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请点击头像加关注。转发分享更多好文。

在太行山腹地,浊漳河北岸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名叫豆峪的传统村落。

胡哥前期写过一篇 (点开看看)的文章,就是豆峪村的。

豆峪村所在的石城镇位于晋冀豫三省三县市(平顺、涉县、林州)交界处,是长治市平顺县的东大门。自古就是出河南河北入山西的咽喉,也是晋冀豫商贸流通的要道。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满眼都是石头的房屋。摄于平顺县豆峪村

豆峪村是唐代前后形成的村庄,距今已有千年。

就在这个千年古村里,由一条极为罕见的民国时期的自来水工程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山墙根处的自来水石槽。摄于豆峪村

村内位于一条山谷两侧,街道主次分明,纵横交错,山谷两岸都是由一条主街贯通两旁大大小小的巷子,连接起长长短短的石阶,就像汉字书写的两个“丰”字。

两处民居依山而建,隔沟相望,错落重叠,左右远望,感觉时空错对,一种浓浓的穿越感油然而生。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古老的石阶石巷石屋。

沿着村中的西坡古街道缓步前行,就能发现一长溜石槽,沿各家各户的山墙根,曲里拐弯延伸看不到尽头。

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豆峪村历史上最值得书写一笔的给水(自来水)工程——引水渠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石槽水渠随形就势,弯曲向前。

说起吃水问题,过去不外乎就是取用河水、山泉水等,人工的给水工程那就要靠打井、开渠,或者拦河蓄坝,直到现代的自来水工程。

古代的我们能记起的大约有战国的灵渠、白渠、都江堰,隋唐的大运河等。

当然,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闻名中外的红旗渠( )。

红旗渠的源头就是从流经平顺县的浊漳河上截流的,距离豆峪村其实也就十来里远。

与这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水利工程不同,它们都是一水多用的,而豆峪村的给水工程却是直接引水用于村民饮用的。

豆峪村身处石山,要想打一眼水井,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想知道的可以找一部张艺谋主演的老电影《老井》感受一下。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豆峪村引水渠开凿于民国年代,1938年,在村公所的倡导下,由村中生员刘显一家独立承担,捐资筹粮,以粮代工,召集逃荒而来的林州匠人修建而成。

引水渠全长1000米,从豆峪村后山的山泉水源开始引水,一路按照固定的坡度,随山形而走,进入村庄后,从西坡上的各家各户山墙根绕行,最后汇入储水井中。储水井沿途有四口,方便村民使用。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方便村民舀水的石窝。

引水渠全部由一段一段的开槽青石连接而成,连接处凿有企口,每段青石长短不等,长的有一米多,短的也有半米左右,宽约有30公分,水槽宽深各约10公分。

入村之后,水槽上还加宽拓圆凿有几个水窝,方便村民用瓢直接舀水用。这完全就是民国的自来水系统啊。

整条水渠在今天看来依然属于精工良筑,设计精巧,施工考究,人本至上。

村民端坐门前,就能听到潺潺的泉水声,感受到水汽的氤氲,随手掬起一捧水就能饮用,拿瓢舀几瓢水就能吹火做饭。

此种乡间生活乐趣,让人向往。

遗憾的是,这个引人自豪的民国自来水渠已经荒废不用,好多处石槽被毁坏。

石头做的自来水渠见过吗?80年前这个山村就吃上了山泉自来水

旧貌依然,但不少石槽已被损坏。

有的被土填满了,有的移位了,有的地方缺失了几段,所幸整体面貌犹存,稍加整修就能复原。

这样的给水工程虽然是民国时代的,但经过80年的风雨沧桑,基本完好,也是考证当地水利事业的一个难得的实物佐证。

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关注胡哥,会有更多访古好文。


前几期还有精彩文章。请移步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