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清明祭的由来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


清明祭的由来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大臣叫介之推,当时晋国发生内乱,他跟随着晋国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时间一长,带的乾粮就吃光了,大臣介之推端着一碗肉汤,一拐一拐地走出来。重耳一口气喝完这碗美味的肉汤后,问介之推这汤是哪里来的?介之推支支吾吾,脸色苍白,大腿一再流血。重耳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这汤是介之推呀在自己腿上割下的肉煮的。

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回国当了国君,就是史书上的晋文公。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就漏了有救命之恩的介之推。介之推回家和母亲隐居绵山

后来,晋文公想起那位割股奉君的贤臣,心中十分内疚,连忙到绵山寻找,但见那里山峦重叠,哪里有介之推的影子。晋文公想了一个昏招,不如放火烧山,这样就可以逼出介之推母子了。大火烧遍绵山,却未见介之推的身影,火灭了之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

清明祭的由来

晋文公很伤心,为了悼念介之推,下令禁止在这一天生火,不能烧火煮饭,自己带头冷食表示自责。以后代代相传,形成了风俗,叫做寒食禁火,这一天叫寒食节,另外,晋文公为了纪念介之推,每年在寒食节和清明节两天,在宫廷内外插上柳枝,老百姓也这样做,渐渐形成一种风俗。直到现在,清明时节,很多人家的门口都插上碧绿的柳枝。后来人们又去野外拜祭介之推,以寄托对这位功成不居的先贤的崇敬。年复一年,便形成了扫墓和踏青的风俗。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才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在唐代寒食节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当重要的农业节气,融入了祭神拜祖的文化,这个节日就一下子厚重起来。

清明祭的由来

细雨中

只有

那些坟上的柳枝儿

在迎风飘摆

清明祭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