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一說起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策與制度,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重農抑商”。確實,在我國農耕民族的社會大背景下,作為維護古代帝王專制統治的重要手段,重農抑商在歷史前進的大潮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既然重農抑商政策施行的初衷是有利於帝王的,那為啥還說它是一柄禍福相依的雙刃劍呢?接下來,我們去一探究竟。

起源與發展

重農抑商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時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大膽啟用商鞅開啟富國強兵的變法大幕,在經濟方面,商鞅提出“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孥”的方針,意思就是鼓勵百姓好好種糧食,種的好的免除徭役;反之,對那些棄農經商或懶惰而貧窮的人,要罰做奴隸。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將重農抑商的政策傳承了下來,明確提出“上農除末”,意思就是以農業為社稷根本,將商業置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最末尾。

自秦之後,這一政策也就這樣延續了下來,即便在商貿繁榮、商品經濟發達的唐宋時期,統治者也是採取著一定程度的重農抑商。比如,在政治上歧視打壓商人,唐朝律法規定“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等等。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重農抑商對封建帝王的“福”

重農抑商到底有什麼好處,能讓歷代統治者對此趨之若鶩?首先,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體制和小農經濟的社會背景是推行重農抑商的重要前提,不管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農業都是國家的基本保障。通過重農抑商來穩定小農經濟,將農民固定在自己的土地之上,防止他們棄農經商,農業大局才會穩定,整個社會的秩序才不會亂套。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其次,抑制商業也是為了防止商人、豪強階級的壯大,進而威脅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眾所周知,許多富可敵國的商人往往也會招募大量的門客到自己麾下,如果再利用手中的財富招兵買馬,發展壯大,對帝王而言,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再者,如果任由民間商業發展,對社會早已根深蒂固的“重利輕義”的封建道德和尊卑等級也是一種挑戰。所以,重農抑商也就成為了歷代帝王心照不宣的政治手段。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重農抑商對封建帝王的“禍”

凡事有利必有弊,大力發展農業同時抑制商業也為統治者帶來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導致社會商品經濟發展滯後、抑制了整個社會財富的積累,導致社會缺乏經濟活力。

此外,由於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導致土地的價值越來越高,地主官僚階級自然會通過巧取豪奪加緊盤剝農民手中的土地,最終導致農民破產流亡。在影響農業生產的同時還會激化農民階級與地主官僚階級的矛盾,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一柄擺在封建帝王面前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對重農抑商政策的思考

對古代的重農抑商,要理性辯證看待。這一政策的最終形成,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同時,這一政策被歷代統治者長期推行,對維護王朝統治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也有歷史的合理性。但是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延續了千年之久的重農抑商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的近代史最終淪為一部屈辱史,與此也不無關係。

以史為鑑,方能知興替。反思我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我們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促進現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我國當前的國民經濟組成中,農業仍然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需要繼續重視農業生產,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要科學合理地支持商品經濟,大力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在商業與農業之間找尋一個平衡點,保證國家經濟均衡協調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