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殲10C在中國空軍的角色定位如何?

心兒


首飛20年,殲10未來之路該怎麼走?

20年前的今天,殲10原型機在雷強的駕駛下,從成都郊區的溫江機場騰空而起,標誌著中國人正式進入三代機研製俱樂部。在之後的日子裡,殲10家族枝繁葉茂,發展出了A、S、B、C數個型號,殲10C甚至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先進的三代半戰機之一。而殲10項目團隊所開創的事業也在殲20上續寫新的傳奇。20年後的今天,當中國空中力量由殲20、殲16這樣的重型戰機成為骨幹的時候,作為單發的中型戰機,殲10的未來該怎麼定位呢?

殲10原型機首飛時照片

2017年空軍的金頭盔演習中,殲10B在與殲11B的對抗中完全處於下風,無論是個人獎項和團體獎項,大部分都被殲11B單位收入囊中,在整體航電系統相當甚至還略有超出的情況下,作為輕型機的殲10制空能力與殲11B這樣的重型機差距明顯,這個結果在網上掀起了腥風血雨,甚至引起南北之爭的大撕逼。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這樣,在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重型機確實在制空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尤其是在主流的超視距空戰模式中。重型機的優勢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口徑、功率更大的雷達,帶來更遠的截獲、鎖定距離;

更多的燃油、更大的航程,使得重型機可以更長時間的加速、爬升、迂迴,為採用更多樣的戰術提供了可能;

更多的空空彈藥、電子吊艙,為重型機帶來更多的戰術優勢。

因此,重型機對輕型機的優勢是普遍物理規律,殲10落敗沒什麼丟人的。

金頭盔獲得者高中強在演習對抗中,紅圈處是電子對抗吊艙

雖然殲10在研製之初是作為一種以中距攔射為主要作戰模式、突出截擊作戰優勢的制空型戰鬥機;雖然殲10在成軍時是當時中國空軍制空能力最強的戰鬥機、在演習對抗中把老蘇27、殲11A殺的片甲不留,但是實事求是的說,在殲20、殲16挑大樑的今天及以後,殲10已經算不上空中優勢戰鬥機了,即便是最新的殲10C也不行。

殲10的未來在哪裡?筆者的意見是向F-16學習,屈尊舔地。

實際上即便是殲10A也有不錯的多用途能力,在當時是除了飛豹以外僅有的能投擲激光制導炸彈的戰機,更是第一種在青藏高原投擲激光制導炸彈的戰鬥機。在殲11系列只能打火箭彈的日子裡,殲10A已經玩起了精確打擊。

殲10A投放激光制導炸彈

在升級成航電系統更先進的B、C型號後,殲10的多用途能力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加裝對地探測性能更好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後,殲10C的對地攻擊能力和電子攻擊能力又上一個臺階。在空軍的紅劍演習中,殲10B/C系列不僅承擔對地打擊任務,還掛載反輻射導彈執行防空壓制任務,殲10搖身一變成為F-16CJ那樣的野鼬鼠。

紅劍-2017中殲10C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

實際上,殲10是目前執行近距離對地支援、防空壓制最合適的機種,因為其機動性高、生存能力強,殲16(包括其將取代的飛豹)可以憑藉其載荷航程優勢執行戰場遮斷、防區外打擊等任務,兩者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密切配合。而這也是目前美軍F-16和F-15E的配合套路。在承擔近距離對地打擊任務的強-5已經全面退役的當下,殲10是當人不讓的接班人。另外,殲10還可以依靠其機動靈活、出動率高的特點執行國土防空任務,其空戰能力對付周邊的一眾宵小已經足夠了。

因此,殲10的下一步發展應以提高多用途能力為主,具體就是提高掛載能力,這在筆者之前的一片文章裡有過分析,在此不再贅述。至於網上流傳的隱身構型殲10D,我覺得並不可取。這種半路出家的隱身改型性價比不高,尤其是不能彈藥內置的情況下隱身意義根本不大。至於加裝矢量發動機之類的改裝更是不合算。

網上流傳的殲10D效果圖,加裝保形油箱的路子是對的,武器外置完全白扯。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圖注:殲-10C戰鬥機

殲-10C,是殲-10單發中型第四代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如果說殲-10B是改進過程中的產物,那麼殲-10C就是改進完成的目標型號。殲-10C在空軍中,定位是中型多用途戰鬥機,這與殲-10A/S的空中優勢戰鬥機定位有了明顯的改變。

從氣動設計角度來看,殲-10B/C機頭下方的進氣口做了非常大的調整,由常規二元可調進氣口變成了DSI式進氣口,DSI進氣口一方面是達到了減重和隱身設計目的,另外一方面它是不可調式進氣道,其有利的飛行速度範圍要比殲-10A的矩形超聲速進氣道窄,而且高速進氣效率也比不上矩形超聲速進氣道。因此殲-10C的高空高速性能相比殲-10A有顯著下降,對截擊作戰和空優任務作戰有一定不利影響,當然這部分不利影響通過航電系統和武器系統的大幅升級,得到了有效彌補。

