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契丹的民族问题,不仅只是女真

东北的国家与民族(26)——兀惹与定安国

契丹源自东北,他曾经是让中原政权相当头疼的民族问题。但是,当他入主燕地之后,在其东北后方,一样出现了让他头疼的民族问题。


契丹的民族问题,不仅只是女真


公元92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大諲撰被俘,渤海国灭亡。辽在渤海旧地设立东丹国。

928年,辽朝将东丹国南迁至辽阳。此后,契丹将主要精转移至中原燕地,开始逐鹿中原的战争。因为重心的转移,使辽国对于东北大后方的经营力度有所减弱,给东北的反辽势力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渤海国灭后,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南逃,以原渤海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白山市)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反辽基地。有学者将大光显建立的这个政权称为“后渤海国”。

934年,大光显王位被夺,南逃高丽。烈周道和乌济显把持这个小国的政权,并改国号为“定安国”。其管辖区域包括今通化、集安等地,并逐渐成为了渤海遗民反抗辽朝统治的中心。


契丹的民族问题,不仅只是女真

鸭渌府(今吉林白山市)


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因女真向宋入贡,定安国王,附表贡方物,此时掌控定安国的便是烈周道的后人烈万华。

不久,烈万华被权臣兀惹部酋长、乌济显后人乌玄明驱赶,向南逃亡入高丽。乌玄明成为了定安国的新掌权者。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冬,女真遣使使宋,路经定安国时,乌玄明又托女真附表予宋,表称:“臣本以高丽旧壤,渤海遗黎,保所方隅,涉历星纪。”这是在比较正式的国书中,对宋称臣。


辽史之中,并没有对定安国的记载。因为定安国的叛辽立场,加上动荡混乱的政权结构,辽国始终不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倒是因为定安对当时的宋国表示亲近,本着“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加上定安国的称臣态度颇受宋国欢喜,因此在宋国史书中特地为其单独作传。

这种关系,很有点像当年的“锡金”。


契丹的民族问题,不仅只是女真


985年,契丹征扫荡鸭绿江的反辽势力时,顺便剿灭了乌氏定安国,此后,控制这个区域的主要势力是兀惹城的燕颇。


辽景宗保宁七年(公元975年)七月,渤海国后裔,降辽将领燕颇“杀都监张琚以叛”,在鸭绿江附近的治河被耶律何鲁不的辽军击败后,从扶余府向东南方向转移,进入定安国的控制区域,“走兀惹”。

这是“兀惹”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之中的记载,但这里的兀惹,指的是一座位于鸭绿江附近的城池,也称为“乌舍城”。

这个兀惹城与兀惹族很容易混淆在一起

因此许多人将定安国视为兀惹一族的国号,也有认为占据兀惹城的燕颇是属于兀惹一族。


契丹的民族问题,不仅只是女真

兀惹迁徒图


史书所记载的兀惹一族,实际上也是相当混乱的一个存在。在《大金国志》中出现的“乌舍”,《辽史》和《金史》中的“乌惹”、《契丹国志》中的“嗢熟”,都被认为是兀惹


兀惹,最早居住在今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下游一带。源于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应该是生活于这个区域内,归附于黑水靺鞨的一个族群。

兀惹族中,最先南下投附渤海国的应该是乌氏部族。而后,不断有兀惹一族南迁至第二松花江一带。

当乌氏定安国被灭后,乌氏族的残余力量,在乌昭度的率领下,继续抗击辽人的统治。并曾经联合兀惹城的燕颇,不断发动对已经降辽的铁骊等族群的侵袭。


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兀惹再次被辽兵击败,其中一部长武周降辽。两年后,乌昭庆也降了辽国。

辽国对兀惹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其分别迁徒,以此来削弱兀惹部的力量。


契丹的民族问题,不仅只是女真


女真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后,兀惹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投附金国,此后逐渐融于女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