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同為國家戰略,為何中國製造2025遭圍攻,德國工業4.0卻無恙?

同為國家戰略,為何中國製造2025遭圍攻,德國工業4.0卻無恙?

連日來的中美貿易戰,直接原因是中美貿易失衡,深層次原因在於美國試圖重演80年代美日貿易戰以遏制中國復興。

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同為國家戰略,卻遭遇了美國不同的對待:雖然德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一直存在,但前者並沒有引發兩國間的貿易衝突;相反,中國製造2025卻遭到了圍攻。這是為什麼?

美國究竟在擔憂什麼?

從美國的視角來看,中國由國家主導創新會帶來以下問題:

首先是對市場公平的擔憂。早在2016年,中國政府宣佈了將投入1500億美元,力爭在2025年之前讓中國的集成電路芯片產品在本土市場份額達到70%的計劃。美國認為,由國家驅使的干預行為將會扭曲市場、破壞產業內的創新環境。

其次是對知識產權的擔憂。美國歐盟商會報告中多次提到,中國主導行業發展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場。而中資企業在西方國家大舉收購的浪潮,也是由國家在背後推動的行為結果,目的是動用國家的力量獲取關鍵的商業技術、實現大規模強迫性的技術轉讓。

另外,在美國看來,這將拖累全球創新的有序發展。中國國有銀行將為目標行業的中國企業提供低息貸款,這會導致全球產能過剩,進而可能會壓低價格,顛覆市場經濟知識產權的高投入高回報的運作規則和整個工業革命以後形成的創新激勵體制。

為何德國“工業4.0”未遭質疑?

有這樣一個國家,它對美國有很大的貿易盈餘,也有一個宏大的工業和技術發展戰略,甚至在發展領域上與中國高度重合,但是這個國家並沒有和美國之間發生毀滅性的貿易戰爭。它就是德國。

德國是在2013年推出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的“工業4.0”戰略。即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裡,物聯網和服務網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德國期望藉助“工業4.0”繼續領跑全球製造業,保持德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與美國互聯網巨頭競爭未來製造業領域的商業機會。

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其關鍵都是促進智能製造的發展。雖然德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一直存在,但“工業4.0”並沒有引發兩國之間的貿易衝突,

這是因為德國是在市場經濟和法制環境下運作的,和“中國製造2025”由國家和國有企業為主體驅動形成鮮明的反差。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釐清企業行為與政府行為。

德國“工業4.0”的技術和產業變革在監管上採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

“中國製造2025”是一項國家計劃。這項計劃包含的範圍廣,內容複雜。其目標不僅是實現製造業的現代化,而更是提升中國在包括機器人、新材料等10個關鍵領域的全球地位。

中國政府斥資3000億對“中國製造2025”高科技企業實施補貼不是市場經濟的模式,而是一個政府運作。市場經濟的政府作用一般覆蓋在基礎研究、產權保護和宏觀引導,和國傢俱體安排和操縱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明晰企業與政府關係。

從純經濟意義上說,美國不擔心華為、中興等中國私營企業的崛起,擔心的是其背後的制度。不僅在美國,華為在歐洲、澳大利亞和印度也面臨這個問題。

市場經濟和法制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披露。美國社會不知道這些企業跟政府的界限和關係,對中國企業不透明的背景產生深刻的擔憂。

解決中美之間制度衝突唯一的辦法,就是中國要加速市場化的改革。增加美國產品的訂單會解決短期的問題,但是長期的摩擦是源於中國企業用非市場的模式,大規模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國際經濟的接軌,體制接軌還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