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2017年基金业大盘点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知新派V

忙忙碌碌到年末,各行各业都开始琢磨着今年计划的进度。上个月朋友圈里银行客户经理们疯传的某封闭基金半个工作日超额募集百亿的消息,让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笑开了花。该基金经理掌管的基金表现都远超大盘指数,引来基民的疯抢。不仅如此,今年公募基金发行个数和净值规模也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在荒诞的“慢牛”行情中,基金业收获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

但事实是什么样子呢?排除货币基金这样的庞然大物(仅一支余额宝 1.5 万亿的规模,就要逼得央行出手规范),或者像债券基金这样偶尔收益超群却常常受冷落的品种,我们挑选了离 A 股最近的两类公募基金:股票型基金 和 偏股混合型基金,姑且称之为 A 股型基金,从各个角度观察一下它们的现状:

一、A 股型基金整体规模

2017年基金业大盘点

由于公募基金部分数据仅通过半年和年报披露,此处以半年为计算单位。从整体规模来看,A 股型基金规模和上证指数趋势同涨同跌。不同的是,如果依照 A 股全市值来看,从 2007 年上半年起,增长近 2.08 倍,而 A 股型基金规模增长了 1.38 倍。A 股型基金占 A 股全市值的比重从 6.53% 滑落至 5.05%,公募基金对 A 股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多种投资渠道(私募、资管计划等)的加入,A 股型基金的能量被稀释了一点,却仍然是市场里重要的参与者。

二、A 股型基金规模增长剖析

2015 年市场经历几次股灾后,从 201【6】 年开始灾后重建,A 股型基金规模同期不断扩大,一直延续到今年的白马蓝筹成长股行情。但这并不是什么基民积极参与股市,推动“慢牛”的原因,具体怎么回事,还得看下边一步步拆解:

根据每半年基金规模变动和公告数据,可以近似得到这样一个等式:

每半年基金规模变动 =

原有基金申赎净额 + 新发基金认购金额 +

原有基金业绩盈亏净额 + ( 新发基金业绩盈亏净额 )

等式左侧和右侧的前两项都可以根据公告计算,而右侧第三个数字则是倒推而来。对于最后一个括号里的数字,由于新发基金有一至三个月的建仓期,且新发基金规模占总规模比重越来越小,此净额忽略不计。

让我们一个一个指标细细道来:

2017年基金业大盘点

1. 原有基金的申赎热情全靠牛市:

2007 年和 2015 年的牛市带来基民们狂热的基金申购热情,同时也推动了泡沫进一步膨胀。有意思的是,牛市之后的反弹却没什么人敢参与了,例如 2009 年的小牛市,即使市场整体涨幅不小,基民犹如却犹如惊弓之鸟,“一旦逃离火场,切忌再次返回”。

2017 年上半年,在慢牛的表现下,市场情绪仍然很平淡,基民们用脚投票,纷纷赎回了自己的基金。无法享受慢牛行情的表现下,隐藏的是基民股民脆弱的心。

2017年基金业大盘点

2. 新发基金规模靠政策:

新发基金成立之初,公众可认购该基金的初始份额。认购金额越多,说明基民对后市越看好。文章开头明星基金的超额认购景象却是特例,今年和去年的新发基金平均认购还不足 4 亿,对于大部分基金经理而言,算是近十年最惨淡的光景。

2014 年 8 月后,公募基金申报变为注册制,新发基金数量井喷。2016 上半年后 A 股型基金总体规模的扩大,部分就是由新发基金不断填充老基金赎回的坑,并无更多增量资金入场。

从认购金额占 M2 比重来看,2017 年也远未激发基民的信心,0.12% 的占比算是马马虎虎,新发数量和平均认购金额相互拉扯,好歹是把基金整体规模推上一个台阶。

2017年基金业大盘点

3. 基金平均业绩表现看大盘:

公募基金转为注册制以前( 2014H2 的橙线以上),A 股型基金盈亏程度保持着与大盘相同的步调,基金经理作为一个整体,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不易。公募基金注册制后,新发基金暴增,建仓期一到六个月不等,影响了这个指标的稳定性。

从表里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 A 股型基金挣了不少钱,2017 年 A 股型基金的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里,不管名字里带价值还是成长,重仓股里一定有茅台这样的价投票。抱团取暖确实管用,但从第一部分净申赎的状态看,挣到钱的基民也许没那么多。

三、私募基金数据解读

看完公募,再看看高大上的私募基金。国内的统计口径,将私募分类为证券类、股权类、创业类和其他,与 A 股息息相关的肯定是证券类了。近期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私募基金突破十万亿规模,其实大部分是股权(一级市场)和创业类私募的贡献,证券类私募仅占 20.9%。2017 年 11 月,证券类私募规模约 2.28 万亿元,略逊于 A 股型基金的影响。目前来看,私募对 A 股的影响尚不如公募,

十万亿大部分都去支持实体经济了

私募最有看头的地方在于增长速度很可观,并且近两年的发展完全不受市场行情的影响。2015 年 6 月牛市顶部,证券类私募的规模为 1.31 万亿,每月都保持着规模增长的势头,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说公募对 A 股影响力逐渐减少的原因了——投资渠道多元化,势必是限制越少、发挥越自由的渠道增长越快。

总之,虽说“慢牛”也是一种牛,但大部分股民基民对这种牛没什么兴趣,基金净赎回就是最好的表现。媒体宣传的时候不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往往以整体规模而论,这点还是要小心,千万别以为 A 股吸引了多少资金进驻。真的有资金进驻的时候,公司里、地铁里每个人开着的股票 app 自然会告诉你。

在资产去泡沫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快牛”早已扼杀在摇篮里,“慢牛”似乎是目前这个市场最好的剧情了——真的回到 2800 点的话,不知市场里还有多少活人能有信心去抄底。赚钱变难的时候少动多学,行情好转的时候才能躺着赚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