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军队数倍于湘军,为何雨花台大战还是败给了湘军?

何昆峰


1862年10月,李秀成从苏州率领20万(一说30万)的太平军回师天京,以图解除湘军对天京的的包围。当时湘军大约1-2万(一说3万)作战部队。虽然双方军队数量说法不一,但双方的差距则无异比较悬殊。双方在雨花台展开历时46天的战斗,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太平军未能战胜湘军,反而溃逃。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小编这里从大的环境背景和李秀成军队的自身问题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从太平天国和清朝对抗的整体局势而言,无疑对清朝更加有利,此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自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之后,西方与清政府达成和解,并愿意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提供武器装备。所以,清政府此时已经无须为“外患”担忧,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太平天国。加上湘军中的曾国荃、左宗棠、以及淮军李鸿章各部,从各个方向不断压缩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形成包夹之势。经过天京变乱之后的太平天国,虽然提拔出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的将领,但始终无法恢复盛极时的元气。从进攻转为防御,从主动转为被动,曾经占领过的地方从而一步步被湘军各个击破。同时,此时太平天国最重要的领导人洪秀全,也失去了金田起义时的锐意进取,而是整日沉溺于宫廷之中,整个太平天国暮气沉沉。这对当时作战的士气,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二,是李秀成军队自身的原因。虽然数量看着庞大,但是大多是从湖北、江西和苏南地区招募的新兵,而从两广带来的老兵并不多。可以说,太平天国早期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在于广西客家人的吃苦耐劳,他们很快适应行军打仗的生活。而招募来的新兵,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积累起一定的战斗经验。但当时的斗争异常激烈,没有那么多让你训练的时间,能拼凑一支队伍,很快就将其投入实战。同时,这些新兵来源,有农民和烧炭工等苦力,也有无业游民,也有投降过来的清军,甚至当地的流氓地痞。这样一群乌合之众,虽有二十万,反而没有太平天国早期二万人的战斗力强。

所以,李秀成才未能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打赢湘军。


国家人文历史


雨花台大战,是发生在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场战役,由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对阵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这场战役从1862年9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共计44天。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不仅击毙湘军副将倪桂节,还将主帅曾国荃的左颊也击伤,但最终还是以李秀成的失败而告终。

据说,在这场战役中,湘军出动的总兵力只有三万余人,而李秀成先后调集的军队,已经达到二十多万,却最终还是惨败。对此,很多人也是充满疑惑,李秀成好歹也是太平天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名将,他麾下的军队人数又数倍于湘军,为何还会失败呢?难道曾经几千太平军就能所向披靡、横行天下的时代真是一去不复返。

其实,李秀成的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李秀成在这场战役中不占地理和后勤优势。在大战开始之前,曾国荃率领的陆师18营共9000人的兵力,已经提前屯扎在天京南面雨花台一隅,而彭玉麟统帅的水师18营共9000人已早已经在天京护城河口以逸待劳,同时,曾贞干率领的10营5000人兵力驻守在三汊河 、江东桥一带,傍水筑垒。

换句话说,在大战开始前,湘军已经利用水师优势提前占据有利地势,且与后方的安庆大本营也保持着畅通无阻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在水师不济的情况下,单靠陆军想把湘军赶下长江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战役打到最后,就演变成一场消耗战,而双发的比拼,也就变成比拼后勤。



当时湘军为围攻天京,已经做了很久的筹划和准备,而且他的前线和大后方都畅通无阻,所以后勤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可以坚持打持久战。但是,李秀成是仓促从上海一带赶回来救援天京,本是寄希望于快速击破湘军,后勤各方面都没有做长远规划,所以等到战役演变成持久战后,李秀成鉴于后勤压力,只能选择撤退后再做下一步规划。

