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年輕的趙士楨也曾經意氣風發

趙士楨,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是明代末期非常傑出的火器研製者。他祖父趙性魯原本是大理寺副,趙士楨作為子弟就不用參加高考,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學習。趙性魯原本也沒有參加高考,是因為嘉靖皇帝喜歡他的字,就直接把他安排到鴻臚寺工作了。

能夠在國子監學習的子弟在全國來說是很少的,但是在國子監學習也未必就一定能有前途。然而畢竟已經在天子腳下了,總比在二三線城市更容易出頭。趙士楨得其祖父真傳,用心練字,又加上天賦極高,單憑書法就在都城贏得了名聲,史書言其書法:骨騰肉飛,聲施當世。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萬曆皇帝

在科舉的年代,人們對於書法的喜好程度遠勝當今。日常的扇面、對聯自不必說,家裡裝修也要用書法屏風、掛軸,匾額。對於在書法界小有名氣的趙士楨,平時來求字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史書記載:大內有一位公公也是很喜歡趙的書法,就拿了一把灑金扇子,讓他在上面題了一首詩。趙士楨的字的確寫的瀟灑漂亮,這位公公對摺扇愛不釋手,常常帶在身邊。有一次萬曆皇帝外出,公公隨侍身邊,因天氣炎熱,公公就進上摺扇給萬曆皇帝使用。皇帝取扇在手,一打開扇面,就被上面的書法所吸引,問詢公公此詩為何人所題,公公照實奏對。於是萬曆皇帝就詔見了趙士楨,趙士楨原本也是聰明,面聖事情進行的很順利,萬曆對他很滿意,既然他祖父就在鴻臚寺做過,就讓他任了鴻臚寺主簿一職(從八品)。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鴻臚寺裡的習禮亭

這個事情看似湊巧,其實趙之祖父在鴻臚寺工作過,熟悉路子,未必不是趙家知道萬曆皇帝喜愛書法,買通大內的公公,授予紙扇看好時機進獻,得到了晉身的機會,事在人為比萬事巧合更讓人相信。

那個時候趙士楨才二十出頭,萬曆皇帝才十幾歲,由母親李太后垂簾聽政,李太后又把朝政交給張居正主持,年幼的皇帝雖然聰明,但是也無法掌握內閣。對於性格外向,又有才華的趙士楨的提拔,實際上也是萬曆皇帝在逐漸在培植自己的新生勢力。由於自己受到相權和母權的牽制,沒有太大實權,但是把趙士楨安排到鴻臚寺這種單位還是可以的。這種情況就像光緒皇帝把康有為等人任命為軍機章京上行走類似。

有明一朝,朝中大臣一直有結黨相爭的現象,後來越演越烈,皇帝只採取平衡之法,以致養癰。張居正位於首輔之位,推行革新,損害了其他朝臣集團的利益,但是由於少年天子的支持,沒有什麼名頭,朝臣也是沒有辦法。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張居正塑像

大家正愁沒有理由搞死張居正呢,萬曆五年正好趕上張居正的爸爸去世了,按照朝廷制度,張居正應該“丁憂”,辭職回家居喪三年,以示皇帝以忠孝治天下。正德年間的首輔楊廷和就回家丁憂三年,受到好評。於是發對張居正的朝臣就向皇帝施壓,讓張居正回家丁憂,以中斷正在推行的新法。但是現在皇帝年幼,為了穩定朝局,張居正是不能隨便離開的。

張居正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就暫時不能來上朝,奏請皇帝丁憂,等待皇帝批示。按照明朝慣例,首輔三日不來,次輔就可以把自己在朝堂的位置從右邊挪到左邊,張居正第四天沒來的時候,次輔呂調陽就迫不及待地挪位置了,下班後,大家都去呂調陽家慶賀呂調陽榮升首輔了。倘若張居正一去三年,朝堂上還有他張居正的立錐之地麼?

張居正的父親只不過是個秀才,一路爬到首輔的位置實在不易,不能因為丁憂的事情就放棄自己的事業。他也度量著皇帝離不開他,就私下裡跟皇帝通了氣,之後還裝模作樣地上書請辭,皇帝再援奪情前例,張居正就可以不丁憂。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明朝皇帝喜歡廷杖大臣

但是大臣可不能放棄這個扳倒張居正的機會,紛紛上疏請張居正回家理喪,皇帝因為這個事廷杖了五位大臣。趙士楨“生平甚好口訐,與公卿亦抗不為禮”是個天生的槓精,此時做了“出頭鳥”站出來跟著瞎摻和,雖然當時摻和的很熱鬧,為他掙得了點虛名,但是他也得罪了不少人。那些跟著起鬨的人,誇他為人慷慨豪爽,其實就是在發他死貓上樹,自己在旁邊看熱鬧,這種低情商的表現,也讓最開始提拔他的萬曆皇帝怪他沒有眼色,徹底放棄了他。