但殲-10C的中低空機動性又有了顯著提升,殲-10B/C在殲-10A的基礎上對面積率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優化後的氣動外形在全飛行包線內各階段均具有更好的加速性能,中低空實用最大速度、爬升率等均優於殲-10A。殲-10B/C加大了垂尾高度和麵積,對腹鰭進行修型,因此它的方向安定性,或者是可操控性就更好,使用迎角比殲-10A要大,達到30°左右,也超過了F-16和蘇-27早期型號(23°~25°)。可用迎角大,飛機機動時的升力就大,機動性就會大幅度的改善。可見,殲-10C的中低空性能和機動性、敏捷性得到進一步優化,這有利於其多用途能力提升。

圖注:殲-10A戰鬥機注重截擊作戰,是典型空中優勢戰鬥機

而在航電領域,殲-10C換裝了性能更優,多用途、多目標能力超強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並增加了前視光電雷達、電子戰吊艙等設備,電子對抗和信息戰能力全面升級,在必要的時候,它甚至能掛載YJ-91反輻射導彈+電子戰吊艙組合,執行類似F-16“野鼬鼠”飛機的戰術電子戰任務(反輻射作戰任務)。

可見,殲-10C的定位與美國空軍的F-16 block50/52、block 60/62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由最初的中型空中優勢戰鬥機,發展為對空、對面任務兼顧的多用途戰鬥機。重型機制空搭配中型機多用途,既是中國空軍的選擇,也是美國空軍等先進空軍的選擇。


兵工科技


殲-10C是成飛在殲-10C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先進多用途戰鬥機,具體改進有換裝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大幅提升航電,能掛載多種瞄準吊艙和干擾吊艙,裝備多種先進精確制導武器,具有更強的反輻射作戰能力等。

話兒說的好:“兔子是最大的美粉”。從很多方面來看,這句話說得一點沒錯,解放軍空軍在機型裝備上一直跟蹤美帝,在“摸著鷹醬過河……”。在我國空軍的戰鬥機裝備序列中,殲-11對應F-15,殲-10對應F-16,殲-16對應F-15E,殲-20對應F-22。

美國空軍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建立起了F-15“鷹”和F-16“戰隼”的重輕兩型戰鬥機的高低搭配體制,其中F-15是空中優勢戰鬥機,F-16是主要執行對地攻擊,兼顧對空。這種高低搭配體制有兩大優點,一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能通過採購相對便宜的輕型戰鬥機來彌補數量不足的重型戰鬥機;二是兩種戰鬥機可以共享同一種發動機,降低後勤維護成本(由於F100初期表現不給力,美帝給F-16選了F110作為補充,這是後話了)。

我國空軍也用殲-11和殲-10兩種戰鬥機搭建起了自己的高低搭配體制,其中殲-11專司對空,偶爾打打火箭彈作秀,殲-10則需要執行多任務,早早就掛上瞄準吊艙開始扔激光制導炸彈,最近還掛了鷹擊-91超音速反輻射導彈執行“野鼬鼠”防空壓制任務,與美國空軍“運泥巴”F-16的角色一模一樣。

我國目前已經被F-16包圍,不算美軍自己的F-16,裝備該機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就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此外印度最近也在積極與買過談判引進F-16 Block70生產線。F-16戰鬥機早已成為殲-10的天然威脅,一生的死敵。亞太地區的F-16目前正在積極升級中,新加坡、韓國和臺灣都已經確認將把自己的F-16升級成F-16V,安裝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更新航電,提高電子戰能力。美國空軍最近也宣佈將為F-16升級該雷達。

為了保持對F-16V的戰術優勢,在未來的對抗中戰勝對手,殲-10必須大幅改進,這也是殲-10 DSI大改背後動因之一。該機的正式編號直到近年才水落石出,分成兩種型號,一種是產量較小的安裝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B,相當於殲-10 DSI大改的預生產型;另一種是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並在航電上更加先進的殲-10C。儘管目前殲-10C到底安裝什麼雷達以及雷達的大概性能仍在保密中,但可以確定的是該雷達的性能不會差於臺灣F-16V升級使用的諾格APG-83可變敏捷波束雷達(SABR)。SABR雷達除了讓F-16同時進行搜索和跟蹤、增強多目標交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外,還強化了雷達探測距離,比APG-66(V)3雷達增加了至少30%以上。殲-10C的雷達天線罩尺寸比F-16大,所以其相控陣雷達會有更多的收/發模塊,不出意外的話在性能上會更勝一籌。