第二个原因,是李秀成在武器上不占据优势。虽然他先前在江浙上海缴获和购买了大量洋枪和部分炮火,但枪多炮少,且枪支型号庞杂,质量低劣参差,是地地道道的“万国牌”。反观湘军洋枪虽少但都是制式装备,洋炮充足且质量高,战役期间又从水路补充了许多火炮和弹药,高下自判,这也直接导致李秀成本想快速打开雨花台这个口子的计划落空。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时李秀成的总兵力,虽然从明面上看,有近二十几万,几乎是湘军的七倍。但事实上,李秀成真正能够投入到前线和湘军作战的部队,也只有区区几万人而已。因为,当时李秀成的后方,是以洋枪队为核心的外国雇佣军,李秀成仓促从上海撤回来,为防止外国雇佣军趁火打劫,不得不在上海外围留守五六万人的部队。可以说,虽然外国雇佣军没有和李秀成交战,但他们却牵制了李秀成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其次,当时清政府为全力围剿天平天国,不仅派来曾国藩、曾国荃,还有左宗棠、淮军李鸿章各部,以及清政府的中央军队,他们从各个方向不断压缩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早已经形成包夹之势。所以等李秀成率军回师天京时,他还需要留下大量的军队来牵制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清政府的中央军队等,防止他们的偷袭。

这样一来,他真正用来在雨花台和曾国荃交战的部队,实际上和曾国荃差不了多少,都只有区区数万人而已。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本希望快速撕开雨花台这个口子,结果因为武器装备等缘故,他连续发起的几次冲锋,都被曾国荃给挡了回来,再加上湘军水师的优势,李秀成根本无法快速击退湘军,于是战役演变成持久战。

随后,李秀成的后勤开始出现问题,他只好下令撤退,然后自南门进入天京以做下一步规划。至于这场战役,李秀成虽然失败,但对于太平天国整体战局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李秀成带回来的军事主力依然是完好无损,这场战役充其量只是一场局部小战役,而等到李秀成进入天京后,历时两年的天京保卫战才真正拉开序幕。


我是赵帅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兵员变化很大。

太平军最能打的时代,主要是前期和中期。

那时候,太平军的骨干都是广西、湖南、湖北一带征召来的人。

其中尤其是广西和湖南的军人,大部分是自愿从军,战斗意志强,骁勇善战。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多是山民,没什么文化,容易相信洪秀全的那套宗教理论,用宗教思想武装自己头脑,作战很可怕。

然而,后期的太平军就不同了。

老兄弟大部分战死了,而补充进部队的多是强行征召甚至直接抓来的壮丁。

这些人说白了就是炮灰,其实并不愿意去打仗,也不觉得清军和他们有什么冤仇。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多是江浙一代的居民,视野比较开阔,文化程度也较高,根本不相信洪秀全那套邪说。

到了战争最后几年,因太平军兵源不足,甚至直接将工人和农民强行编组入作战部队,强迫他们混在在军人中作战。

说白了,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人再多也没什么用处。

用杨志对梁中书的话来说:这些家伙一见到强盗,早就跑没影了,相公派1000人跟我去也没用。

相反,湘军则是职业军人,就靠打仗吃饭的。因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必须尽量提高战斗技能和作战意识,战斗力很强。这些湘军士兵自然不能滥竽充数,也没有办法滥竽充数,除非你不想活了。


说白了,最后就是职业军队湘军,打太平军胡乱编组的乌合之众民兵而已。


萨沙


太平天国后期的雨花台大战,20万太平军,主场作战竟然硬是啃不下三万人的湘军,雨花台堡垒的坚固程度可比鹿晗的上海堡垒坚固的多了。

太平军的这次失利,应该说输在了指导思想的不坚决,李秀成下决心打这一仗的时间太晚,使得太平军失去了先机。

在雨花台大战之前,李秀成率领主力到外围作战,大闹江浙,为太平天国开辟了第二战场,建立了两个省级行政机构。李秀成将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收入囊中,战果无疑是巨大的。可是打野成功的同时,湘军曾国荃部却来了个强行推塔,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天京一时间风声鹤唳。

曾国荃的这次行动并不是轻兵冒进,而是清军一次绸缪已久的大型军事行动。曾国藩不仅调动了湘军,还严令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积极配合,水陆并进,南北夹击,围剿南京,一举平乱。

清军花了四个月时间打到了天京,出现在了雨花台附近。洪秀全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即下旨要求李秀成回援。可是李秀成此时却犯了嘀咕,刚刚吃下去的江浙肥肉吐出来真的舍不得。

更何况他把苏州视为了自己的根据地势力范围,作为根本之地。所以对于回援这件事情并不积极,只是暂停了对上海的进攻,派了一只人马支援南京,自己则在苏州观望。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太平军守了一个月之后,西南屏障失陷,整个太平军陷入了全面的被动。洪秀全急坏了,要求李秀成火速支援,可是他没有太大的行动。

