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在一個安靜的空間裡,每一個人都在全神貫注地工作或學習。突然,清脆的一聲“嗝”頓時打破了寧靜。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打嗝聲,有的打嗝聲特別戳笑點,瞬間引發鬨堂大笑。

生活中,突如其來而難以抑制的打嗝常常讓人陷入尷尬。如果有人持續不斷地打了68年嗝,那他是不是基本可以被判定“社交性癱瘓”了?

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一名男子患腦出血後病情終於得到控制,但卻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後遺症——瘋狂打嗝。張先生的喉結上下起伏頻率非常快,伴隨而來的是每分鐘大約40次的打嗝。

這除了極大阻礙了他的社交生活外,就連大半夜睡覺時,他仍然閉著眼打嗝。這樣持續打嗝了大半年,張先生整個人的精神崩潰,十分疲勞。於是飯也吃不好,只能把食物和水通過胃管輸進去。

每分鐘打嗝40次持續大半年還不算什麼,一位來自美國愛德華州的農民,查爾斯·奧斯本,才是打嗝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他從1922年開始持續不斷地打嗝,直到1990年逝世,足足打嗝68年。

面對一樁樁奇葩的的打嗝怪事,我們有沒有想過,人到底為什麼會打嗝?而人類進化出打嗝反射的目的又是什麼?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打嗝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生理現象,吃得太飽會打嗝,有時餓過了頭也會打嗝,有人甚至喝了汽水就不停打嗝。

打嗝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突如出現,人們常常不知道怎麼避免,也不知道怎麼抑制,只能讓尷尬在空氣中凝集成一聲聲有規律的打嗝聲。但我們發現,打嗝現象通常也飲食有關。一般飲食過快、過飽,或者突然攝入太冷或太熱的食物、飲品等情況時,打嗝很可能隨之出現。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打嗝的時候只想把自己的嘴巴縫起來

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整條反射弧在正常情況下是沉默的。但是一旦反射弧的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沉默的反射弧就會覺醒,然後引發一系列的反應。通常吃撐之後胃擴張,或者胃酸向食道移動等情況,都會激發反射弧的覺醒。

在肋骨之間的間隙內,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層厚厚肌肉纖維結構,這是機體重要的呼吸肌——膈肌。人類每天重複大約兩萬次的呼吸中,膈肌佔據了其中60%~80%的功能,週而復始地收縮與舒張。

這層圓弧狀的膈肌把胸腔和腹腔隔開,由膈神經收縮、迷走神經放鬆形成互相拮抗和協調的作用,共同運作膈肌。正常運作的膈肌功能是幫助氣體交換和呼吸,保證通氣暢通。

但是顯然,打嗝是膈肌表現異常時產生的結果。當控制打嗝的沉默反射弧覺醒後,膈神經與迷走神經彼此運作不再協調,這就造成膈肌突然痙攣性收縮。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膈肌痙攣和聲門閉合的衝突,引發打嗝

想必大家根本不在乎膈肌痙攣不痙攣,但伴隨打嗝發出的一陣陣打嗝聲又是怎麼回事?

當膈肌突然強烈收縮時,胸腔也隨之擴大,肺內的壓力變小,於是大量的空氣突然通過口、鼻被吸進肺裡。

這個過程同時導致喉部聲帶之間的間隙,有一個稱為聲門的部位收窄並緊閉。這時,膈肌的快速痙攣吸入的氣體與閉合的喉部聲門相撞,於是引起了特徵性的聲音和身體跳動。

前文中提到的張先生腦出血後開始瘋狂打嗝,則意味著膈神經持續不正常地強烈收縮。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醫生診斷說是因為腦出血引起了中樞性的異常神經反應,導致膈肌持續痙攣。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相信大多數人都體會過止不住打嗝的尷尬,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無論依靠多強大的意志力,都是無法抑制打嗝的。突如其來的“嗝意”來襲,我們除了閉上嘴不讓聲音發出,難道就只能任憑被尷尬支配嗎?

為了維持社交場合上的體面形象,我們當然不允許任由打嗝延續。於是為了緩解打嗝,民間出現了各種說不出理由的生活小妙招。例如屏住呼吸10秒鐘,有人解釋說,這是為了使肺部積聚二氧化碳,從而讓膈肌鬆弛下來,解除痙攣。其他的方法還有撓癢癢、喝一口水分4~5次吞下、把打嗝的人嚇一大跳……

但是這些民間方法並不具有普適性,有些人用起來有效果,有些人卻無效。實際在醫學上,還沒有一種技術被證明能有效消除患者的打嗝症狀。其中最接近正規醫學的一種方法,是一位美國醫生髮明的一個既奇葩又充滿科學依據的止嗝方法——按摩直腸止嗝法。

至於怎麼按摩直腸?你想得沒錯,就是把手指伸入打嗝者的肛門,緩慢地用手指按摩。先別笑,這個研究可是拿了“諾獎”的!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拍背止嗝法?未必對所有人都適用