烽火觀察


空軍裝備和海軍裝備的發展一樣,日新月異,令廣大軍迷興奮不已。雖然殲20一直是熱點話題,但是也不能因此冷落了殲10,特別是殲10C的列裝將大大提升空軍的作戰能力,對把空軍發展成攻、防兼備的現代化空軍起到巨大的作用。

原本定位為空優戰機的殲-10發展到殲-10C成功的轉型為集制空、對地、反艦於一體的多用途戰機,殲-10C的雖然外形變化不大,性能卻獲得了巨大的提升。

雷達性能得到了提高,殲-10B搭配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而殲-10C則裝備了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效功率大幅提升,探測距離顯著增加,具有更強的獨立波束掃描和探測能力。

殲-10C除了外形細節增加的隱身處理,更加緊湊的翼下導彈掛架外,還採用了中國獨門的“透波隱身”方法。這種設計與現有的隱形飛機隱形理念大不相同,對方雷達波可以很輕易的透過機殼進入殲-10C的機體內部,在飛機內部,由經過特殊設計的材料和散射組件吸收消耗,使其反射回去的雷達波很少,從而達到隱身的目的。

這款戰機算得上三代半戰機,一旦與f22進行近距格鬥,完全可以對其構成威脅。殲-10C可掛載的武器包括PL-21遠程空空導彈、PL-12C中距空空導彈和PL-10E近距格鬥彈,在遠距離殲-10C可以結合預警機和地面反隱身雷達提供的信息,使用PL-21遠程空空導彈對F-22等四代隱身飛機發起攻擊。中距離上,可以使用射程為70公里的PL-12C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對目標發起攻擊。近距也格鬥也不弱,空軍裝備的新型大視場頭盔瞄準具結合PL-10E近距格鬥彈,完全可以剋制F-22的近距超級機動優勢。

總之殲-10C性能非常先進,而且比起四代機來造價非常低,可以大批量裝備,與空中預警機以及地面反隱身雷達結合,可以使其具備與四代機相抗衡的能力。再加上與一定數量的四代機高低搭配,形成互補優勢,無論是爭奪制空權,還是對海、對陸攻擊都會給敵人帶來致命的威脅。【作者:趙俊峰】


環球快資訊


作為一款多用途戰機,殲10C擁有非常強大的空優能力,而且對地面打擊能力僅次於殲轟7和殲16,但是在價格上卻低了不少,正是因為這些優點,讓殲10C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裝備我空軍部隊。

  殲10C裝備了13.5噸級渦扇10A發動機,不僅性能超過殲10A和殲10B,而且耗油量也有所降低,殲10C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了20噸,載彈量超過了8噸,在增加了最大起飛重量和載彈量的基礎上,航程還略有增加。擁有11個外掛架,至少有4個可以掛載重量超過1噸的重型武器,作為一款中型戰鬥機,殲10C在使用和部署上都是很方便的,甚至超過了殲16D和殲轟7。

  殲10C可以掛載兩個2000L副油箱、4枚空空導彈和兩枚鷹擊91型反艦導彈,打擊能力不亞於美F16戰機,由於配備了源相控陣雷達,所以打擊能力還超過了美空軍的F16 Block52,達到了F16E/F的水準。

  殲10C無論是從整體打擊效果還是載彈量上都遠遠超過了殲16和殲轟7,甚至還超過了殲11B戰機。

  殲10C除了擁有超強的打擊和空優能力之外,價格相對也是很便宜的,一架殲10C的價格不超過5000萬美元,而一架殲16的價格幾乎是殲10C的兩倍,但是打擊能力卻達不到殲10C的兩倍,所以無論從價值方面還是從性價比方便,殲10C都將成為我國空軍裝備的主要戰機。

  隨著高性能的殲10C戰機的大量列裝,我空軍的戰鬥力也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且殲10C戰機還可以和米格29、F16爭奪國際市場來賺取外匯。


利刃號


殲10C戰鬥力怎麼樣和F15比那個更強?

殲10C是殲10A的深化改進版此殲-10C將配備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可攜帶4噸以上的彈藥,還裝配了一種發射精確制導彈藥的目標指示吊艙。這種中國設計的吊艙與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利坦寧(Litening)”吊艙類似,而美軍戰機使用的的吊艙就是利坦寧吊艙的後續版本,因為殲10A在2003年交付部隊使用後發現殲10A的多用途功能因為技術限制不是很強。

