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我們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我們的40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坪村掀起農田基本建設熱潮。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張掖甘州區萬畝高原夏菜科技示範園區發展良好,“高原夏菜”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涇川縣白家村成為甘肅省“千村美麗”示範村。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今日大坪村梯田層層,禾苗疊翠。

“農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甘肅,曾經“苦瘠甲天下”,改革開放40年來,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邁出了糧食生產由基本平衡到部分調出的歷史性跨越。

40年前,我省農民收入單一。1978年,甘肅農民純收入中十之有七來源於集體統一經營收入,僅二成左右來源於家庭經營收入。曾幾何時,定西的花兒唱著:“今晚夕天邊紅朵朵雲,明天貴客來哩,盼天盼地盼著哩,旱田地裡著雨哩”。那時,全省農業先天條件落後,溫飽,是農民最大的追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東方春潮激盪了西北大地。1978年至1989年,隨著包產到戶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省農民收入平均以兩位數高速增長。到199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舉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393.05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翻開1995年12月2日的《甘肅日報》,《在河西走廊沙產業開發工作會議上的書面發言》映入眼簾。文中,錢學森提出:“什麼是沙產業?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可以說是又一項‘尖端技術’!”錢老當年提出的“沙產業”也就是如今在茫茫戈壁中興起的戈壁農業。

“沙海搶綠,戈壁淘金”。發展戈壁農業,無疑是當地農民硬著頭皮也要趟出的一條路。我省有1億多畝戈壁,目前,在茫茫沙海中已建成以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為主的戈壁農業設施6.36萬畝。至2016年,全省共有各類設施農業126萬餘個,設施農業佔地面積158萬餘畝。而這並不是終點。2017年,省政府出臺《關於戈壁生態農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河西地區沙漠戈壁將新建3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將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亞、西亞、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高臺縣合黎山豬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們一起探討發展規劃,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當地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靜寧蘋果先後取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綠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平涼涇河川區國家級設施蔬菜產業園核心區佔地1000畝,主要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高臺縣群眾開始發展小規模養殖業。

農業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轉變。定西安定區大坪村,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馬鈴薯、畜草、蔬菜、勞務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如今的大坪村,梯田疊翠,農家小院整潔寬敞,成為甘肅扶貧的典範,發展的榜樣。

正是這番“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與豪情,激勵隴原兒女實幹苦幹。看今朝,“喜看稻菽千重浪”。現在,甘肅的牛羊肉、馬鈴薯、蘋果、中藥材、玉米制種、苜蓿草等多個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累計超過1600個。

百舸爭流千帆競。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同時,甘肅不斷激發農村新功能。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甘肅將打造一批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碧水青山的陽壩村、民俗特色濃郁的天堂村、“隴上江南”的白家村……走在隴原大地,既可望“千畦細浪舞晴空”,又可見“清溪流過碧山頭”。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1800多個村開展鄉村旅遊,其中有246個村被列為國家旅遊扶貧重點村。

春華秋實。這40年,是我省農業實現跨越性發展的40年。“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再出發,在這片45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充滿希望。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鬱 婕 盛學卿 崔銀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