南京城的形势急转直下,被清军攻击三个月之后,太平军已然支持不住,这时候洪秀全也学起了宋高宗完颜构,一天之内连发三道圣旨,要李秀成尽快增援。在这时,李秀成才下定决心支援南京。终于李秀成率领了16万大军,姗姗来迟。

在这个时候,如果李秀成能够和城内的太平军形成良好的互动,只要双方合力,对清军曾国荃部实施雷霆一击,相信曾剃头肯定支撑不了,只能选择撤退,天京之围迎刃而解。可是洪秀全,李秀成都过于自信了,认为在自己的强大兵力优势之下,曾国荃不堪一击。

李秀成此时的心态出现了问题,他对战场形势出现了误判,太低估了曾国荃的实力。同时因为自己姗姗来迟,他唯恐洪秀全猜忌,他力图速战速决,一口气用兵力优势吃掉曾国荃。

可是曾国荃人马虽少,但是他的装备可比太平军好太多了。而且曾国荃享有其他清军没有的无限开火权,整个清军体系竭尽所能在各个方面对曾国荃的部队大开绿灯。

曾国荃的炮弹简直像不要钱一样,用科技上的优势来消弭敌人人数上的优势,每次太平军发动决死冲锋,都被湘军用激烈的火炮打垮。而且曾国荃在面对太平军不惜兵力的进攻时,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乌龟功,严令部队不得出击,高寨深壕,严防死守。

于是在战场上就出现了一幕非常奇特的场景,在整个战役上,是清军进攻南京,在雨花台这个战场上,却是太平军在向清军发动猛攻。李秀成在进攻受挫之后,头脑也逐渐冷静,正视眼前对手,开始开动脑筋,开始地面地下同时进攻,地面上加强炮击,地下则是地道战。

这种战术还是很有效果的,曾经把湘军的一处营垒用炮火轰塌,太平军鱼贯而入。可是湘军表现的十分勇敢,非但没有溃退,反而是拿出亮剑精神,和太平军肉搏,把这个缺口打成了一个血肉磨盘,无时不刻不在搅拌着双方战士的生命,最终更为勇敢的湘军堵上了缺口,湘军的最大危机就此度过。太平军唯一的机会从他们的手指缝中溜走。

进攻受阻,再加上随着冬天的到来,李秀成的队伍寒衣不够,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面对曾国荃源源不断不要钱一样的炮弹侵袭,李秀成的信心被耗尽,带领这支军队撤进了天京城。最终,天京城被湘军军攻陷,太平天国落下帷幕。

这场雨花台战役的失败这个锅必须由李秀成来背。如果他能够及时入援,能够趁清军诸部进军速度不统一,诸部之间欠协调这样的机会,他还是有机会打退清军的。

只可惜李秀成本人太在意,自己根据地里的坛坛罐罐,作战决心下的太晚,作战思路又太简单,所以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历史评说


1862年10月13日,南京城外雨花台。忠王李秀成统帅十二万大军,已杀到曾国荃的驻地。营帐内的湘军,仅有不到三万的兵力,且无任何后备部队可用,情况十分危急!

远在安徽的安庆大营,曾国藩心急如焚。他整日忧心重重,不再休息就寝,访客一律不见。每天唯一的期待就是等弟弟从前方发来的信函。此外他不断往曾国荃营垒输送粮草和武器弹药。但是他没有增援部队可以派。


他的爱将鲍超被太平军困在皖南,北面多阿隆的两万骑兵,不再听命曾国藩。作为一个满人,多阿隆不满于一直扮演支援的角色。


10月24日,曾国藩终于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太平军已持续进攻七天七夜,但湘军一直坚守不退。看到弟的回信,曾国藩回复“稍感安慰”。


但两天后,曾国藩又开始失眠。他得到消息:李秀成的表弟侍王李世贤率领另一支太平军已离开浙江省,挟十万之众,将前来合攻雨花台的湘军。


第二天,曾国藩未收到弟弟曾国荃的来信,他忧心彻夜未眠等信使。担心弟弟”本身受伤乎?“。曾国荃的确受了伤,被太平军从洋人买来的新武器——开花炮所伤。还好只是皮外伤,未危及生命。


