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很多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會選擇自殺?

清風飛花


文學才子自殺的可以列舉幾個:傑出詩人、北大才子,海子,臥軌自殺;朦朧詩人,顧城,殺妻後自縊;徐謂,官場失意,狂疾發作,九次自殺。大多文人才子多愁善感,可能也只有到達一定情感和境界,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很多文學大師要麼官場、情場、商場失意,李白、白居易仕途不順,屈原投江自盡也能從這方面找到原因。


文人才子很多都自殺嗎?好像也不盡然(個人觀點),為什麼這麼說?就像說很多名人都因癌症去世一樣,也可以列舉一些因癌症離開我們的名人,可以說名人數量還是比較大,很多還是長壽的。又說文學才子,從古至今,可以說舉不勝舉,自殺的比例也不大。大幹世界,無論是因病,還是自殺,普通人群更多,據資料顯示,因一種疾病去世的全國每幾分鐘就有一人。我認為:
文學才子因知名度高,自殺會引起更多人知曉和關注。


自古“才子多風流”,“情”字最為傷人,親情、愛情,無不愁斷腸,加之文人不是孤獨,也算獨處,內心的苦向誰說,冷暖自知。

倉央嘉措,一滴千年的相思淚,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倉央嘉措從小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愛人,因政治原因做了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前段時間上影的《西遊記之女兒國》中最美的歌詞“不負如來不負卿”,出自倉央嘉措詩集,相傳後來也是自殺。


小明的小情懷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夢幻,當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嚴重脫節的時候,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這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個問題,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銳的,思維是活躍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愈發封閉,直達無法解脫。

作家自殺,和普通人自殺一樣,都可以從心理學上找到病根,不要說得那麼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稱之為“形而上死”,他的確有為文學殉道的意味,但海子當時的確也有很多現實的無奈。比如,情感的創傷,現實的困窘,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們要關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殺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海子自殺前留下過幾封遺書,這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確有一些現實糾葛,作家自殺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偉大,也沒必要從什麼更高的高度來解讀這種平凡事裡的悲劇。

還有一點,作家雖在精神世界裡有很高尊嚴,但在現實裡往往困窘。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詩人乞討”“餓死詩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說明,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作家們感到了太多現實不如意,對自身的地位有很強的危機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裡混的如魚得水的作家,名利雙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偽文人,我們也要看到作家在現實面前,並不總是低能和木訥的,這點也沒什麼可避諱的。


黃帥


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後來自殺的文人。

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上過山,放過牛,一生寫詩無數。1980年,開始過無拘無束的漂流生活,後來隱居激流島。顧城為什麼自殺呢?在一個詩會上,他與粉絲英兒相識,後來發生了婚外情。


顧城的妻子十分隱忍,顧城終被打動,回心轉意。但是,他發現已經晚了。因為他的妻子此時已經喜歡上了一個德國人,顧城十分傷心。於是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書裡,並向書中主人公一樣自殺,這本書叫《英兒》。他想以此獲得大賣,給妻子謝燁留點錢。

但是,等書寫完,顧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轉意,最終,顧城還是選擇了自殺。


海子,一個原本貧窮的人,後來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畢業後成了一位老師。在那個年代,海子本是可以為家長光宗耀祖了,但是現實的對比,讓他覺得人與人之間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有的人生下來就大富大貴,而有的人就必須努力奔跑。

於是,海子就越來越瘋狂,一時間,吃喝玩樂,女學生,這些關鍵詞都圍繞著他。但是,長期以來的壓抑和抑鬱,終於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回到家鄉買了一塊地基,建了房子,寫上“海子故居”,選擇了臥軌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歷史密探


這個世界死人永遠比活人多,那些在文學方面造詣極深的人更容易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終結生命,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個:

第一,身體上的病痛。

寫作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需要付出心血、長期伏案工作非常勞累,比如路遙寫作過於勤奮,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又加上不注重保養,喜歡喝咖啡,抽菸,這兩大愛好都損害了他的健康,最終死於肝病。

不得提到喝咖啡的愛好,很多作家都喜歡在夜間工作,夜深人靜之時,寫作的靈感彷彿也更容易被喚起,喝咖啡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

同樣有喝咖啡嗜好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每晚要喝上五十杯的咖啡,他曾給自己留下了很得意的預言:我將死於3萬杯咖啡。此話雖有誇張卻不幸言中,在他50歲時患上了慢性咖啡中毒,咖啡至少是結束巴爾扎克生命的殺手之一。

如果說路遙和巴爾扎克屬於太過勤奮和不良嗜好導致的慢性自殺,而以塑造硬漢形象著稱的海明威的自殺方式更加決絕和慘烈:1961年7月2日,他將雙筒獵槍伸進口腔,扣動扳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對海明威的死亡原因推測主要歸結於,疾病纏身摧毀了他的意志,就如他自己所云:自殺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

