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手機店” 與 “海底撈”,

要說在員工梯次、基層結構及服務模式上,

還真有些相似之處,如果你覺得店長、店員難管理,

走進“海底撈大學”,取些真經回來吧... ..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是不是很熟悉?像不像手機店的每天晨會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偶爾,也得打打“雞血”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員工生日來點關懷,感動得稀里嘩啦...

看看,“手機店”和“海底撈”多麼相似!既然如此,服務業翹楚的“海底撈”基層員工管理模式,大叔覺得我們還真得值得學習、借鑑一下,雖然都說“海底撈你學不會”,那是他們沒有下決心去學,去思考。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真經之一 極致服務源自“標準化”

進過海底撈就餐的人,都被海底撈的極致服務所歎服,從接待話術,到入堂引導,到你坐下及時遞上的一塊熱毛巾,無時不刻不讓你感受到海底撈“標準化”執行的絲絲相扣。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這也是海底撈最引以為傲的——海底撈服務,他們將每個服務員的作用都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特別是服務行業,無論是餐飲,還是手機店,最難做到的是標準化。不是做不到,而是執行標準難建立;即使建立起來,落地卻不徹底。

不少手機店,參加各種培訓無數,始終解決不了“培訓七天熱度,過後我行我素”的怪圈輪迴。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在海底撈,特別注重培訓的標準化,尤其是服務流程的訓練步驟,店員反覆進行場景模擬練習。教會服務員如何發自內心保持微笑、與人溝通、快速應對變化及衝突,其實,海底撈的標準化培訓,從基層店員進店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

其實,作為手機店而言,相比餐飲業更容易梳理出標準化流程,只是大家沒有從內心裡重視流程架構及執行細節的鍛造而已。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真經之二 晉升機制 發掘好“苗子”

在海底撈,有個基層員工都夢寐以求的殿堂——海底撈大學;能夠進入這裡深造的,都是未來門店的儲備幹部,成為“苗子”。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在海底撈的管理邏輯中,所有中層、店長等幹部從不“外部空降”,都是從這所大學內部培養。這與海底撈的開店策略息息相關,

先培養出能頂起一片天的“店長”,再盤算開店的事兒;而不是像手機店一樣,處於戰略考慮,先把店開起來,再匆忙調配店長。

在海底撈大學,所培養的大堂經理或者店長,一般經過脫產學習;大堂經理5-7天,店長至少在海底撈大學封閉式接受半個月的標準化培訓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雖然名號叫“海底撈”大學,其實只是一個“流動的班級”:一群人全國遊走,走到哪裡,就讓附近的店長推薦“苗子”,

一次開班,大約30-40名學員,每個月開1-2次課;理論與實踐結合,就這樣形成龐大而縝密的人才輸出機制,為開店源源不斷地輸出新鮮血液。

思考一下,

為什麼手機店不能形成這個“流動大學”呢?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真經之三 只講案例的場景化培訓

海底撈的培訓,沒有傳統的理論說教(即是講了,別人也聽不懂),只有制度和案例。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每次開班之前,會根據地域及學員情況進行需求蒐集,組建臨時小組開發課程:哪方面弱,哪方面需要強化!由於業態需要,其實重點都是:如何開會、如何溝通、如何排班、如何應對突發... ...;正是這些東西,構成了海底撈大學最核心的教程,從而以“制度化”標準起來。

其實,海底撈最聰明的管理方式,是如何與員工溝通,讓員工有家庭的感覺;哪怕是一個員工生日聚會,都會讓員工感恩涕零。在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心目中,管理更偏重於情感,而非邏輯

手機連鎖基層培訓,最該向“海底撈大學”學習的三大真經

所形成的制度雖然是核心,但在海底撈大學,更看重的則是場景化案例的講解及模擬演練;通過員工的參與及經驗分享,來對學員形成

“帶入感”,感同身受。

還是那句話,都說海底撈學不會,那是他們想複雜了,沒想著去尋找海底撈的精髓;手機連鎖,如果你真的去學,或者說去感悟,從海底撈身上,你還真能學到很多東西。

| 扁擔客大叔

| 完筆於2018年4月6日 6: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