到了11月,曾国藩实在受不了这种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干脆向曾国荃提出撤兵之计,但曾国荃不肯撤,曾国藩要他退到安全之地,他不理会,坚守不退。


事实上:太平军虽人多势众,但湘军筑有坚硬的防御工事,可以逸待劳一再杀退毫无遮蔽的敌军。曾国荃估算:光是11月某天的激战,湘军就杀掉长毛数千人,而自己这边死伤只有近二百人。


但太平军不死心,想通过挖地道,安装炸药炸开外墙来获得战争主动权,湘军防守任务一方面:想办法守住外墙,方便墙上的大炮轰击来犯的敌人。另一方面:着手建设新的防御工事和壕沟,以防外墙被轰掉后,自己仍有地方可守。

11月26日,李秀成突然停止进攻,正如曾国藩当初所料:兵力超十万,每天需要补给六十吨大米,若没有水上的补给线,李只能靠南京城来补给,但那会威胁南京的存亡。而他派去攻打湘军水师的部队,迟迟没有进展。没有补给,他只能放弃这次围攻。反观曾国荃,源源不断的物资向他们送来,曾国荃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此外,凛冬将至。李秀成的官兵没有可供越冬的衣物和装备,前一年,上海可怕的雪暴已让他吃足了苦头,他不想重蹈覆辙。

湘军未在南京攻下什么据点,就连雨花台上那座石造的要塞仍在敌军手里,但这支湘军部队在敌人眼皮底下挨过一个半月的攻击,已足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本草百晓生


1862年,李秀成率领大军与驻扎在雨花台的湘军曾国荃部展开激烈交战,太平天国倾尽全力试图击败湘军的围困,以保证都城天京的安危。然而,激战44日后太平军始终无法击破湘军营垒,无功而返,只能退守天京孤城。天京失陷的命运就此注定,再也无力翻盘。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上位以后由于李秀成的战功赫赫又对建设太平天国做出许多贡献所以洪秀全封他为“忠王”,李秀成也是太平军队其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那段时期太平天国的军队几乎是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摧毁了满清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的了。

但是在雨花台大战的时候,李秀成的三十万军队居然惨败给了仅仅一万人的湘军。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后期的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昏庸无道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太平军的领导人也是腐朽不堪了,对于军队的管理非常的散漫军队里的将士大多是些乌合之众贪生怕死之徒;另外的原因就是在战术上的策略谋划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从数字上来看30万和1万确实有点悬殊,但是这30万太平军的战斗力全是微乎其微的。而曾国藩的湘军是非常厉害的。虽说,曾国荃的部队此时要面临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可是,太平军也并未仗着人数优势讨到便宜。对于曾国荃来说,整场战役就像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湘军仍然凭借惊人的战斗力化险为夷,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

虽然说李秀成亲自上前督战,曾国荃也始终在鼓励着守军的士气。曾国荃在前线指挥时,被流弹炸到,口吐白沫,但是,仍不顾受伤坚持指挥。有了曾国荃做表率,湘军士兵们纷纷拿出不畏生死的勇气,根本不让太平军踏进战壕一步。

而且太平军战斗力低下。李秀成率领的这几十万大军大多未经历恶战,虽有先进的洋枪火炮在手,但遇到湘军这种不要命的对手,不消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相比于湘军,太平军的人数优势也给李秀成带来了难题,那就是粮食供给明显不足。由于即将入冬,二十万太平军的吃喝保暖都是很严峻的问题,况且此时的洪天王早已躲在安乐窝中不问世事,只能由李秀成自己解决。


虽说,太平军的装备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装备上仍无法与湘军比肩,湘军的所有火器都是从安庆的军工厂中批量生产的,远非太平军使用的土制洋枪可比,所以,曾国荃部士兵采取的战术也十分简单,那就是龟缩在阵地中防守,大量减少伤亡。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太平军士兵多是江浙一代的居民,视野比较开阔,文化程度也较高,根本不相信洪秀全那套邪说。到了战争最后几年,因太平军兵源不足,甚至直接将工人和农民强行编组入作战部队,强迫他们混在在军人中作战。

说白了,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人再多也没什么用处。用杨志对梁中书的话来说:这些家伙一见到强盗,早就跑没影了,相公派1000人跟我去也没用。

