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專家”也會看走眼 是仿的技術好還是鑑定技術差?

北魏陶俑事件

說起國內著名的假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北魏陶俑事件。

“專家”也會看走眼 是仿的技術好還是鑑定技術差?

據人民網報道,1994年,一名專家在北京潘家園舊貨交易市場閒逛時,發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北魏時期的珍貴文物,而且可能是前不久媒體披露的在河南被盜掘的北魏大墓裡的陪葬品。

專家們使用了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還邀請了當時北京幾乎所有的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他們一致認可為真品。於是,專家申請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

不料,此後,類似的“出土文物”竟然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北京的文物市場,專家們感覺不對勁了,國家文物局為此事成立了專案組,調查證明:這批文物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做的。

“專家”也會看走眼 是仿的技術好還是鑑定技術差?

高水旺作品《抱物胖俑》

當北京來的專家和當地公安一起來到高水旺家後,發現他們突擊收購的那種“北魏陶俑”在高家還有數百件。一個河南的賣主道出實情:“蒙專家太容易了,無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舊這幾個方面的訣竅。過檢測關也不難,讓陶俑坐坐飛機就行了。”實驗證明,經過 X 線照射的陶瓷,每一秒鐘會將釉面老化程度提早 200 年左右。而報紙上刊登的河南一座北魏大墓叫人給挖了的消息,實際上是從高水旺家買走陶俑又到北京去出手的掮客設的局。

“專家”也會看走眼 是仿的技術好還是鑑定技術差?

估價24億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殮服的通稱,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皇帝及部分近臣入殮時都穿金縷玉衣,用金縷和玉片縷結而成。

2011年9月,隨著商人謝根榮騙貸案進入二審,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播出《“助紂為虐”的古董鑑定》,曝光了天價“金縷玉衣”出爐的來龍去脈:法院查明,案件中兩件被估價24億的“玉衣”系偽造而成,偽造文物後,謝根榮出錢請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5位專家估出天價,然後憑藉這兩件“玉衣”取得銀行信任,不但為之前6.6億的借貸做擔保,又獲得5000萬元貸款及4.5億元銀行承兌匯票。

隨著造假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贗品專門針對鑑定真品的標準來造假,連專業人士都難以分辨,比如之前文中提到的“北魏陶俑”。對於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就更別提鑑定真偽了。

同時,也有部分專家認為,收藏界沒有必要打假,因為真正意義上的贗品,是指製作精良的收藏品,比如宋朝仿周漢時期的藝術品,這些贗品在前代是仿品,在當代就是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在未來就是古董。

專家提倡,收藏愛好者應持有“過眼即擁有”的良好心態,買到贗品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