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大揭祕:神祕的湘西趕屍

夜黑風高,殘雲避月,在崎嶇陰森的羊腸小道上,一隊人一字兒排開。為首的一人,身著道袍,後背桃木劍,斜挎八寶袋,一手搖晃著攝魂鈴,一手拋撒著冥界錢,嘴裡不停地喊著:"陰~人~上~路,陽~人~回~避~......"。他身後的人清一色的身著斗篷,頭戴斗笠,前額貼符,雙臂前伸,一步一跳.........

大揭秘:神秘的湘西趕屍

湘西趕屍

這種情形不僅出現在九叔的殭屍片裡,事實上它曾是我國湘西苗民的一種獨特的古老文化——趕屍。

趕屍是湘西地區苗族的民俗,是巫術的一部分。 趕屍與蠱毒、落花洞女一起,並稱為"湘西三邪"。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

趕屍主要發生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在沅江流域一帶,大多是崇山峻嶺,道路崎嶇。這裡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苦力、小販、採藥或狩獵為生,多有客死異鄉者,以沅陵,瀘溪,辰溪及漵浦這四個地方最為盛行。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趕不動那些殭屍了。在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跟"奇門遁甲"有著密切關係。奇門遁甲是道教中的玄學,分法術和占卜兩種,起源於九宮算法。

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廝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蚩尤命令巫師把戰死的弟兄也送回故里。於是巫師裝扮成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唸咒語、禱告神靈後,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這便是趕屍的最早傳說。

大揭秘:神秘的湘西趕屍

湘西趕屍

清代中期,趕屍技術出現,始把客死異鄉的湘民的屍體運送回家鄉。屍體在最開始的運送過程中,是走的水路,並不需要"趕"的。但三峽這一段,水流湍急,旋渦暗礁密佈,船隻往往沉沒。古人又迷信,絕不願意搭載死人走在險江之上,"趕屍"這個職業於是就產生了。

清朝有"秋決"的慣例,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被處決的客籍死囚則需搬運回故里,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抬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並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行刑當天,老司和助手會在法場外等候。午時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唸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硃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然後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之後,還要將一些硃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魂魄留在死者體內。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斗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大揭秘:神秘的湘西趕屍

殭屍電影裡的趕屍

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在披著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活人,叫做"趕屍匠"。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繫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手執銅鑼,腰包藏著一包符。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因為他是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的,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將屍體一個一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黑夜行走時,屍體頭上戴上一個高筒毯帽,額上壓著幾張書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趕屍途中有"死屍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屍客店",只住死屍和趕屍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著。因為兩扇大門板後面,是屍體停歇之處。趕屍匠趕著屍體,晝宿夜行,天亮前必須達到"死屍店",夜晚再悄然離去。


到目的地兩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屬,準備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將壽衣帽壽鞋給死人穿戴齊備,裝進壽木。這種入殮過程,全由"趕屍"者承擔,絕對不允許旁人插手和旁觀,正如出發時將屍體"扶出棺材"不允許窺視一樣。說是在這些關鍵時刻,生人一接近屍體,便會有"驚屍"和"詐屍"的危險,而入殮過程,必須在三更半夜。裝殮好死者,一切安排就緒後,喪家才去認領。棺蓋一揭開,鬚眉畢現,果然是喪家親人,相貌宛如昨日,卻翹翹長眠在棺材裡了,傷心慘目,摧人肺腑,頓時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

湘西趕屍有"三趕,三不趕"之說。三可趕:凡被砍頭的(須將其身首縫合在一起)、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傳說因為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將其魂魄勾來,以符咒鎮於各自屍體之內,再用法術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里。三不趕:凡病死的、投河上吊死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裡喚回來;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則會影響舊魂靈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同樣不能趕。

大揭秘:神秘的湘西趕屍

神秘的湘西趕屍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趕屍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著趕屍匠必須面試。一般來講,要看滿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醜一點。面試時,趕屍匠先讓應試者望著當空的太陽,然後旋轉,接著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屍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屍;接著,趕屍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屍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屍體爬不上去。趕屍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後,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屍匠將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裡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只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屍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屍匠學徒的可能。


