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舌针临床4病例

舌针临床4病例

1 概念舌针: 是利用舌的器官特性及五脏六腑的经络联系, 依据中医理论在舌的界定部位辨证针刺, 而达到调理脏腑经络气血, 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 疗效快捷, 补泻明确, 易于量化, 痛苦小等优点。

2 舌针的机理

2.1 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舌通过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生理联系, 舌也必然是内脏病理的反映部位; 而通过对舌的辨证施术, 即可达到调治全身脏腑气血的作用。2.2 舌与神明的关系 舌属心, 心主神而与脑密切相关, 故刺舌可调心调神进而可调整脑功能。2.3 舌的生理特性 舌位于阴阳之交, 上抵督阳, 下抵阴任, 交通阴阳, 故治舌即可调整阴阳水火平衡。

3 舌针的分部

舌面: 舌根属肾( 下焦) ; 舌尖属心( 上焦) ; 中央属脾胃( 中焦) ; 四畔属肝胆。舌下: 金津、玉液主阴、血; 舌下穴( 舌与下腭交界处, 舌系带边缘) 主阳、气。

4 舌针的操作与补泻

主要采用点刺法, 按中医辨证选用患病脏腑部位施术, 据临床治疗需要各部位可组合使用。其补泻体现在: 1) 轻刺为补, 重刺为泻。2) 顺刺( 针的移动方向与针柄倾斜方向一致) 为补, 逆刺为泻。3) 不出血为补, 出血为泻。4) 出血量少( 1~ 5 滴) 为补, 出血量多 ( 10 滴~ 1 m l) 为泻。5) 金津、玉液以点刺出血为主, 以泻为主; 舌下穴以针刺为主, 以补为主, 可速刺疾出, 可久留针。湿热、痰浊刺全舌( 即满刺) 。

舌针临床4病例

5 临床应用举例

舌的特殊部位与五脏六腑的特殊关系, 决定了舌针的临床主治相当广泛, 尤其与神志相关的疾病如失眠、失语等疗效特佳。兹选近期验案举例于后。

例 1 失眠某女, 中学生。

于 2000 年 11 月 23 日初诊, 诉失眠 2 个月。今年因近高考, 学习压力大, 精神紧张而致入睡困难。初服安定片, 安神胶囊等尚能入睡; 近来失眠加重, 虽加量服用上述药物亦仅能短暂入睡,晨起时觉头昏神倦, 遂来求治。症见神倦眼红, 舌尖红脉细数。

诊断: 失眠。辨证: 心肾不交, 心火亢盛,阳不入阴, 故不眠。

治法: 重泻心火, 交通心肾。舌针: 重刺、逆刺舌尖; 金津、玉液丛刺( 数针合并成一丛点刺, 使少量出血, 且不会穿透血管) ; 轻刺舌根;舌下穴刺入留针 30 分钟, 嘱患者静心养神。留针期间即有短暂睡眠。临走时嘱减少安眠药用量。次日复诊时神可, 诉昨晚仅服安定 1 片, 睡眠较好。仍守上法共针治 4 次获愈。

例 2 中风失语某男, 63 岁, 退休工人。

于 2000 年 9 月 11 日初诊。诉语言困难, 饮水发呛 20 余天。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及高脂血症史, 因反复中风( 脑梗塞) 致语言困难, 饮水发呛, 经院外输液, 中药及针灸等治疗后效果不显, 遂来求治。现语言困难, 吐字不清, 语音低钝, 舌体活动差, 精神呆板, 反应迟钝, 饮水发呛, 双侧肢体轻瘫, 舌质暗苔白厚腻, 舌底脉络怒张,脉弦滑。

中医诊断: 中风; 音痱。西医诊断: 多发性脑梗塞; 假球麻痹; 高血压病 期; 高脂血症。辨证属正气不足, 阴虚风动, 清浊相干, 痰浊内阻清窍, 舌窍不利, 心神失主故见神呆, 语言困难, 饮水发呛等。

治法: 升清降浊, 去菀陈坐为主, 兼调五脏。舌针: 满刺全舌, 重刺舌尖, 轻刺舌根;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约 3 mL 以重泻瘀浊; 舌下穴轻快针刺, 不留针。效果: 舌针操作完毕, 即感语言畅利, 发音明显改善, 真效如桴鼓也。

例 3 郁证某女, 37 岁, 工人。

于 2000 年 10 月 11 日初诊,诉神倦乏力, 精神不振 8 个月。8 个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胸闷不舒, 情绪低落, 强迫思维, 失眠, 神倦乏力等, 虽经多方治疗( 包括精神科药物治疗) 疗效不显。现患者已离家出走 5 个月, 蓬头垢面, 神倦乏力, 纳差, 失眠, 精神不振, 情绪低落, 双目少神, 强迫思维, 舌尖红根腻, 舌底脉络瘀暗, 脉弦而涩。

中医诊断: 郁证。西医诊断: 癔病; 抑郁症。辨证属心肾不交, 心火亢盛, 肝郁不舒, 心血瘀阻, 心神失主, 魂不守舍而现以上诸症。

治法: 疏肝解郁,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活血通脉。舌针: 重刺、逆刺舌尖出血约2~ 3 滴; 轻刺舌根、四畔; 丛刺金津、玉液使少量出血; 舌下穴速刺疾出, 不留针。效果: 第 1 次针刺后即悲恸而哭, 此乃神感于心之象, 不用制止, 患者悲哭后即感心情舒畅, 精神好转; 治疗 3 次后即精神焕发, 粉面脂唇; 治疗 4 次后其丈夫来院告知患者已高兴地主动回家操持家务, 井井有条, 此发病 8个月来所从未有。

例 4 泄泻某男, 9 岁, 小学生。

2000 年 11 月 17 日初诊。诉反复泄泻 5 年, 复发 2 天。患儿 4 岁时因多食, 贪饮过多饮料后出现腹痛、腹泻, 每日 5~ 7 次, 大便稀溏臭秽, 查大便无特殊发现, 经输液、服药等治疗 10余天渐愈。后稍多食或饮饮料即会出现腹痛, 腹泻,大便稀溏, 有少许泡沫, 无脓血分泌物, 每次发病腹泻约 10 余天方才渐止, 经多方治疗未根治。2 天前饮可乐后又出现腹痛腹泻, 辗转我处求治, 见发育可, 体瘦, 神倦, 脐周隐痛, 腹软喜按, 大便溏, 有少许泡沫, 色青黄, 日行 3~ 4 次; 舌苔白厚腻, 舌底脉络暗红, 脉濡。

中医诊断: 泄泻, 西医诊断: 腹泻待诊,非特异性肠炎,辨证属湿阻三焦, 清阳不升。此正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之谓。

治法: 升清涤浊。舌针:满刺全舌, 舌根、中央逆刺、重刺出血以泻浊升清; 金津玉液丛刺出血, 舌下穴速刺疾出, 不留针。效果:初诊后仅便溏 1 次, 2 诊止, 3 诊告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