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221年----223年在位3年,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販草鞋、草蓆為生。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典略》則稱劉備是臨邑侯枝屬。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23歲的劉備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後來,該郡督郵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消息後,到督郵入住的驛站求見,督郵稱疾不肯見劉備,劉備懷恨在心,將督郵捆綁督起來鞭打兩百下後,與關羽、張飛棄官逃亡。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劉備不久投靠公孫瓚,代領豫、徐兩州牧。由於力量弱小,先後依附於曹操、袁紹、劉表,輾轉寄人籬下。他打聽到南陽臥龍崗有位傑出的人才叫諸葛亮,於是三顧茅廬,諸葛亮被他感動,獻上了"隆中對",成為日後劉備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主動結好孫權,合力於赤壁擊敗曹操,並乘機進佔荊州。不久又引兵奪取益州和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稱帝,221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建年號為"章武",史稱蜀漢或蜀。

劉備稱帝后,依照諸葛亮的主張,著力整頓內政,實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

公元219年,關羽被東吳攻殺後,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彝陵之戰中,被東吳統帥陸遜用火攻擊敗,逃到白帝城,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悔又恨而病倒。

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重,忙詔命諸葛亮、李嚴等趕到白帝城,囑託後事。他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高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我的兒子阿斗,您如果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能,您就自己稱帝吧!"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諸葛亮聽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於劉氏父子。劉備命令李嚴起草遺詔,傳位於劉禪,叮呵說:"我死以後,一定要象伺候父親一樣伺候丞相。"又叮囑趙雲盡心輔佐嗣君,說完長嘆了一聲。病死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三國蜀漢(221年——263年)   蜀漢,又稱季漢,三國之一。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220年(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蜀漢後期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