经过经一个月多的攻击,30万太平军都没有能够将只有3万人的湘军营盘攻陷,反而军心涣散,适逢苏州前线吃紧的消息传到了天京,李秀成坐不住了,在他心中,苏州远比天京重要,那是他自己的根据地,于是乎,李秀成选择了撤军。作为统帅的李秀成一撤军,雨花台大战便以太平军的失败而告终。

李秀成此次的失败,不是输在人数,也不是输在武器装备,而是输在了军心,当然,这不能全怪李秀成,毕竟当时太平天国整个局势都处于颓败中,军队早没有起义之初的锐气和拼劲。


独秀文苑


雨花台大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天京保卫战中非常重要的一战。

1862年,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攻下安庆之后,天京便暴露在了湘军面前,当年5月湘军开始向天京方向进攻。

从1862年7月份开始,天京外围开始面临严重的形势,太平军对此组织反攻,但成效不大。到了8月份,洪秀全身边已无可出战的主力部队。自从1862年陈玉成部在安庆战役中基本损失殆尽后,整个太平天国唯一能作战的主力部队就只剩下了李秀成部。9月份李秀成集结了十三王十余万部队进发天京,试图为天京解围。

由于李秀成回援速度没有跟上,导致在李秀成进攻雨花台湘军阵地前,湘军就已经完善了防御工事。

当时的情况是,湘军攻城主力曾国荃部驻扎在雨花台阵地,人数在三万人左右,曾贞干领兵五千多人驻守大胜关、江东桥一带,彭玉麟的一万多水师负责确保粮道。此时的曾国荃遭遇军中爆发疫病,士卒病死达到了三分之一。

▲拿下安庆后,湘军顺江而下,直取天京

1862年10月13日开始,李秀成指挥大军强攻雨花台湘军阵地,曾国荃下令严防死守,太平军则采用了密集阵型不断地向湘军阵地发起猛攻,湘军则不断使以枪炮还击,经过十多天的激战,太平军伤亡数万人也没见战果。

李秀成又令士兵顶着木板门片,蛇形前进,在太平军接近湘军营地的时候,湘军开始用火炮攻击,冲锋的太平军死伤无数。继续冲锋的太平军把先前战友的尸体推入湘军壕沟,竟然将壕沟填平,然后踏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前进。在湘军营寨前,双方展开血拼,曾国荃左腮中弹血流不止,仍死战不退,顶住了太平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之后侍王李世贤的三万大军从浙江赶到,加强了对湘军雨花台阵地的围攻,太平军对着湘军阵地采用枪炮、挖地道等多种方式进攻,湘军形势岌岌可危,曾国荃无奈只得调集曾贞干部四千人马增援雨花台大营。

11月3日开始李秀成、李世贤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猛攻湘军雨花台大营。通过穴地攻城(挖地道到对方营前,埋上炸药引燃)法连续炸塌湘军营墙两处,并用火枪弓箭持续攻击湘军大营缺口,之后数千太平军攻入了湘军大营,与湘军展开了肉搏战。湘军此时已背水一战,与太平军展开了血拼。太平军先后五六次攻入大营,但终不得入。太平军的地道攻击也屡屡被湘军识破不能得手,最终太平军攻势力竭,在大战四十六天后,李秀成不得不在11月26日撤围,至此雨花台大战结束,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

此战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我个人分析如下:

一是湘军使用了大量火器守城。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实际上湘军通过多种渠道购买了当时最好的后膛枪及大量西方火炮,火力非常猛。曾国藩等人在上书清廷的时候对这些事情自然是只字不提的,经常以“忠于朝廷”的精神支撑将士为由,说明获胜原因,为的就是突出自己的功绩,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二是湘军实际上是一支庞大的工兵队,按照曾国藩的说法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每到一处必然里三层外三层地挖战壕,然后就是长期围困对手。由于防御工事修筑的极为完善,对方往往攻不下自己的阵地。在修筑好工事后湘军一般也不主动发起进攻,就这样困死对手,如安庆之战,湘军就足足围困了两年,死也不走,最终拿下了安庆。

三是湘军到了最后时刻,舍得花钱,只要愿意上去打的,曾国荃从不吝啬钱财。在整个雨花台大战中,曾国荃最关心的其实并不是粮草补给是否到位,而是曾国藩能给他送多少钱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巨大的金钱利诱下,湘军个个如打了鸡血一般,跟着曾国荃死战到底了。

