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太極拳的技擊素養

太極拳的技擊風格是獨具特色的,這也就需要各種基本素質的輔助,藉助於這些獨到的基本素養才能夠發揮出太極拳的技擊特色來。

太極拳的技擊素養

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素養

1,舒筋開骨


舒筋功是太極拳法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無論太極、形意、八卦,對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訓練,都極為重視。就太極拳而言,在盤架中,也能達到舒筋開骨的目的,但一般的習練者是很難通過盤架這種訓練方式達到目的,所以前賢們去粗取精,匯成舒筋功傳於後人,這樣更利於初學者的掌握和強化舒筋開骨。對筋骨的訓練主要是開筋、潤筋、養筋,人體之筋如同橡皮條,長期伸拉會使其老化失去彈性,


正確的練法應是在其拉開後,適時給它補充養分,更好的增加周身彈性,延緩其自然老化;具體練習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種在行功中練,以人體神經末梢帶動周身,身固於內,意放於外;來拉動、牽引全身軀幹至手指、腳趾末端的大小筋脈;另一種是運用周身氣血鼓盪伸縮的轉換,使全身的筋膨起。


開筋只是太極拳學的基本功修煉,可通過多種練習方法獲得,根本談不上什麼上乘之學。開筋開骨始終是傳統太極拳學功力修煉的必修課,不僅能調節氣血、改善人體機能,更為日後進階打下基礎。


開筋之訓練,大至周身,小至關節、末梢,只有筋開才能強。開筋只是基本功,單純開筋是不能達到易髓境界的,還須開骨,先輩所講“骨開生靈”即指此,這涉及到開骨、潤骨、透骨的過程,待最終將精氣合一後才能進行易髓的訓練。從傳統拳學的角度來講,力起於骨,連於筋,骨能起弓背的定位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伸縮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舒筋功全套功法只有十八個動作,從氣的起落、鼓盪開合、舒筋拔骨,每一式都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使周身勁力渾厚,勁力倍增。


先輩們對這套功法極為重視,因此它在社會上流行的較少,只是在部分傳人中延傳。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是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和配套性的訓練,如:太極大杆、太極欄板、太極棒、太極拳的行功、太極拳的靜功等方法很多。


各種基本功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訓練目的而有針對性的訓練,但需要明確說明的是各項基本功達到一定要求後,其效力都應體現於太極拳每一式中,也就是說通過功法提煉的素養最終必需化於拳架動作中,最終實現拳功一體,不能分家。各種基本功如何化入拳中,需要根據修煉者自身層次的實際情況,由明師指點,方能達到練有所用,體用一家。


古人有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過功法強化提煉所需要的素質,最終還於拳架中,採用這種曲徑通幽的方式,可以使得初學者更容易上手掌握,利於進步。


2.承接走化之功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較有特色的拳種之一,既然是傳統武術就離不開技擊,否則就稱為舞術或養生拳法。太極拳是養生與技擊相互結合的功法,凡喜好太極拳技擊的人並有一定的認識到,在技擊中磕一下碰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技擊不同與健身推手它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不能同日而語,推手是基礎,技擊是昇華。推手中的借力打力和技擊的借力打力是有區別的。只有在推手中掌握了技巧,再經過一些必要的訓練方式過度到技擊,這些必要的方式是需要多種訓練的素養。


在各種基本功素養中:首先,就要有承接引走化之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推手是雙方手臂相搭必然會產生接觸點,可以通過接觸點知道對方的之所為,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說就有足夠的走化發放的時間或者過程,相比之下較為容易;再者,推手時速度比較慢,更容易瞭解對方,就是在高速度高頻率的推手中也會相應的容易,因為它有了一個先知的條件,接住手之後的變化,跟技擊的變化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推手訓練的就是讓彼此都有一個反應的時間和相互喂勁,這根實戰的破壞性是有根本的區別。


在技擊中,雙方都是運動中尋找對方的破綻,你並不知道對方怎麼打你,打你什麼位置,他是如何變化的,主要靠的就是平時訓練時的潛在的意識,本能的反應,和臨場的經驗,判斷對方來做出相應的調整。往往對方的打擊點也就是第一個接觸點,所說的隨勢打勢見勢打勢那是需要有一個時間和過程的,在對方快速打擊的前提下,如果不是訓練有素未必就能反應的過來,劍經有云,知拍任君鬥,但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達到良好的知拍能力。很有可能第一個接觸點就是對方的打擊點,如果沒有一定的承接能力的話,就很有可能被對方所傷。


