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在浙江舟山島西南端,有座面積不大的古城,名曰定海。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海島上的古城,自然少不了大海的饋贈,簷廊下晾曬的魚鮮和餐桌上的各色海貨就是最好的證明。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從孤懸之島到海防要塞

定海這個地方,建城是在明洪武年間,不過在更早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人在這裡繁衍生活了,後來多少年的歲月,這個地方一直都是籍籍無名的小漁村。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直到北宋年間,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名人,把這座海島漁村拉入了人們的視線。

這人就是王安石,那時候的王安石還沒做到宰相,剛出頭不久,在鄞州(在今浙江寧波)做地方官的時候,來到過定海。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到此地轉悠幾圈之後,發現這地方不得了,長江門戶,南北要衝,貿易發達,從南邊到朝鮮、日本都得經過這裡,實在是個緊要的地方,不行,得趕緊通知皇帝。

北宋熙寧六年,王安石上書,以“實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壯國勢焉” 將此地定名為“昌國”。這座曾經的孤懸之島,從此成為了中國海防線上最重要的一座軍事要塞。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定海”之得名

前面說到,定海建城是在明朝,而“定海”之名卻是清朝定下來的。

明代以後,此地一直叫做舟山。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對“舟山”這個名字不滿意。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說“山名為舟,動而不靜。”舟是船,容易漂走,從穩固疆土的角度出發,這個寓意可不好。改個名吧,於是親手題了“定海山”匾,希望這個地方像定海神針一樣穩穩守住疆土。古城之名由此而來。


海島往事:我們不想遷

現在的定海古城,老城牆雖然看不到了,但還留著不少有故事的歷史建築。古城西北面,有一座復翁堂,其中供奉著一個敢和皇帝“叫板”的平民百姓——王國祚。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明初,中國東南沿海長期遭倭寇侵擾。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下令“寸板不許下海”,遷舟山四十六島居民進入內地。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海邊過慣了的人,掌握的都是海島的生活技能,換個地方,不知道能不能過得下去,再加上安土重遷本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固有情節,這裡的人自然不願意內遷。

這時候,一個名為王國祚的普通百姓站了出來,說我要進京面見皇帝,勸皇帝解除禁令。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別開玩笑了!一介布衣面見皇帝,還要勸帝王收回成命,簡直痴人說夢!

但是王國祚偏偏要試試,不出所料,到京城後他處處碰壁。

就在無路可走時,他突然想起,當年曾救助過一位落水青年,青年為表感激,曾留下腰牌一塊,說如果有困難就拿著腰牌到金陵找他。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如電視劇裡演得一般,王國祚找到了青年,這青年的身份甚是不一般,乃朱元璋義子大將軍沐英。

有了沐英將軍牽線搭橋,王國祚見到了皇帝,並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一言九鼎,已經下達的命令豈能說改就改,況且下令內遷是為防禦倭寇,維護海疆穩固,你說不遷就不遷,怎麼可能!

王國祚沒有退讓,依然據理力爭,我們自建民團!自備刀槍!自種苕麻!即使不遷,我們也不讓倭寇打進來,一旦打進來我們就從後面攻擊,令其腹背受敵!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朱元璋最終被說服了,他親下聖旨,准許定海人不予遷徙。8805位定海百姓,最終得以留在家鄉,而定海也成為了明初唯一一座保留下來的“海上古城”。

古城悲歌: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古城的龍峰山下,有一座公園,園內保存著一座名為同歸域的古墓,古墓記載了一段發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往事。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1649年,魯王朱以海進駐定海,與清軍隔海相抗,守護著南明小王朝搖搖欲墜的山河。兩年後,清軍向定海發起總攻,數十萬清軍搶灘登島,直逼城下。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將士們拼死抵抗,直到彈盡糧絕。城中百姓也不曾後退,拿起農具,揭下房上瓦片,抗擊清兵。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未能阻止歷史的洪流。南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九月初二,城破。

然而就在這一天,城內官民商儒,舉室共焚,明軍將領蔣若來,廝殺到刀刃捲起,負傷後飲刀自刎。大學士張肯堂全家27人,自殺殉難。

整座城,沒有一人投降。數萬名義士同日赴死,18000具遺體累累相枕,大火晝夜不熄,古城毀於一旦。他們用這種方式,捍衛了整座城的氣節。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清康熙年間,定海知縣出資建“同歸域”,紀念這場萬人同心、同日捐軀的壯舉。直到今天,每年的九月初二,定海都會全城鳴鐘擊缶,祭祀死難英烈。


守塔工:與星辰大海為伴

如今,戰爭的烽煙已去,古城迎來了安定祥和的歲月。而在古城的另一端,卻有一群人,長期過著與世隔絕、與星辰大海為伴的日子。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他們是守塔工,他們的工作就是保證海上的燈塔準時亮起,徹夜不滅。在旁人看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在守塔工眼中,這事卻容不得絲毫馬虎。

因為燈塔與海上行船人性命攸關,只有一直亮著,茫茫大海上的航船才會安全。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葉超群是七里嶼燈塔的一名守塔工,也是葉氏家族第五代守塔工。

自清光緒年間,白節山燈塔建成時,葉超群的高祖父便帶著一家老小上島,在隨後的一百多年時光裡,葉氏家族一門五代,始終守在燈塔之上。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指引航向的燈塔,大多建在遠離陸地和城市的荒島上。葉超群工作的七里嶼島,面積只有0.03平方公里,比足球場還要小。島上沒有人煙,也沒有其他設施,陪伴他的只有星辰大海。

2015年8月的一個傍晚,海面上颳起颱風,暴雨傾盆而下,閃電擊中燈塔,主燈和備燈全部損壞。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按照規定,下午六點燈塔必須準時亮燈。如果超過一個小時不能恢復,就要發佈航海通告,附近海域船隻能原地拋錨,不能航行。暴風雨中的拋錨,對於漁船來說,實在太危險。

而這樣的雷電天氣,爬到十幾米高的地方維修,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但為了航船的安全,葉超群還是爬上了塔頂進行搶修。最終,燈塔如期亮起,而海上行船也避免了在暴風雨中拋錨的危險。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舟山海域,有近三十座燈塔矗立,和葉超群一樣的守塔人有六十多位,他們是方圓兩千海里海域的平安守望者。而定海這座古城,則如同一座更大的燈塔,它孤懸大海,卻守護大陸。


更多精彩,今晚20:00,鎖定CCTV4,一起走進定海古城

王安石點過名,康熙帝題過匾,這座古城,面積不大,故事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