四是太平军的战斗力在天京保卫战的时候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不如杨秀清时期的太平军。杨秀清时期的太平军至少是一支由信念的军队,曾经林凤翔、李开芳的两万多人马就能一路从南京一直打到北京附近,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如果是杨秀清时期的太平军,至少也不至于会打成这样。而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信念,而李秀成带到天京作战的十多万军队,大部分也是新兵,作战经验不多,没有经历多少战争洗礼,在曾国荃手下的湘军老兵面前还是嫩了许多。

五是李秀成的作战方略也是出了问题。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完全可以先包围湘军,然后断其粮道,再长期围困,自然可以击破曾国荃的雨花台大营。但是一上来就猛攻,攻不下就急了,继续猛攻,数次猛攻不下,士气必然低落,到了后来怎么打也打不下来,反而自身伤亡惨重。


老威观史


当洪秀全所在的天京城被围的时候,和天京相呼应的安庆,已经被湘军给拿下了。这时候也就是说,天京就是一个孤城了。

他们能守住天京城,就能活,守不住也没有人来救他们。

可以说这个时候,天平天国是最惨的时刻,就在不久之前,翼王石达开还和洪秀全分了家,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石达开临走之前,带走了二十万太平军。

所以说这种打击,对于洪秀全的太平军来说才是致命的。

陈玉成兵败安庆,生死未卜。洪秀全只能把救天京的希望放在了李秀成身上,李秀成也是在最佳的时间,从浙江赶到了南京。

参与到南京包围战之中的,刚开始是李秀成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时候李秀成的大军有二十万,曾国荃的湘军只有二万左右。很显然他们的力量是悬殊的。对于湘军来说,他们也不是没有任何优势,毕竟,他们占领了制高点雨花台。

若是李秀成的太平军想要解除天京之围,他们就必须要把湘军给赶走或者是打败。

但是,他们竟然在雨花台对峙了四十多天,李秀成的二十万大军,愣是没有把湘军给打败。

李秀成的军队本来是很勇猛的,为何到了这时候,就不行了呢?

不得不说这时候李秀成的部下,大部分都是新兵,而且都是在浙江、江苏一带新招募的,他们作战经历几乎没有,头上还顶着一个反贼的帽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打胜仗,真的有点难。正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下降了,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连两万湘军都打不过。

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二十万天平军打不赢两万湘军,也就意味着李秀成马上要失败了。因为这么长的时间里,清政府派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到来了。

再说了镇压太平军的主帅是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也会火速派最好的军队,带最先进的武器来增援曾国荃的,况且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也来到了天京城下。

最主要的是,那时候西方列强也从清军这里得到了好处,他们开始帮助清军对抗太平军了,有了西方列强从武器方面的支持,湘军打起苟延残喘的太平军来,也就容易的多。

所以说,对于曾国荃来说,他这边的力量是被无限的给放大了。

我们再看看李秀成这边,李秀成这边根本没有办法发起进攻了。

因为那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份了,他们错过了最佳时机,面对着阵阵冷风,只能是在城外看着湘军军瑟瑟发抖。

要知道太平军是冻得要死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御寒的衣服,十一月的天气,穿着六月的短袖。你说这仗他们要怎么打。

所以,不得已他们只能龟缩在天京城里,做殊死抵抗了。李秀成就这样从雨花台中,败了阵下来。

渐渐地天京城被湘军彻底的围住了,太平军的粮食也被断掉了,这时候太平军没有粮食吃,他们就开始吃草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根本没有战斗了,他们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史学达人


现在的雨花台已经是南京市的市区了。而15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决定太平军将士生死的大战,又撕开了我们尘封的记忆。


曾国藩制定了围攻南京的计划,令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配合曾国荃直抵南京。曾国荃率3万湘军驻南京城南雨花台,彭玉麟率水师进驻江宁护城河口。此时,洪秀全在天京大梦未醒。李秀成重创英法的干涉队和洋枪队,在上海正打的英法清军半筹不展,不敢接仗。

在这个时候,李秀成接到了湘军直犯天京,洪秀全要求其回援天京的命令。李秀成停止进攻上海。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在洪秀全的催逼下,无奈率领10万人马,回援天京。