弗朗西斯·費斯米爾是一位美國急診醫師,他還是全國公認的心肌梗塞專家。但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竟然來源於研究打嗝。

既然已經清楚了打嗝的誘發機制,是由於膈神經收縮與迷走神經放鬆的平衡失調造成的,那麼從這兩種神經著手豈不就能從根源解決問題?費斯米爾嘗試故意刺激迷走神經,以達到治療效果。

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和分佈最廣的一組神經,從顱頂穿出沿著食道兩旁,貫穿頸部和胸腔,進入腹部支配內臟神經。於是費斯米爾開始嘗試刺激各個部位的迷走神經,試圖找到能抑制打嗝的途徑。

他首先找到舌板到喉嚨後部的迷走神經,通過觸摸按壓的方式觸發了嘔吐反射。但即便如此,這對於停止打嗝者的打嗝行為並沒有幫助。

他又嘗試了按摩打嗝者頸部一側的頸動脈竇,在竇壁遍佈了許多感受壓力的神經末梢。他還嘗試用手指物理壓迫眼球神經……在這幾種情況下,打嗝者的打嗝行為雖然有短暫的減緩,但很快又恢復到原本的打嗝頻率。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弗朗西斯·費斯米爾

幾種辦法都宣告失敗,費斯米爾才想起曾經讀過一篇論文,講述的是關於“數字直腸按摩終止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研究。既然直腸按摩對心臟治療有效,是不是有可能對打嗝也有作用呢?於是他抓住了最後一絲機會,從打嗝者的直腸入手。

費斯米爾從打嗝者的肛門伸入食指,用緩慢的手指圓周運動進行直腸按摩。結果,這非常規的奇葩療法竟然真的起了作用。打嗝者的打嗝頻率立即開始變慢,在30秒內停止了打嗝行為。而且在接下來的30分鐘內都不再打嗝。

這表明,直腸按摩的確有助於緩解打嗝。實際上,直腸中具有非常豐富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直腸指壓按摩,則使迷走神經張力增加而放鬆的效果顯著,於是打嗝也就停止了。

費斯米爾的按摩直腸止嗝法讓他獲得了2006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儘管他一直渴望拿到真正的諾貝爾醫學獎。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人們為了緩解打嗝操了不少的心,甚至連直腸按摩這種奇葩方法也發明了出來,但打嗝反應在人類進化中,到底有什麼存在意義呢?

科學家發現,最常出現打嗝現象的並不是我們每天能見到的各路人群,而是還沒出生的胎兒。從超聲波識別中觀察到,胎兒甚至在出現呼吸運動之前,只有8周大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打嗝反應。這是子宮中最常見的行為之一。

新生兒中打嗝也很常見,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會逐漸消失。有人提出,這可能是一種胎兒的消化道反射。打嗝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胎兒在子宮內呼吸吸入羊水,或許是呼吸肌發育前,胎兒早期的呼吸方式所致。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胎兒時期就出現了打嗝現象,這也就意味著,打嗝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或許還是進化的前一個階段遺留下來的反應。

一種假說認為,這可以追溯到兩棲動物祖先的呼吸機制。不同於人類用肺呼吸,兩棲動物使用鰓來進行呼吸。當水泵入鰓時,它們需要通過做出擠壓口腔、關閉聲門等反應來阻止水進入肺。於是,就出現了打嗝反應。

這麼說來,那些容易打嗝或者打起嗝來停不下的人,指不定是保留了更多來自祖先的特徵。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打嗝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充其量只是短暫的小煩惱,但有的人卻打嗝打出了生活困擾。如果打嗝頻繁或者持續了48小時以上,就可能不再是良性的打嗝了,這種持續性的打嗝很可能與疾病相關。

通常胃部有疾病時,會經常出現不自主地打嗝。尤其當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胃炎,胃部產生壓力也會造成打嗝。另外,當中樞神經遭到損傷,也可能引發頑固性呃逆(呃逆即打嗝的醫學名稱)。如果打嗝的同時常常伴隨有身體麻木、視力模糊等症狀,則有可能是中風的症狀。

所以打嗝並不只是讓人陷入尷尬的生理反應,一旦出現頻繁、持續的打嗝現象,有可能預示著某種疾病。這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而不是迷信民間止嗝妙招。畢竟唯一具有理論研究依據的,也只有斬獲搞笑諾貝爾獎的直腸按摩法啊。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王雪. 腦出血後男子打嗝不止每分鐘40次持續大半年. 中國新聞網, 2008.10.24.

William A.Whitelaw. What causes hiccups? Scientific American, 2007.11.28.

Meeri Kim.Has science solved the mystery of the hiccup? Don't hold your breath. TheGuardian, 2014.06.06.

SusannahLocke. The mysterious science of hiccups: why we get them and how to stop them.Vox, 2016.06.20.

Karl S.Kruszelnicki. A hiccup cure that really works. ABC Science, 2012.09.04.

唯一有醫學依據的止嗝方法,醫生要對你的“菊花”出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