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心安處即淨土,當下心安當下住

人的心思最大的特徵是散亂。


在佛經裡,常以猿猴來比喻人心思的散亂。《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的“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便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成語"心猿意馬"的出處。心猿意馬常用來形容人心的馳逐不定意,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心猿,在林木之間攀緣來回,片刻無法靜止。見這個桃子好看好大,就好奇地摘一下咬一口,然後一邊吃就一邊等著下一個更大更好看的桃子出現在視野裡。心猿其實指的就是我們凡夫的攀緣心。

正念飲 | 心安處即淨土,當下心安當下住


何謂攀緣心,攀緣心有世俗義,和勝義之分:

一是世俗中認同的,為了名利財色,不擇手段,強求不已;

二是佛法中所提及的,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

總而言之,當有外境的刺激,攀緣心產生;

當外界刺激消失了,攀緣心也就跟著消失,沒頭沒尾。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攀緣心的生住異滅也一樣要遵循因緣和合的法則。

猿猴雖擅攀緣之功,但它運動頻率也不過一分鐘幾次。運動過多,身體也要考慮能量的消耗與負擔。

相比跳脫的猿猴,其實我們眾生的心識,更愛攀緣。

正念飲 | 心安處即淨土,當下心安當下住


由於沒有外在身體的拖累,心識不用擔心能量消耗,所以可以在短短的一分鐘裡就能發生無數次的攀緣,使我們念頭紛飛,慾望纏身。心思也因此常常浸淫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妄想與情緒之中,難以專注,毫無自由。


財色想抓,名利也想要,我們的一生都是在這樣的不斷攀緣中過日子。看似自由自在,其實到了臨終聽命時,才知這輩子,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諸事無成。

浮躁的心境與我們速變的社會環境有關。形形色色的誘惑常常是毫無遮擋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就已經受到大量的信息的衝擊與誘惑。

由於沒有專注的支撐,我們對碎片化信息的截取常常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這樣的吸收方式其實很難讓人增長智慧。我們以為收穫了很多,但其實也不過是給本就擁擠的頭腦裡塞了更多零零散散的無用之物罷了。


所以專注非常重要,要降伏攀緣心,不為它所奴役,就必須要學會專注,特別是簡單的專注。這裡指的就是最簡單的,投心於當下,此時此刻活動的專注。


要訓練專注,最根本地是從行住坐臥中下手。當然,行住坐臥幾乎涵蓋了我們生活的一切運動形式,如果要一下子改變大家的生活方式,對於長期在世俗生活中的朋友們並不容易,而且如果操之過急,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急功近利地追求專注,常常會在調伏散漫慣的心猿時遭遇挫敗。這樣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焦慮煩惱,那就得不償失了,最後也必然出現效果層面的反彈。

訓練專注最好的方式應當是循序漸進式的。先做簡易的短時間的嘗試,在掌握了一些經驗,獲得了一些成就之後,再逐步推進,拓展提升。

不妨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秉持正念,專注於飲一杯茶。這裡也就是我們標題所說的“正念飲”。

將心思集中於杯中之茶,嘗試放慢呼吸,傾聽身體的起伏,將隨意散亂的動作轉化為輕柔安定的動作。


正念飲 | 心安處即淨土,當下心安當下住


輕輕拿起茶杯,送茶湯入口中,然後慢慢地,細細地品味茶湯。不發出任何聲音,只觀想水在口腔中的狀態。這時口中茶湯的冷暖溫感,滑順還是澀止,飽滿或者單薄,都會淸清楚楚地在腦海中迸發岀來。體感敏感的朋友,甚至還能在茶湯浸潤五臟六腑時,清晰地聽到身體毛孔的呼吸與內臟器官運動的聲音,而這也說明你的身體已經,整個平靜了下來。

身心感受的輕柔與安定,會為我們生命注入源源不斷的滿足與幸福安樂的感覺,類似沐浴在秋日下午暖和的陽光下那般舒適的感覺。使我們擺脫躁動不停的攀緣心,給身心帶來寧靜與自由,這便是正念飲帶給我們的最直觀的體驗了。

當我們帶著正念去飲茶時,飲茶這個行為就已經是擺脫了一個解決渴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層次,從而走向了一個最終極的追求生命覺酲之路。當我們擁有了寧靜與專注時,我們生命品質也就在逐漸的向覺悟的佛菩薩靠攏。

何需尋淨土?

心安處即淨土。

當下心安當下住。


正念飲 | 心安處即淨土,當下心安當下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