湘军也沟深垒固,已经筑起了防御工事,准备以死相博,背水一战。曾国荃守雨花台,彭玉麟率领水师主要保护粮道和军需物资的畅通和供应。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开始进攻,这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攻坚战。狂攻46天后,11月26日,李秀成在战事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下令撤围,率军绕行南门进入天京。雨花台战事的失利,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致命的,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雨花台战事,李秀成率领10万太平军将士,却没有攻破只有3万人的湘军大营。大致有以下原因:

1.洪秀全拒绝了李秀成正确回援天京的作战方针。李秀成上奏洪秀全,湘军在水师的配合下以逸待劳,应避其锋芒,先囤积粮草军火于天京,作长期准备,等敌人久顿坚城而无斗志时再与之决战。然而这个策略却遭到洪秀全的严斥。

2.千里驰援,仓促行军,兵困马乏,后勤援助无法跟上。时已冬季,太平军的粮食棉衣军需都不能及时跟上。而湘军在防守作战时,粮食和军需的通道一直保持畅通,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湘军指挥得当,将士用命。

3.也许是兵力数倍于敌人,李秀成仓促以疲惫之师攻敌以逸待劳,有骄兵之嫌。

4.低估了湘军的战斗力,部队缺乏攻坚经验,没有一鼓作气拿下敌人,导致士气衰落。

5.李秀成独力难支,在接到洪秀全回援的命令后,在上海和天京之间犹豫不决。在上海还没有完全攻下的情况下,全力回援天京吧,上海便前功尽弃,毁于一旦。不回援天京吧,洪秀全严诏催促没有办法。所以,李秀成最初只派了少许部队按照自己最初的部署回援天京,先加强天京的防务,湘军趁机筑起防御工事,以逸待劳。


秦野雁


对于南京城来说,雨花台就是咽喉之地,想要打下南京,首要任务就是打下雨花台,所以当时的满清与太平天国就围绕着这个“咽喉要地”反复争夺。

雨花台战役是发生在太平天国开始“式微”的时候发生的,那时候的太平天国经历了内部分裂,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无法平和,领导层开始享受奢靡,洪秀全打下了南京之后,就大兴土木开建了“天王宫”向内挑选了上万名宫女供自己淫乐。

这时候的太平军其实早已经没有了太平天国初期时候的“士气”遇敌死战不退,甚至没有几个投降事件发生

归其原因:这些早期起义的“太平军”都经过了洗脑与“上帝教”的信仰传播,对于洪秀全等人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自然战斗力爆棚,甚至曾国藩也时常的被打的“自闭”想要跳河自杀,可以猜得到那时候的太平军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但是到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时候,这时候太平军的成分就发生了变化,先是“天地会”力量被太平天国使用各种方法消耗殆尽(比如北伐),老兵也在后来的各项战事上被极具消耗,补充进入太平军队伍的都是后来抓的“壮丁”

甚至在这其中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太平天国才导致的家园被毁,可想而知他们的战斗力,在太平天国后期也出现过上万人一起投降的事情。

在太平天国内部互相碾压和精锐太平军逐渐丧失的原因下,原先被打哭的曾国藩也很快就将太平天国打哭了,这可能就是风水轮流转吧,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合力围剿之下,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急剧收缩,很快地就兵败如山倒的被打到了南京雨花台。

在太平天国与曾国藩等人的雨花台战役的时候,李秀成等人其实并不在天京城内,而是在外征战,于是在天京城内享乐的洪秀全怕了。

派人一日三诏召回李秀成,“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于是李秀成在和部下商议过之后,带着麾下太平军回援,并宣称三十万大军,但这个其中水分我想是非常大的,尽管太平天国号称拥有百万之兵,但其中很多都是裹挟的民夫,并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是作为后勤等杂兵。

在李秀成的三十万大军刨除了那些杂兵之后,可战之兵有十万就很不错了,李秀成也用这些军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打死清军副将倪桂,打伤清军统帅曾国荃,李秀成也趁势猛攻了十多天的湘军大营。这也为以后的雨花台大败埋下了伏笔。

连日征战下的太平军早已疲惫不堪,这时候又传来了淮军重创苏州谭绍光部的消息,军心更加不稳,甚至出现士兵自动离开的情况,后来的湘军也抓住了时机,一举击败了李秀成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太平天国的灭亡也正式敲响了丧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