第二,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在20世紀提出了“向死而生”這個重大的死亡哲學概念,影響了現代人對死亡的理解。

哲學和文學是一母所生的孿兄弟,哲學負責解釋世界,文學負責描述世界,文學最後的深度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探索,所以它無限接近哲學,有著自覺意識的文人無時無刻不在做這樣的哲學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 劈柴, 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寫出這樣溫情詩句的海子,於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視詩為生命,詩是他生命的寫照和表現,也是他生命毀滅與終結的見證。當詩歌逐漸被現代工業文明所摒棄,他的靈魂無所皈依,便選擇“殉死”的方式為自己的“殉詩”做了最好的註腳。

在哲學家看來,現世生活是虛無的、無聊的,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人生有如鐘擺,擺動於痛苦和無聊之間,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兩種最後成分。

民國時期的王國維找到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作為精神的引領者,發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嘆息,最終“奮身一躍於魚藻軒前”。

第三,閣樓上的瘋子。

在書中洞悉世情的作家或文人,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卻是住在閣樓上的瘋子。

據權威研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作家這類富有創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創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

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希望每一個時刻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

這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童話詩人顧城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烏托邦,與妻子居住在新西蘭激流島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卻陷入家庭糾紛,殺妻後選擇自殺,有證據顯示,在事故發生前顧城已陷入精神崩潰的邊緣。

伍爾夫因發表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聞名一世,她在《一間自己的房間》宣稱,女人必須有經濟能力和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來寫作。

這樣一位具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卻遭到了精神重創。父母的相繼離世使她精神崩潰,兩年後弟弟的去世給她造成了同樣的打擊。

伍爾夫的病是週期性的,用她自己的話是,“神志清醒的精神病人”,如果依據今天的醫學診斷,她得的可是躁狂抑鬱症或躁鬱症。

家園受到戰爭的轟炸,成了壓在她心頭的最後一根稻草,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在外套口袋裝滿了石頭,走進了歐塞河……

幾千年前,孔夫子告誡季路,“未知生,焉知死”!時至今日,我們終於可以打破死亡禁忌,聊聊與世界告別的種種。




痴心娃娃看天下


以偏概全。大部分詩人和作家都能好好活著,不論貧窮或富有。從古到今,他們中有許多優秀代表,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一杜甫,經歷了國破家亡,他所處的年代,正是國家由強盛走向衰落,由大一統走向藩鎮割據的時代,但他頑強地活著,寫了流芳百世的詩篇,象“三吏三別”,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這樣的詩人,才使讓人敬佩。很多有名的藝術家、畫家,活著的時候一貧如洗,在貧病交加中死去,象畢加索、梵高等……

如果這些作家、詩人,象魯迅先生那樣“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作生活的強者,就不會作自絕於世的事來!


Xgp991


這個問題不嚴謹

把個別現像說成很多

這個問題邏輯混亂

把特殊事物用都來包容

……

自殺的事常有發生

不一定就是文人

更不會全是有成就的文學人

……

文學人中自殺的都有成就

這也根本不可能

……

文學中自殺了幾個有影響的人

這倒是事實

但比起自殺的貪官或病態者來

只是很少很小的一部分

……

結論是:

自殺是不正常的極端現像

並不限定所從事職業

很多的有成就的文學人都自殺

純屬酒後牙疼……




半畝塘主402


因為在文學方面成就的人,大多是感情豐富的人,他們大多比平常人更渴望愛,因為他們很難在生活中找到一個理解他,能和他靈魂對話的知音,他們很高傲,他們的眼界比常人高,他們很聰明,他們擁有哲學家的思維:總有超前的,有預見性的想法,但他們找不到一個與他思想,心靈能產生共鳴的人,所以:他們也必定是孤獨的,也是痛苦的,最後不能自撥,只能選擇自殺,因為他幻想在另一個世界,另一個空間,能找到真正的靈魂伴侶,能找到與他思想在一個層面的朋友,那他們就可以舉杯邀明月,每天不醉不休,豈不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人生在世,知已難求,所以只求一死,好與另一世界的知已相逢而已……




初夏思夏愛華夏


有人說,天才與精神病只差一個界限。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觀點來說,天才和精神病人往往比別人的“力比多”要多,力比多就類似於一種慾望。只不過天才找到了發洩口,而精神病沒有找到。

其實,不僅僅是文學,畫家、音樂家自殺的人也非常多。比如畫家梵高選擇了自殺,柴可夫斯基也極有可能是自殺而死。為什麼藝術家,文學家會自殺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但凡做藝術家的人,他必須有非常細膩的情感,非常敏銳的洞察力,思考人何以為人,人存在的價值,人的存在方式等等終極問題。終極問題往往沒有答案,也沒有人無法給出答案。人這一生,本來就是渾渾噩噩來,稀裡糊塗走的。大部分人都把終極問題存而不論,只是過著每天應該過的生活。