殲10C更是加裝後了新型的戰場感知系統還增加的電子對抗吊艙,殲10C外形並沒用像10B一樣改進了進氣口基本和10B保持一致。據說還會擁有發射新型導彈的能力。從殲10A到現在的殲10C。徹底的殲10抄襲獅式的言論徹底破滅。殲10是中國人自己在殲9項目中所積累下的寶貴財富。同時殲10C也採用了新型有源頭相控陣列雷達,再次追逐美國的F16C/D新的改進型號。同時氣動外形使用了DIS進氣道。據傳會使用國產的發動機。還增加了對海的攻擊搜索能力。各方面對比與10A來說是個巨大的提升。而且屏幕也將使用國產新型的顯示屏幕。加大了飛行員對態勢的感知能力。殲10系列再進了一步。殲10的改型也會增加對外銷售殲10的可能性。對於更加進一步打開國際軍事貿易的的關鍵。

波音F-15“鷹”是美國麥道公司(現波音)為美國空軍研製生產的雙引擎、全天候、高機動性空中優勢戰鬥機。F-15是由1962年展開的F-X(Fighter-Experimental)計劃發展出來,1969年由麥道(McDonnell Douglas)公司得標,1972年7月首次試飛,1974年首架量產型交付美國空軍使用。
F-15是世界上第一種成熟的第三代戰鬥機,在設計之初便強調高推重比、低翼載荷,它的設計思想是替換在越南戰場上問題層出的F-4戰鬥機,並要求新F-15對1975年之後出現的任何敵方戰鬥機保持絕對的空中優勢。針對奪取和維持空中優勢而誕生的F-15戰鬥機,設計之初要求其“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但1986年誕生的F-15E證明了F-15在對地作戰中也有非常不錯的表現。總的來說,F-15是一款極為優秀的多用途戰鬥機。
F-15服役至今近40年,總生產數量1,200餘架,各種改型數十種,外銷六個國家。參加大小戰爭100餘場,擊落敵機100餘架,沒有一架在戰場上被擊落的記錄。F-15目前仍是美國空軍的主力空優戰鬥機,並且還要繼續服役下去。


浩漢防務論壇


殲10戰機,是我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鬥機。其主要裝備於我空軍一線部隊,屬於我國主力機型。目前殲10與殲11輕重搭配,共同承擔著我國空軍主要的空戰任務。

近年來,出於戰略需要。我國開始對殲10這款主力戰機進行大規模改進。殲10A,殲10B相繼亮相,殲10C也與最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殲10C不僅採用了DSI進氣道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先進設計,而且天線口徑、體積重量都要比以前的殲10小很多,這為整機的飛行性能優化奠定了基礎。

(上圖為殲10C,下圖為殲10B)

相比之前的殲10B,殲10C的重量和動力都優化了很多。殲10C的發動機已經是採用AL-31F-M系列發動機技術改進過的型號,推力水平和控制系統都得到了大幅改善。而且它的機頭外形經過了精心的優化改進,截面積比原來小很多,外觀上顯得更修長銳利。讓高速狀態下的阻力大大減小。

由於我國的殲20戰鬥機定型、批產並形成較大裝備規模還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殲10C這款作戰性能強悍、而且整體性能均衡沒有明顯短板的三代半機型,必然會承擔起主力型號的任務,並大量裝備部隊。

(歡迎訂閱,兵器次元)


兵器次元


目前的戰略是“經濟圈防禦”,註定國防態勢是求穩,大戰不打,摩擦不斷。戰鬥機定位就是殲20保證“威懾”,殲10扛活兒。新聞裡常見“中國殲10巡航,某國f15伴飛”,殲十單發,f15雙發,天天如此,f15肥的拖瘦,瘦的拖垮,就殲10c這種裝了相控陣、升級了電子設備,將來還換髮動機的“三代半”,周邊能保證盯人防守也不虛、不被“戲耍”的機型已經不多了。上次有個日本戰機,把干擾彈都丟出來了,估計是被鎖定久了,飛行員慌了。中國需要多少戰鬥機呢?照殲7的規模,上千架吧,都上殲20目前不現實也沒必要。


篳篥2


殲I0C不論配置多豪華,受平臺限制只能用於國土防空和近距離支援作戰。在空軍裝備體系的金字塔中是底座,是基石。

有觀點認為殲10C是一款近乎完美,整體性能均衡沒有明顯短板的三代半戰機,我不敢苟同,一它缺少兩種干擾裝置,紅外或激光定向干擾器和拖曳式干擾器。二它掛點少,至今也沒看到它進氣口下方的兩個掛點裝配導彈的圖片,加上這兩個掛點才和F16的9個掛點一樣多。


開門見山176404860


殲10c的定位是和殲16搭配。殲20完成揣門的行為,由殲16和殲10c完成常規任務。殲20太貴了。勤儉持家還是必要的。尤其我們周邊的鄰居眾多。除日韓將擁有為數不多的F35以㚈,大部分國家的裝備仍是殲10c可以對付的。同時由於技術的進步殲10c為多用途戰鬥機。其未來仍將服役很長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