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硃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將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掛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同時徒弟必須學會三十六種功,才能去趕屍。第一件功,便是死屍"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讓死屍能站立起來。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讓屍體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轉彎功",也就是屍體走路能轉彎。另外,還有"下坡功""過橋功""啞狗功""還魂功"等。

湘西作家沈從文在《沅陵的人》中描寫了自己回鄉採訪某著名巫師的經歷。沈從文探問"趕屍"口訣,其人答曰:"不稀奇,不過是念文天祥的《正氣歌》"。又請他隨意表演,其人則推託,說:"功夫不練就不靈,早丟下了"。盤桓半日,不得要領。然而,沈從文似從巫師"伏爾泰風格的微笑"看破了玄機:"為了一種流行多年的荒唐傳說,充滿了好奇心來拜訪一個熟透人生的人,問他死了的人用什麼方法趕上路,在他飽經世故的眼中,你和瘋子的行徑有多少不同?"

隨著民智漸開,炸藥的廣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現了現代公路和汽車,不信邪的汽船也開始搭載屍體。人們的鄉土觀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屍體運回老家。就像火車的出現粉碎了保鏢和綠林強盜聯合制造的神話一樣,趕屍人也被歷史逐步淘汰了。

湘西趕屍因其神秘色彩,吸引著世人的猜想。有人說,所謂"趕屍",其實就是"背屍"而已。趕屍匠找人將屍體分屍,然後在殘肢上噴特製藥水,防止屍體的殘肢腐爛。一個人背上殘肢,套在既長且大的黑袍裡,頭戴大草帽,將整個頭部覆蓋無餘,連面部的輪廓也難叫人看得清楚。另一個人扮成"趕屍術士"在前面扔黃紙,搖鈴鐺,給背屍人指引方向。兩人還故意造出恐怖氣氛使人不敢與之接近,如果路途遙遠兩人的角色就一日一換。

大揭秘:神秘的湘西趕屍

神秘的趕屍

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報道說有運屍匠會只留下屍體的頭和四肢而拋棄軀幹,而另用稻草等扎一個新軀幹。而搬運時一名運屍匠會把屍體背上,然後一起套上黑屍布。為防止死者家屬看穿,趕屍匠會獨辦收殮,只讓家屬粗看屍體。這種解釋沒有說明如何同時運多具屍體,也沒有解釋屍體如何蹦跳狀前進。

有臺灣學者分析認為運屍的主要工具是竹子。運屍匠用竹子穿過死者大袖壽衣的腋下,將數具屍體排在一起,前後兩名運屍匠便可抬竹子運屍。屍體的雙臂被綁在竹子上,大袖使得竹子可以被遮住;而竹子的韌性使得前進時會上下晃動,帶動屍體同樣上下晃動,遠觀便有如屍體蹦跳狀前進了。

無論是背屍還是分屍,都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屍體的防腐,因為趕屍的路都在山區,少則需十天半月,多則一個多月。學者研究認為,湘西的崇山峻嶺生長各種草藥,苗族先民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苗醫苗藥體系。其中,有一項是對屍體做去水處理後,進行草藥燻蒸,屍體就可以長時間不腐爛。

此外,學者們認為,湘西苗族較早地掌握了煉硃砂的本領,硃砂加熱後會還原成汞,而汞是最常見的防腐材料。趕屍一般除了祖傳的神符外,還少不了硃砂。吉首大學副教授陸群經過調查,寫下《湘西趕屍》一書。她認為,趕屍不在於技術的真實,而在於職業的真實。趕屍作為職業,確實需要趕屍人掌握防腐技術,膽子大、力氣大,才能勝任長途運屍的工作,而讓死人行走的法術是不存在的。將趕屍神秘化,是為了提高這項職業的門檻和收入。

大揭秘:神秘的湘西趕屍

鳳凰古城的趕屍表演

而今天,在湘西鳳凰古城,每當夜幕降臨,趕屍作為一項民俗用舞蹈形式呈現在遊客面前。當神秘的色彩被科學盪滌,人們發現,湘西趕屍其實是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下楚巫文化的一個小小延伸,是特定人群(如巫師)為滿足人們葉落歸根的心願而將某些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生計方式的結果。

(歡迎關注 《古今歷史風雲》 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