我見過一位太極拳大師推手中所講、所做的都還有章有法,但在技擊中完全就是兩回事了,許多動作反應不過來。他認為推手就是技擊的放慢,實際不然,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人他很難明白技擊和平時講拳的技擊他們的實質區別在那裡,如果具備承接走化之功就不會被對方所重創。


再者,平時在訓練技擊中被打一下摔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具備基本的承接走化之功就很容易受傷,這就導致下面的訓練無法進行下去,不利於技擊習慣的養成。本身技擊訓練需要一段時間的持續不間斷培養,因為受傷導致訓練中斷,重新開始訓練的時候往往前面獲得的反應能力等都需要重新訓練,俗話說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幾次反覆往往會導致大量時間和人力的浪費。


自然是技擊不可能就沒有擊打,有擊打就會有被打很簡單的道理,如果雙方都沒有被打的那麼就很容易被懷疑這個技擊是人為表演的武術,或者另一種解釋這兩位都是太極拳的頂級高手了。打人與被打關鍵看兩個人的層次高低,起碼筆者至今尚未見到在快速的運動當中可以用身體任何部位,把對方的來力引化於無形的。筆者在多年來拜師訪友中所看到有的名師在推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引化對方來力於無形,在技擊中必要時他們的承接能力卻是十分有限的,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在快速擊打中化於無形者我尚未見到。


承接來力也是技擊訓練的必備條件,太極拳高層次講究“何處沾點何處擊”,那麼這個點的訓練作為技擊者來講承接的來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可以從輕到重,從慢到快,通過這個接觸點來達到瞬間的變化。要訓練必須日積月累,如果沒有對方擊打的訓練,你如何能體會到接觸的一瞬間去如何變化呢?實踐中和理論是有區別的,沒有吃過鹹鹽的人,他很難理解鹹鹽有多鹹,用文字是很難理解的,再高深的理論他只有在實踐得以檢驗,毛澤東說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


喜歡太極拳技擊的愛好者最好從實踐當中來檢驗自己的所學。談到承接功夫,很多人都想當然的認為是硬氣功,更擺出前輩的話,切莫學拍打,但需要指出的是太極拳的承接的來力,他不是任人擊打的,也同於少林的硬氣功。承接走化裡面有很多方式方法如果沒有明師指點不要盲目習練以免造成自傷,因為從練至用都一套完整的體系。

在武術界有這樣的說法:要想打人,必先學捱打。這樣有些太極拳愛好者產生了一定的疑問。在我所接觸的一些太極拳愛好者這樣問我,“太極拳不是進落空借力打力嗎?為何要練承接之功,認人擊打?”實際這是一個原則性的理解錯誤,世界上沒有一種上乘拳法他的創始之初宗旨是任人擊打的,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具備了承接的能力是人體的第二道防線,具備了這個能力而不是讓人擊打的,而且這個能力是平時我們盤架行功等其它方面訓練而產生的一種綜合能力。


承接能力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矛;也沒有絕對的盾。有了這種能力可以減少對方打擊的力度,消化對方的殺傷力,但這與硬氣功的拍打功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如果具備了承接能力,在擊打中可以運用鼓盪消化對方的來力同時打擊對方,用摺疊轉換來化解對方的來力,並破壞對方的重心,也可以用挫法傷害對方關節等等。有個別的太極拳愛好者由於師承和每個人的體悟不同,可能各有偏重或者沒接觸過這方面的傳授,要麼沒受到過這方面的訓練單憑自己的想象就妄下結論,認為太極拳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僅憑個人主觀之見否定了太極拳有承接走化的訓練。對於這個要素有些太極拳愛好者忽略了這個問題,因為承接走化之功不是單一的抗打,實際牽扯到很多因素綜合的體現。


有人講:太極纏化功夫好的話,對方是打不到身上的,這種說法本身是沒有錯的,但關鍵看你的對手是誰,不同的對手會有不同的效果,話又說話來了我們平時訓練中就具有這種能力,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它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數十年前,陳吳一場公開的比武,切不論比武的勝負和場上的發揮,兩位前輩如果不具備承接和抗打的能力可能早就被對方打下去了,因為雙方具備了這個能力捱上重拳並沒有造成很大的殺傷力。


