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或学习。突然,清脆的一声“嗝”顿时打破了宁静。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打嗝声,有的打嗝声特别戳笑点,瞬间引发哄堂大笑。

生活中,突如其来而难以抑制的打嗝常常让人陷入尴尬。如果有人持续不断地打了68年嗝,那他是不是基本可以被判定“社交性瘫痪”了?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一名男子患脑出血后病情终于得到控制,但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后遗症——疯狂打嗝。张先生的喉结上下起伏频率非常快,伴随而来的是每分钟大约40次的打嗝。

这除了极大阻碍了他的社交生活外,就连大半夜睡觉时,他仍然闭着眼打嗝。这样持续打嗝了大半年,张先生整个人的精神崩溃,十分疲劳。于是饭也吃不好,只能把食物和水通过胃管输进去。

每分钟打嗝40次持续大半年还不算什么,一位来自美国爱德华州的农民,查尔斯·奥斯本,才是打嗝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他从1922年开始持续不断地打嗝,直到1990年逝世,足足打嗝68年。

面对一桩桩奇葩的的打嗝怪事,我们有没有想过,人到底为什么会打嗝?而人类进化出打嗝反射的目的又是什么?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打嗝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理现象,吃得太饱会打嗝,有时饿过了头也会打嗝,有人甚至喝了汽水就不停打嗝。

打嗝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如出现,人们常常不知道怎么避免,也不知道怎么抑制,只能让尴尬在空气中凝集成一声声有规律的打嗝声。但我们发现,打嗝现象通常也饮食有关。一般饮食过快、过饱,或者突然摄入太冷或太热的食物、饮品等情况时,打嗝很可能随之出现。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打嗝的时候只想把自己的嘴巴缝起来

打嗝是一种神经反射,整条反射弧在正常情况下是沉默的。但是一旦反射弧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沉默的反射弧就会觉醒,然后引发一系列的反应。通常吃撑之后胃扩张,或者胃酸向食道移动等情况,都会激发反射弧的觉醒。

在肋骨之间的间隙内,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层厚厚肌肉纤维结构,这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膈肌。人类每天重复大约两万次的呼吸中,膈肌占据了其中60%~80%的功能,周而复始地收缩与舒张。

这层圆弧状的膈肌把胸腔和腹腔隔开,由膈神经收缩、迷走神经放松形成互相拮抗和协调的作用,共同运作膈肌。正常运作的膈肌功能是帮助气体交换和呼吸,保证通气畅通。

但是显然,打嗝是膈肌表现异常时产生的结果。当控制打嗝的沉默反射弧觉醒后,膈神经与迷走神经彼此运作不再协调,这就造成膈肌突然痉挛性收缩。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膈肌痉挛和声门闭合的冲突,引发打嗝

想必大家根本不在乎膈肌痉挛不痉挛,但伴随打嗝发出的一阵阵打嗝声又是怎么回事?

当膈肌突然强烈收缩时,胸腔也随之扩大,肺内的压力变小,于是大量的空气突然通过口、鼻被吸进肺里。

这个过程同时导致喉部声带之间的间隙,有一个称为声门的部位收窄并紧闭。这时,膈肌的快速痉挛吸入的气体与闭合的喉部声门相撞,于是引起了特征性的声音和身体跳动。

前文中提到的张先生脑出血后开始疯狂打嗝,则意味着膈神经持续不正常地强烈收缩。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医生诊断说是因为脑出血引起了中枢性的异常神经反应,导致膈肌持续痉挛。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体会过止不住打嗝的尴尬,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无论依靠多强大的意志力,都是无法抑制打嗝的。突如其来的“嗝意”来袭,我们除了闭上嘴不让声音发出,难道就只能任凭被尴尬支配吗?

为了维持社交场合上的体面形象,我们当然不允许任由打嗝延续。于是为了缓解打嗝,民间出现了各种说不出理由的生活小妙招。例如屏住呼吸10秒钟,有人解释说,这是为了使肺部积聚二氧化碳,从而让膈肌松弛下来,解除痉挛。其他的方法还有挠痒痒、喝一口水分4~5次吞下、把打嗝的人吓一大跳……

但是这些民间方法并不具有普适性,有些人用起来有效果,有些人却无效。实际在医学上,还没有一种技术被证明能有效消除患者的打嗝症状。其中最接近正规医学的一种方法,是一位美国医生发明的一个既奇葩又充满科学依据的止嗝方法——按摩直肠止嗝法。

至于怎么按摩直肠?你想得没错,就是把手指伸入打嗝者的肛门,缓慢地用手指按摩。先别笑,这个研究可是拿了“诺奖”的!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拍背止嗝法?未必对所有人都适用