在奪情事件中,其實沒有什麼要緊的事情,皇帝想用誰就用誰,與社稷百姓利益無涉。大臣們之所以要鄭重其事,小題大做,不過是藉機打擊張居正及他推行的新政;想借機晉身的人,就會看明白形勢:儘管大臣的結讜,在以往和皇權的較力中取得一些優勢,但是皇權依然是可以控制主場的。就會支持萬曆皇帝及張居正;看明白這場爭鬥其實沒有正義性的人,就會默不作聲,請病假回家休息。趙士楨原本是萬曆皇帝提拔的人,這個時候居然出來和稀泥,並且在實質上給皇帝填了麻煩,可見這個人沒眼色得很。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迅雷銃

雖然趙士楨在鴻臚寺主薄(從八品)的位置上幹了十八年,他雖然聰明,但是實在不適合為官。他也是求上進的,想憑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給國家做貢獻,掙得自己的前途,就埋頭搞小發明。

在鴻臚寺工作期間,他不務正業,鴻臚寺原本是主管朝會儀仗和接待使節的,他卻用心在兵器製造上,一方面鴻臚寺的同事非常討厭他,即使平時不說,也不跟他有來往,他雖然性格外向,喜歡交遊,但是在鴻臚寺卻沒有幾個朋友。加上他這個人喜歡抬槓,詞鋒又銳,你說東他說西,你還說不過他。跟他說幾次話,就氣的飽飽的,誰還敢跟他說話。

他用心火器製造,在兵部有幾個朋友,但是這幾個朋友只是低級小吏,也是久久不得晉升,幾個人下班後常在一起擼串喝酒,罵罵領導無能什麼的。在這幾個人中,趙士楨反而是情商稍高的,他的動手能力又強,就自己搗鼓出了很多火器。還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關於火器(即神器)研製開發、使用訓練等方面的論著。

其中“迅雷銃”、“掣電銃”、“魯密銃”、“鷹揚炮”是非常先進的火器(火器的設計是一方面的,但是火器的製造離不開冶煉技術的發展,明朝時的冶煉技術在當時的世界,其實不算高超了,就比方說製造宣德爐的風磨銅,中國就生產不出來,要從暹羅進口,這些是制約中國火器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其中迅雷銃後來被趙士楨改造成可以連發十八發子彈的厲害火器。趙士楨把他的發明整理成冊,還配有設計圖紙。趙士楨對於火器的改造也借鑑了外國的先進經驗,比如說“魯密銃”,是借鑑土耳其魯密國進貢的火繩槍改制而成(因為鴻臚寺有一個職能是接待外國使節,他有這個接觸使節的便利)。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四十幾歲的趙士楨已經活出了個老頭樣

趙士楨將這些研究成果進獻給萬曆皇帝,萬曆皇帝覺得還行,就同意嘗試一下。但是出於趙士楨在“奪情”事件中的白目表現,萬曆皇帝對趙士楨的態度不是很熱絡,就是你貢獻一點東西,我給你有點報酬的態度。在其進獻火器圖紙之後,就給他小升了一下職務調到了武英殿中書舍人(從七品)的位置上,根本就談不上對他有重視的意思。

原本趙士楨覺得他可以憑藉這項發明贏得皇帝青睞,得到重用,想不到自己才華橫溢、少年成名,在一個刀筆小吏的位置上混了十八年,最後滿懷期望投身科研,想憑藉科研成果得到個人價值的實現。結果人到四十歲了,還是個處理文書的小工,這次進獻徹底地讓趙士楨喪失了取的希望,人變得消沉多了。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鄭貴妃最後還是被人算計了

後來因為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結果又和大臣懟起來了,緊接著就發生了“妖書案”,原本妖書案跟趙士楨八竿子打不著,但是趙士楨平時嘴毒,招惹了不少人,獻火器一事,他得罪了鴻臚寺的人,鴻臚寺的人覺得他不務正業,又有野心,想憑火器一步登天,結果沒想到只得了個從七品的小官,原先的同事紛紛議論,看足了他的笑話。另外他還遭到了兵部的人的嫉恨,你鴻臚寺一個從八品的小官,好好管你的儀仗,居然敢插手兵部的事,你是嫌棄我們兵部做事不利?

趙士楨現在只是個從八品小官,又沒有根底,妖書案一出,就有人想借機整死他。整人這種事貫穿了明朝的始末,不管是皇帝整大臣,大臣之間相互傾軋,不是按照這個人是否犯了罪,而是隨隨便便找一個理由,往死里弄你,你還沒轍。就開始有人在外面放謠言,說妖書是趙士楨寫的。對於前途無望的趙士楨在獻書後,精神受到打擊,精氣神遠不如以前,自從從妖書謠言傳出來之後,趙士楨就請假回家了,沒多久就傳出趙士楨精神失常的消息。最後趙士楨一病不起,抑鬱而終。

他所改進的火器也沒有能夠大量推廣,最後也沒有挽救遲暮的大明王朝。

明朝的趙士楨發明了那麼多厲害的火器 為什麼最後精神失常而死?

魯密鳥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