3.腳下實點到虛點


大多太極拳愛好者在傳授或練習太極拳時,喜歡在地面較為平坦的地方練習,這樣有利於更好的發揮太極拳的水平,或者穿上較為松大的衣服、比較跟腳的鞋子,筆者也是一直這樣認為的。那是在十幾年前偶然一次室外的訓練使我刻骨銘心至今難以忘懷,從此我也改變了這種觀念。


那時多年前在室外請教恩師推手,天色突變,天氣好像就要下雨似的,我勸師傅回去避避雨,師傅說:“避雨先不忙,你先把身上的汗水擦乾,因為練功時全身的寒毛空全部打開了,用風雨侵襲的話很容易落病”。一會雨下來了,師傅說:“你平時缺這一課現在給你補上”,我當時很納悶練功與下雨又有什麼關係呢?而且在風雨天氣時練太極拳也是比較忌諱的,當時沒敢多問,老師叫怎麼練就怎麼練吧。那天雨還下的特別的大,雨點打的眼睛都有點睜不開了,場地也變的溼滑泥濘,也記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想發力也僅是一些局部的力量,腳蹬地由於地面太滑力量從腳下根本傳不上來,平時所訓練的力源於足在這種環境下發揮不出來了,而且步伐的移動換位由於在泥濘溼滑的地面上想快也快不起來了,在運動中也不穩了,在這種條件下身體局部的一些笨拙僵硬就明顯的體現出來了。


那天師傅也是根據我出現的情況用勁的方法和變化與平時不同,始終叫我摸不住勁,無力可借,並且始終牽扯我的重心,當時我卻沒發現,風雨天氣對師傅的影響不大,雖然有點影響但還能正常的發揮。我當時問師傅:“為什麼對您的影響不大?”,師傅說:“傳統武術首先是立足於實戰和養生,他不同與現在的武術擂臺有那麼好的環境,歹徒不可能都在青天白日中作案,又時也會在暴風驟雨中作案,所以要使用於各種環境,在泥濘的場地中和平時所用勁略不同,稍加變化就可以逐步的適應這種條件了。


後來,我逐漸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天叫我印象最深的是訓練拳法的節奏跟平時的想象是有區別的,雖然雨點打的眼睛很難辨別的清楚但也能夠隨著模糊的視線,去隨著雨點的節奏去體認。


前賢們所說:拳法如暴風驟雨,一浪接一浪。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很難完全跟著雨點的節奏,但從中體會到拳法的另一番風味。當時我基本成為了一個泥人,內心的感慨甚多,通過此次的練習對於我在訓練太極快拳時,從心態與拳法的節奏轉換有了一種更新的認識。在此,也僅是介紹一下我的對拳法鍛鍊之外的一種認識,希望太極拳愛好者不要模仿,因為,具體的訓練的內容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外部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訓練法式,切記在雷雨天氣不可訓練,危險!此種訓練方法不宜多練,並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避免風寒。


就以上風雨天氣的訓練,是否能給我我們另一層面上的聯想呢。如果在高低不平的路段上行拳的話,您平時所訓練的拳法在步伐的轉化重心的移動是否會受到影響,是否有需要根據情況增加某種訓練方式,來適應高低不平的路段的外部因素所造成的不便;實際在平時的訓練方法上稍加變化,就可適應高低不平的外在因素了,在冰天雪地中雪地中的行拳跟在冰上的行拳感覺是不一樣的,他的重心用勁的方式方法和平時行拳都有一定出入的。


只有在不同的環境下采取相應的方法來適應外在的環境,千萬不要為拳而練拳。據我所知,前輩真有在冰上行拳的,我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這方面也進行過訓練,拳譜中說的如履薄冰,另有一番體會,不過具體的方式方法要因人因勢而定,決不可蠻練,以免受傷。由於現實生活環境必須要西裝革履的,對於拳法的風格應該適應衣著給身形帶來得不便,人要去適應外部的一些客觀條件,因為外部的客觀條件很難去適應某個人,在平時行拳、推手、實做中,我一般不換衣服,穿皮鞋、拖鞋都可以養成一定的習慣。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引導我們更深的思索,水泥地,溼滑地,山地,丘陵,高低不平,冰面這些不同的地形下面都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呢?或者從另外一個來看,平底鞋,釘子些,高跟鞋這些情況下又如何體現太極的功夫呢?太極拳腳下的功夫前文已經提過,第一重境界為落地生根,但在溼滑的地方比如冰面上如何生根呢,一踩人就倒,因此後面的第二第三重境界的修為又是必不可少的,希望讀者能夠靜心體會這個問題。

太極拳的技擊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