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一说起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与制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重农抑商”。确实,在我国农耕民族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维护古代帝王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重农抑商在历史前进的大潮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既然重农抑商政策施行的初衷是有利于帝王的,那为啥还说它是一柄祸福相依的双刃剑呢?接下来,我们去一探究竟。

起源与发展

重农抑商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大胆启用商鞅开启富国强兵的变法大幕,在经济方面,商鞅提出“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的方针,意思就是鼓励百姓好好种粮食,种的好的免除徭役;反之,对那些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人,要罚做奴隶。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将重农抑商的政策传承了下来,明确提出“上农除末”,意思就是以农业为社稷根本,将商业置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末尾。

自秦之后,这一政策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即便在商贸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的唐宋时期,统治者也是采取着一定程度的重农抑商。比如,在政治上歧视打压商人,唐朝律法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等。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重农抑商对封建帝王的“福”

重农抑商到底有什么好处,能让历代统治者对此趋之若鹜?首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体制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是推行重农抑商的重要前提,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农业都是国家的基本保障。通过重农抑商来稳定小农经济,将农民固定在自己的土地之上,防止他们弃农经商,农业大局才会稳定,整个社会的秩序才不会乱套。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其次,抑制商业也是为了防止商人、豪强阶级的壮大,进而威胁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众所周知,许多富可敌国的商人往往也会招募大量的门客到自己麾下,如果再利用手中的财富招兵买马,发展壮大,对帝王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再者,如果任由民间商业发展,对社会早已根深蒂固的“重利轻义”的封建道德和尊卑等级也是一种挑战。所以,重农抑商也就成为了历代帝王心照不宣的政治手段。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重农抑商对封建帝王的“祸”

凡事有利必有弊,大力发展农业同时抑制商业也为统治者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其中一点就是导致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抑制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导致社会缺乏经济活力。

此外,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导致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地主官僚阶级自然会通过巧取豪夺加紧盘剥农民手中的土地,最终导致农民破产流亡。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会激化农民阶级与地主官僚阶级的矛盾,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一柄摆在封建帝王面前祸福相依的双刃剑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思考

对古代的重农抑商,要理性辩证看待。这一政策的最终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这一政策被历代统治者长期推行,对维护王朝统治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也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延续了千年之久的重农抑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近代史最终沦为一部屈辱史,与此也不无关系。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反思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促进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组成中,农业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需要继续重视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支持商品经济,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在商业与农业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保证国家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