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走向光明│衝出反動營壘的前後

衝出反動營壘的前後

作者 趙百祿

  我的原籍在北滿。由於家族影響和世界觀的侷限,青年時代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一無所知,想救國參加了王家善組織的“真勇社”。當時許多青年軍官都渴望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光復以後,我以為國家從此太平,人民可以過幸福生活了。但是蔣介石違背民意,挑起了內戰。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又投入反動派的營壘,直到1948年2月才走上革命道路。

  1946年5月以後,王家善被國民黨東北行轅委任為東北保安第四總隊長。當時我正在長春謀生,就沒有去投奔他。到了10月,王家善奉命南下,派劉鳳卓、王文祥找我,說“二叔叫你去。”見到王家善之後,他對我說:“不打發人去請,你還不來,你也沒把我放在眼裡。別到處亂跑了,跟我南下吧。”我說:“打誰呢?”他說:“拿起槍桿子就有力量,等找準目標就大幹一場,眼前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就這樣我被派到三團去當連長,隨王家善到了岫巖。

  駐防岫巖期間,我們受國民黨嫡系的欺負,給新六軍站崗放哨,警戒後方兵站和運輸線。一個師的兵力被分得七零八落,首尾不能相顧。我和劉鳳卓等常在一起議論將來的出路。

  1947年6月,五十八師受命轉移到遼河以北。撤退到營口時,王家善看到沒有守城部隊,便向東北行轅申請承擔營口防務。這樣,五十八師就在營口和大石橋落腳了。我們三團守大石橋,這個地方是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易攻難守。從岫巖集結部隊後撤的時候,秩序很混亂,師特務連穿便衣,遼南獨一師的偵察人員也趁機混進了大石橋。6月23日端午節那天,各營、連要求調整防地,白天剛換完防,還沒來得及重新部署,消息就透露出去了。當晚遭到了遼南獨立師和營口縣大隊的突襲,全團被打垮了,退到營口只剩下800多人。到營口後,我們的防地在五臺子一帶,一直到起義前也沒換防。

  起義前夕,組織動員工作很緊張,也很複雜。據我所知,三團長戴逢源是這次起義的骨幹。在全師中級以上軍官會議上,戴逢源說:“變換變換陣地吧,不然難以存在下去。”會議中間有人不願意起義,我首先帶頭髮言願意起義。

  起義行動開始後,三團負責配合解放軍進攻交警第三總隊,遼南獨立師三團是通過五十八師在五臺子防地秘密進城的。我們營是突擊隊,同解放軍蘇克之團一直打到瑞昌成大樓(五十二軍前進指揮所)。起義成功後,我所帶的營是最後撤出城的。

  起義之後,部隊到大石橋集結,經過修整,於1948年3月6日向吉林金川地區轉移。出發前,各團長向師部立下了軍令狀,各營、連長也做出了保證。當時提出起義成功是第一功;人、械完全是第二功;平安到達是第三功。所以一路上各級軍官大都非常小心,密切注意所屬部隊的動向,基本上沒有出太大的亂子。一天走到寬甸縣牛毛塢,師長王家善命令我執行一項任務。由於軍情緊急,在集合隊伍時我摔到馬下,肋骨受傷,得了肋膜炎,身體狀況很差。到通化以後,我已不能隨部隊行動,經師部批准,精簡回家了。此後,我無幸隨部隊南下,參加解放大西南,也無幸跟當年的戰友們一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國際主義事業流血犧牲,這是我終生的憾事。

(作者時任國民黨五十二軍暫編五十八師三團一營副營長)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駐營口國民黨暫編五十八師起義70週年”紀念專刊

走向光明│衝出反動營壘的前後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