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黨旗高揚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民和縣基層黨建工作綜述

青海新聞網訊 脫貧攻堅成績斐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美麗新村綻放幸福……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近44萬人民向更加幸福的道路邁進時,總有一面旗幟指引著方向,鼓舞著士氣,這就是飄揚的黨旗。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2017年,民和縣牢牢把握黨建政治責任這條主線,以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嚴格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抓實黨員教育管理,激活黨建神經末梢,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目標任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書記抓抓書記”壓實黨建工作“第一責任”

“責任田必須親自耕種,只有自己種,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田裡才能長出豐碩的‘果實’。”在談到如何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時,新民鄉黨委書記王有連這樣告訴記者。

峽門鎮黨委書記楊元慶回憶說:“去年,在全縣第一季度黨建工作彙報會上,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郭樹強問我黨建方面還存在哪些困難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了黨建方面最大困難就是黨建工作創新力度仍不夠……”

只有責任到位,管黨才是真管,治黨才能真嚴。2017年,民和縣各級黨組織書記緊緊抓住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制這個“牛鼻子”,認真履行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把抓主責主業與抓最大政績有機統一起來。縣委書記帶頭行動,先後組織召開了4次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分析解決全縣基層黨建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先後3次帶領組織、宣傳、扶貧、發改、財政等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人,深入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基層黨建領域實際困難126件。各級基層黨組織也主動出擊,變“下情上報”為“主動了解”,深入各包片(聯點)支部,與黨支部負責人座談交流,與黨員談話談心,瞭解基層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共梳理解決黨建工作中熱點、難點問題43個。

同時,全面落實黨建工作季彙報、黨建工作定期調研、“三述四評”等黨建工作制度,推行“兩個清單”和“問題工作法”,讓各級黨組織書記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壓實黨建工作責任,推動各級黨組織書記種好“責任田”和“示範田”,形成了黨建工作“書記抓、抓書記”的鮮明導向,有效解決了基層黨建工作停留於紙面,基層黨組織書記熱衷於“形式黨建”的現象,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抓基層打基礎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力

如今,當你走進每一個村莊,打聽村委會的位置時,村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看,村莊中間,那個土黃色的二層小樓就是我們的村委會。”

5月的民和,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美好時節。記者沿著川官公路,驅車來到古鄯鎮七里村綜合辦公服務中心,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七里村黨支部書記陳芳蓮和黨員一道,清掃廣場,清理花園垃圾。談起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建設及使用情況,陳芳蓮高興地說:“這是2016年新建的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比起以前的村部,這裡配備了遠程教育、農家書屋等設備,現在開會學習都在這裡,這裡成了全村‘人氣’最旺的地方。”

一直以來,民和縣把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作為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的重點工作來落實,充分依託“黨政軍企共建”、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多方協調,加大了農村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解決了廣大農村黨員“無處開會、無處學習”的問題。僅2017年,整合項目資金1.06億元,修建標準化辦公場所100個,並配備了辦公桌椅、檔案櫃、遠程教育、空調取暖等設備,一座座高標準、規範化的黨員活動室正如雨後春筍般在農村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全縣新建或改擴建標準化黨員活動室達302個,覆蓋率達96.8%。

“支部是教育黨員的學校,是聯繫群眾的橋樑紐帶”。在抓好陣地建設這個“硬件”的同時,民和縣各級黨組織狠抓黨支部“軟件”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以“固定黨日”主題活動為重要載體,從嚴落實“三會一課”制度,讓黨員在常態化的學習教育中增強黨性意識,讓支部在規範化的組織生活中提升組織力。全年共組織開展“固定黨日”主題活動6000餘場次,537名支部書記走上講臺向廣大黨員講黨課。全面推行鄉村組織“方陣管理法”,大力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專項整治活動,完成了“第三方陣”32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的整頓任務,並對考核認定的“第一方陣”31個優秀村按照每村1萬元的標準進行了獎勵,形成了“對標學習、比肩趕超、力爭上游”的良好氛圍。結合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選優配強了村“兩委”班子,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雙強”型優秀人才進入了村黨支部班子。不斷完善村幹部保障和激勵機制,逐年動態調整村幹部報酬,為村幹部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嚴格落實村“兩委”績效考核辦法,有效激發了村幹部幹事創業的活力。

