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这是整理出版的书稿,欢迎大家挑错!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单人单骑 | 403天 | 31省区 | 7万公里

大渡河上游又称大金川河。大金川河河谷狭窄,峭壁狰狞,怪峰交错。丹巴县城沿河畔凿壁而建。

出县城,沿大金川河溯流向北。大金川河谷是古代藏彝走廊,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沿。我相当于从康定折多山上了青藏高原,走了几十公里边角,又从协德哑口下了高原,沿着东部边沿往北走。

出县城不远,沿一条狭窄的折叠山路绕上半山。回望山下,大金川河如在脚底,举步可越。山腰有红白相间的藏式牌楼,硕大的金字写着“甲居藏寨——中国最美的乡村”。

过牌楼,公路在绝壁上横向开凿向前。横过几公里的陡坡绝壁,前方一片缓坡豁然在前。坡脚浑浊的大金川河翻滚奔流;坡头怪峰雄奇高耸;坡上茂林满坡,白色藏式民居散落其间,好一处险中幽境。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村头一个山堡上,一座土黄色碉楼尖峭独立。

碉楼是藏区一大特色建筑,主楼一般下宽上窄,尖峭如锥;主体由石块垒叠而成。据说藏区的碉楼源于川西,川西碉楼源于丹巴。

丹巴一带本是古羌人的地盘,碉楼为羌人首创,中原史书称为“邛笼”。大金川河一带被来自青藏高原的藏人征服后,当地羌人与征服者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嘉绒藏族。碉楼这一古羌人建筑被征服者带入卫藏,在藏区传播开去。

碉楼主要分布在川西、藏南和卫藏这些半农半牧地区,以草原为主的藏北则鲜见其迹。除了军事因素,居住习惯和石材应是重要因素。

本打算在村头的碉楼傍扎营,走进一看,碉楼被列为参观景点,四周加了铁栏围了起来。在素有“千碉之国”的丹巴地区,甲居村头的碉楼不算宏伟和独特。之所以被列为景点,除了临近甲居藏寨;还因当年位于赣南的红色政权不敌国军连番围剿,一路向西北转移(官方称长征),路过丹巴时,几个红军首领在这古碉中开过会,如今便成了红色景点。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日暮黄昏,在这绝谷深沟的农村找个营地不易,只好在网上搜了一家民宿。网上标注的价格是35一个床位。打电话去问,接电话的是个小伙,说入村要60元参观费,他可以带我绕过收费口,一共80元。我看了一下地图,不止一条入村道路,况且在这荒山村野的夜晚,收费口也不太可能有人值班。便随意沿一条村道绕进了村里。

入村,天色已暗;村中民居又没什么醒目招牌,在村中兜了一圈,最后还是电话那头的小伙开车到村头将我接了回去。

我和小伙接头的地方离入村收费口不远,小伙面带几分尴尬地指了一下收费口方向,问我是不是从收费口方向进来的。我说我从另一条路进来的;总算缓解了他脸上的尴尬。

小伙打开院门,我将车骑进院子。正在拆卸行旅,一个中年男子走来,小伙说是他父亲。中年男子很是热情,又是嘘寒问温暖,又是帮忙拎包的。

父子二人领着我拐过墙角,进了一道房门。房子由三厢组成一个u字型,房门设在右厢,房门两进,便是天井。

井厅里一个中年男子正在点评面前的几幅写生油画,傍边围了十几个学生。上课空档,截住一个学生问了一下,原来是广东工业大学美术系的学生。

房东把我安排在右厢一楼的房间。房间里横竖放了三张床,已经住了两个藏民。一个有些腼腆的年轻小伙是本地人,房东亲戚,旅游旺季过来帮忙的。另外一个中年藏族是云南迪庆人,跑车带人游玩的。迪庆和丹巴都属康地区,但两地的藏语方言已经很难互通,两个藏族也只能用普通话交谈。

房间里没有卫生间,只能使用公厕。公厕是设在家畜粪坑傍的茅坑,臭气熏人,便池里的秽物一目了然。小伙报歉说,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将就一下啊!

做了简单的洗漱,厅里的学生已经上完课,准备散场。房东上前嘱咐学生们早睡,并不点名地批评了前一晚凌晨晚归的学生。深山中的农村,夜晚谷静山空,没有什么夜生活,二十出头的年轻学生,大概也只能成双成对地到村头观星赏月,房东未免也太不解人情了。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甲居藏寨虽然已经开发成旅游村,但村中商业还比较滞后。村民待人处世,也常常在农耕熟人社会和商业化陌生人社会之间摇摆。

村中没有餐馆,我问房东有没早餐,房东说没有。我只好翻出旅行炊具自己煮。房东见我翻出炊具,又说他们马上要为学生和其他房客做早餐,叫我一起吃,他请客。

其实我问他有没早餐时,房东理解成房费有没包含早餐了,因为其他住单间的房费较高,都至少含一顿早餐的。如果他告诉我有早餐但另外收费,价格合理的话我也懒得去翻炊具了。

炊具都已经翻了出来,还是决定自己做。我吃完早餐,房东的早餐也做好了,房东又往我手里塞了两个馒头。

房东的房屋是栋三层楼房。三楼是宽敞的阳台,只建了一个房间,用作佛堂。正值秋收,阳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佛堂前的阳台围墙上用石块砌了两个雪糕形状的煨桑炉。藏区的“煨桑”如同汉地烧香,但烧的并非桑叶,而是刚采下的新鲜松柏树叶(不同地方会加入不同的香料)。

屋顶四角砌成了羊角式的尖顶,这是碉楼元素在民居中的运用,在嘉绒藏区比较普遍,所以嘉绒藏区的民居也叫雕楼民居。这种雕楼民居其实是对当地贵族建筑的摸仿;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一些藏传佛教的元素,如外墙涂成红白两色。

嘉绒藏区的雕楼除了哨所、碉堡等单纯军事建筑,还有集军事和居住一体的混合建筑。混合建筑一般是古时土司和头人居住的官寨,而单纯的军事碉楼多是围绕在官寨周围的防御性建筑。据说丹巴一带保存最为完整的官寨是巴底土司官寨。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

>>>> 已发布游记 >>>>>>


…………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想落天外:云南文山人,不识时务的八零后,上过八年学,读过二十几年书,半个汉语言文学科班生。爱旅行、爱写作;现漂在大理摆摊、读书、写字。

连载:摩旅中国15——最美丽的藏族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