拼命去所求一切的愛意與暖意,來自唐明皇的愛,因為雙方都不敢面對,所以她選擇了剋制;來自阿布君麻呂的愛,而對方的愛是深情而隱忍的,一個愛字也說不出口,但是眼神她也已經滿足;來自白龍的愛,她沒有回應,但當他一人力阻尸解時的奮不顧身,我想她是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的。當她飲下毒酒和接受尸解時,顯得十分淡然與從容,她不是不怕死,而是不想讓唐明皇為難。

唯一的不幸的是,楊玉環在毒蠱發作前醒來了,在黑暗與絕氧的石棺內痛苦的死去,指甲都被磨沒了,十分悽慘。當白龍發現她的慘死並通過貓的記憶聽到她的哀嚎聲時,他只有一個想法,為他報仇,殺了一個唐明皇還不夠,他要殺掉所有與楊玉環之死相關的人,哪怕是幾代後的大唐天子、哪怕是不相干的人。

即便如此,白居易也感懷於他能三十年如一日地去愛著楊玉環、守護著她的屍體。在白居易的眼裡這才是愛,而唐明皇根本不夠愛楊玉環。

其實白龍和白居易的愛,都是少年之愛,他們對愛的理解是絕對的,愛就是愛,愛就要不顧一切的愛,不能接受一點瑕疵,更何況是背叛,所以他們對唐明皇的行為十分憎惡,殺死愛人的行為十分可恥,無論任何理由。

而唐明皇作為一個成年人(年紀較大),他的愛要顧慮的太多,他是帝王,要顧慮江山社稷,個人的情感都要讓位於天下,這是身為帝王的“職業道德”,若是他因為楊玉環失去江山,那麼他只會被史官寫為昏君,好大喜功的他是不會接受的。他的愛是,能愛之時極盡佔有,不能愛時只能心痛割捨,失去愛時一個人默默用餘生去緬懷和懊惱。

楊玉環的愛也是成年人的愛,而她還是比較年輕的,所以她對愛的渴望會更加氾濫,但是會執著一個人的愛。她的愛,一開始也是轟轟烈烈的,她要享受一個男人的一切寵愛,她以為她得到了,所以才會到了臨死那一刻她頓悟了——她沒有得到他全部的愛,她空虛的心想從其他人那裡補償,然而一個人的愛是別人代替不了的。最後,她選擇了成全,優雅的死去。如果不是在石棺中提前醒來,她一定是安詳的離去、選擇原諒、成全。獲取在臨死前,除了對死亡的恐懼外,也對愛產生了懷疑。

故事的最後,白居易對《長恨歌》一詞未改,並稱之為白龍所寫,故作高深的結尾,並不能撐起來整個故事與多種愛情。白居易寫的,仍然是自己想象中的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不是白龍那短短十日產生的、記掛三十年的愛情。因為後者的愛情悽美卻不轟轟烈烈,甚至畸形;而前者的愛是轟轟烈烈的,即便最後有了背叛,但不代表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