可是,文學家、藝術家卻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不像哲學家,是靠理性來解決,用邏輯來推倒。藝術家和文學家必須要靠感性,這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他們越想這些問題,就越覺得無法得到答案,越想這些問題,就越倍感孤獨。挪威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認為,人只有孤獨才能體會永恆,才能與神面對面。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是無法理解,即使理解了耶無法做到。但是,哲學家卻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這裡我們要說一下,20世紀的存在主義哲學與之前的哲學已經不同,他們有了更多感性的成分)。還有托爾斯泰,他晚年受到了信仰的危機,家裡人無法理解他,最後他一個人獨自出走,在寒冷的冬夜凍死在了火車站。因為很多藝術家、文學家逐漸把自我封閉,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很多人都患有“歇斯底里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癔症。

托爾斯泰

克爾凱郭爾

另外一種自殺的作家可能更浪漫一點,比如三毛等人,他們因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經常會認為生活應該是純淨無暇的,是如同自然一樣和諧的(很多作家都喜歡旅遊,熱愛大自然,動物也與此有關)。可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人類世界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人坑人的事,渣男騙取少女愛情的事頻頻發生,一下子,他們的精神就會被沖垮,然後因此而自殺。


兮兮說事兒


00

15527311517

剛剛

反覆讀莫言的書,企圖原諒他,但是不行!我也遺憾。這廝不應該這樣,當年是部隊,是國家把他送去學習深造,可他寫書一派反骨,吃奶罵娘。完全站在反攻倒算。洩其私憤。對自己民族光明的。向上的。發展的一概視而不見。從骨子裡反體制,從此。我瞧不起這廝。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走過了西方百年的道路。在莫言文章中。他不會讚美隻言片語。反莫言就是堅守人民大眾對體制的支持,就是希望十四億的中國人過著平穩安定的生活,不被西方人利用莫言這樣的人搞顏色革命,橙色革命,毛澤東同志講過(利用小說反黨。這是他們的一大發明)。莫言就是這個現代的發明者。


老戴ddf


文壇的天空,有多少耀眼的明星,倏然墜落,令人嘆息。

總不免讓人想起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最讓人耿耿於懷的臺詞:“真正的天才只有兩種結局:要麼發瘋,要麼像唐滌生一樣早死。"

片中《紫釵記》戲文有語:飄零空負蓋世才華,問何日文章有價?詩文光鮮背後,十個文人九個窮,懷才不遇,窮愁潦倒一生的何其多,對現實的絕望,窮途未路,徐渭九次尋死,梵高生前只賣掉一幅畫。倘若功成名就,大約不會早殤。



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對櫻花凋零之美的終極追求,因之川端康成認為死即生,松門左衛門寫過15部有關自殺的書,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說道: 也許是天性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
△川端康成


亡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憊,死亡是上蒼賦予我們的最終關懷。是拒絕一切理解的。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川端康成

雖川端康成說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即生,並加以踐行,作死的畢竟不可理解。他口含煤氣管自殺,其實有性壓抑愛情挫折因素,也有從小失去親人孤僻人格,追求完美不得的失落。太宰治多次為女人投水殉情,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都是性情憂鬱而敏感,

顧城:這些花開得燦爛,有誰看見背後森森的樹枝?

為什麼文學上成就非凡的人,更容易自殺,其實跟天才病分不開。天才大約都是不完美的:要麼有病,要麼有殘,或無子嗣,人生大缺。剛剛去世的天才霍金,大半生癱瘓,梵高精神分裂,顧城人格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是謂"慧極必傷”。


△霍金

非凡的天分如同一件華美而帶刺的衣衫,才美外現,內心飽受折磨。他們想象力豐富,感情敏感細膩,創作時這些是天賦,促其成功,可是也容易陷入感懷悲秋,虛無的情緒中去。

"太陽,別人看見你覺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顧城)


△三毛

文人的感受與眾不同,文字流光溢彩,內心無比脆弱糾結。創作時常常進入角色,難以自拔,消極應事,所謂"情深不壽”。張純如,海子,川端康成,三毛,等大抵如此。

同時自殺的他們,往往自視甚高,恃才傲物,不合俗流,內斂而自律追求完美,可嘆三島由紀夫連剖腹自殺,都要搞個完美的十字切,卻終未如願。


△王國維

他們往往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面對挫折打擊,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無力應付,又不願向外人傾吐心聲,以致走上不歸路。詩人屈原投江,因政治上失意,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大抵如此。詩仙李白醉攬江月而之,也可能勘破了紅塵俗世而投水。

而特定歷史時期,老舍,楊朔,傅雷等,弄人的命運不能容下,汙濁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顆無瑕的心,只嘆人世滄桑。而海明威吞槍據說是家族魔咒。

△海明威

但願更多的星光閃閃的才子們能唱著:黑色的眼給我黑色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作自己最好的騎士,追逐夢想的勝利。

我們也許應該慶幸我們的平庸,承認我們的虛弱。

元元感謝您的閱讀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