弗朗西斯·费斯米尔是一位美国急诊医师,他还是全国公认的心肌梗塞专家。但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竟然来源于研究打嗝。

既然已经清楚了打嗝的诱发机制,是由于膈神经收缩与迷走神经放松的平衡失调造成的,那么从这两种神经着手岂不就能从根源解决问题?费斯米尔尝试故意刺激迷走神经,以达到治疗效果。

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和分布最广的一组神经,从颅顶穿出沿着食道两旁,贯穿颈部和胸腔,进入腹部支配内脏神经。于是费斯米尔开始尝试刺激各个部位的迷走神经,试图找到能抑制打嗝的途径。

他首先找到舌板到喉咙后部的迷走神经,通过触摸按压的方式触发了呕吐反射。但即便如此,这对于停止打嗝者的打嗝行为并没有帮助。

他又尝试了按摩打嗝者颈部一侧的颈动脉窦,在窦壁遍布了许多感受压力的神经末梢。他还尝试用手指物理压迫眼球神经……在这几种情况下,打嗝者的打嗝行为虽然有短暂的减缓,但很快又恢复到原本的打嗝频率。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弗朗西斯·费斯米尔

几种办法都宣告失败,费斯米尔才想起曾经读过一篇论文,讲述的是关于“数字直肠按摩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研究。既然直肠按摩对心脏治疗有效,是不是有可能对打嗝也有作用呢?于是他抓住了最后一丝机会,从打嗝者的直肠入手。

费斯米尔从打嗝者的肛门伸入食指,用缓慢的手指圆周运动进行直肠按摩。结果,这非常规的奇葩疗法竟然真的起了作用。打嗝者的打嗝频率立即开始变慢,在30秒内停止了打嗝行为。而且在接下来的30分钟内都不再打嗝。

这表明,直肠按摩的确有助于缓解打嗝。实际上,直肠中具有非常丰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直肠指压按摩,则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而放松的效果显著,于是打嗝也就停止了。

费斯米尔的按摩直肠止嗝法让他获得了2006年的搞笑诺贝尔医学奖,尽管他一直渴望拿到真正的诺贝尔医学奖。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人们为了缓解打嗝操了不少的心,甚至连直肠按摩这种奇葩方法也发明了出来,但打嗝反应在人类进化中,到底有什么存在意义呢?

科学家发现,最常出现打嗝现象的并不是我们每天能见到的各路人群,而是还没出生的胎儿。从超声波识别中观察到,胎儿甚至在出现呼吸运动之前,只有8周大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打嗝反应。这是子宫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

新生儿中打嗝也很常见,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会逐渐消失。有人提出,这可能是一种胎儿的消化道反射。打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胎儿在子宫内呼吸吸入羊水,或许是呼吸肌发育前,胎儿早期的呼吸方式所致。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胎儿时期就出现了打嗝现象,这也就意味着,打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许还是进化的前一个阶段遗留下来的反应。

一种假说认为,这可以追溯到两栖动物祖先的呼吸机制。不同于人类用肺呼吸,两栖动物使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泵入鳃时,它们需要通过做出挤压口腔、关闭声门等反应来阻止水进入肺。于是,就出现了打嗝反应。

这么说来,那些容易打嗝或者打起嗝来停不下的人,指不定是保留了更多来自祖先的特征。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打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充其量只是短暂的小烦恼,但有的人却打嗝打出了生活困扰。如果打嗝频繁或者持续了48小时以上,就可能不再是良性的打嗝了,这种持续性的打嗝很可能与疾病相关。

通常胃部有疾病时,会经常出现不自主地打嗝。尤其当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造成的胃炎,胃部产生压力也会造成打嗝。另外,当中枢神经遭到损伤,也可能引发顽固性呃逆(呃逆即打嗝的医学名称)。如果打嗝的同时常常伴随有身体麻木、视力模糊等症状,则有可能是中风的症状。

所以打嗝并不只是让人陷入尴尬的生理反应,一旦出现频繁、持续的打嗝现象,有可能预示着某种疾病。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而不是迷信民间止嗝妙招。毕竟唯一具有理论研究依据的,也只有斩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直肠按摩法啊。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王雪. 脑出血后男子打嗝不止每分钟40次持续大半年. 中国新闻网, 2008.10.24.

William A.Whitelaw. What causes hiccups? Scientific American, 2007.11.28.

Meeri Kim.Has science solved the mystery of the hiccup? Don't hold your breath. TheGuardian, 2014.06.06.

SusannahLocke. The mysterious science of hiccups: why we get them and how to stop them.Vox, 2016.06.20.

Karl S.Kruszelnicki. A hiccup cure that really works. ABC Science, 2012.09.04.

唯一有医学依据的止嗝方法,医生要对你的“菊花”出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