同時,始終把服務群眾作為支部建設的落腳點,全面推行村“兩委”主要負責人每週“一、三、五”輪流坐班制度和村民事務代辦制度,在馬場垣金星村、川口鎮紅衛村、川口村、李二堡鎮塘爾垣等村試點村幹部全天坐班制度,讓支部在服務群眾中體現組織力,凝聚向心力。

精選育嚴管理抓實黨員教育管理

黨員是黨的“肌體細胞”,也是黨的“活動主體”,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基礎。

為此,民和縣各級黨組織把培養黨的優秀“肌體細胞”,打造一支黨性強、能力優、作風硬的黨員隊伍作為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來落實。2017年,民和縣各級黨組織全面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固定黨日”活動、“三級”黨建微信群為載體,引導黨員知敬畏、明底線、作表率,增強了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召開組織生活會,開展民主評議黨員等活動,強化了黨員組織觀念,喚醒了《黨章》意識。目前,全縣各基層黨組織採取集體學習、個人自學、專題輔導、交流研討、網上學習等形式,共開展集中培訓13802人(次),專題輔導11065人(次),交流研討9200人(次)。

古鄯鎮七里村老黨員李福存告訴記者:“以前,我們也開展一些學習活動,但次數少,村支書講的更少。這幾年,陳書記對我們的學習抓得非常緊,很多次,他拿來黑板給我們講課。他用方言一講,就很容易記住了。”

只有黨員幹部走出去,才能帶回先進的發展理念。民和縣在認真做好縣內集中學習培訓的基礎上,充分依託全省開展的“千名村幹部能力提升工程”等,狠抓優秀黨員和村黨支部書記“走出去”培訓,學習外地先進的種養植、新農村建設、黨建工作經驗,進一步提升了黨員的黨性修養、政治素質和致富帶富能力。2017年,民和縣組織部門共舉辦“走出去”培訓8期,培訓人數達1300人(次)。

“我已經參加了三次外出培訓,前兩次去了海東農村幹部學院,第三次去了江蘇江陰市華西村觀摩學習。幾次培訓,讓我們開闊了眼界,也轉變了觀念。”西溝鄉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如是說。

抓頭雁求創新推動脫貧攻堅之“效”

在隆治鄉橋頭村“第一書記”李玉蘭的踏實行動下,橋頭村先後完成投資1800萬元,新建了村幼兒園,打通了斷頭路,修建了冷藏庫,建立了葵花旅遊基地……

在老黨員李發輝的帶頭和引領下,北山整鄉易地搬遷項目快速推進,全鄉3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304戶貧困戶已搬出大山,住進了寬暢明亮的新居。

如何最大程度地消除貧窮,擺脫貧困,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黨員是關鍵。民和縣把黨員幹部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少數”,精心選派,嚴格管理,鼎力支持,前行之路,豁然開朗。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民和縣嚴審核,真把關,為貧困村精準選派了173名“第一書記”,選派519名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扶貧駐村工作隊員駐村工作,使群眾有了“主心骨”、發展有了“領頭雁”。同時,為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實現精準指導,縣委通過選派鄉鎮領導幹部到扶貧部門掛職,縣直機關單位副局長交叉兼任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

始終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識別、使用幹部,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關鍵作用,對46個先進集體和251名優秀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先後提拔任用優秀“第一書記”12名。對扶貧工作履職不到位、工作無起色的7名領導幹部進行了崗位調整。在開展的結對幫扶工作中,全縣8115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10641戶貧困戶,累計走訪幫扶5萬餘次,解決實際困難4.5萬餘件。積極動員全縣130多家企業、宗教團體和個體戶等結對幫扶240戶, 7家金融機構幫扶7個重點貧困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000餘萬元。

李二堡鎮寺爾莊村“第一書記”馬央姆深有感觸地說:“黨建加扶貧,有了村‘兩委’班子的寺爾莊村大變樣,村民的怨言少了,出謀劃策的人多了;矛盾糾紛少了,團結和諧的氛圍濃了。”

如今,民和縣抓基層,強基礎,抓黨建,強“筋骨”的氛圍日益濃厚,黨組織生活不斷規範,黨組織活動不斷豐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有效發揮,全面從嚴治黨的步伐不斷加快,一項項務實舉措不斷落地落實,為青海東部門戶城鄉建設全面轉型,實現快速發展注入了堅強的組織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