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汉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样

本文作者黄强

冕服是男子最高级别的礼服,通常做祭服使用,分为六种,又称六冕。其中的十二章纹,即大裘冕级别最高。是皇帝祭天时穿的大礼服。汉代至三国时期,盛行冕服制度盛行于周代,历代相袭,虽然经历对秦代末年的战乱,上古的服饰制度遭到破坏,然而经过汉初叔孙通的演绎,尤其是汉高祖刘邦的欣赏与推崇,礼崩乐坏的冕服及其礼仪制度得以恢复。因此,汉代的冕服已经定型,并程序化。

汉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样

【图1,汉墓画像冕冠】

所谓冕服与冕冠,我们印象深刻,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有垂旒的冠。冕冠上的垂旒数是按照不同场合所明确的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的,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也就是说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

汉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样

【图2,汉代皇帝冕服】

汉代的冕服沿袭周代,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章纹的图案并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具有象征意义。

汉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样

【图3,《五经图》中十二章纹】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如三光之耀。

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华虫(雉鸡),取其文丽,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浅有知,威猛有德之意。

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光明,表达火炎向上,率领人民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养人之意,象征济养之德。

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于决断之意。

黻(双兽双背形),谓君臣可相济,见善去恶,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

汉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样

【图4,晋武帝冕服图】

十二章纹的形成,不仅表明服饰等差制度的形成,而且赋予了等差服饰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服饰,不只是具有穿戴御寒保护身体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别等级,明贵贱”的作用,而具有了代表政体,代表国威,表现社会价值取向的意义。帝王穿上绣有十二章纹的袍服,不仅仅表示他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他还要了解社会,体察民情,树立正气,倡导社会的和谐;他要有贤君之德,以江山社稷为重,明是非辨曲直,率领人民创造社会价值,稳健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谱和谐。

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大致上——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这样就有白、青、黄、赤、黑的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采。

汉代冕服定型 皇帝的冕服冕冠就是不一样

【图5,北朝戴冕冠的皇帝】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因此十二章纹为最贵,依照礼节的轻重,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那么,王公贵胄,文武百官的礼服(冕服)及其章纹也是依次递减的。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即除了冕服由大裘冕依次递减为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之外,绣在冕服下裳上的章纹也是递减的。

冕服是天子与诸侯、大夫、卿所穿的礼服,其头上所戴的冕冠,依身份差别,冠上垂旒有所增减。

“黄强黄不息”继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风物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有售。收藏版签名钤印毛边书,孔夫子网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