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明朝遼東地域大事錄

1370 洪武三年:元遼陽行省平章政事劉益,遣右丞董遵、僉院楊賢奉表投降明朝。朱元璋置遼東衛在得利嬴城,統轄金州、復州、蓋州地區,冊封為劉益為指揮同知。後來,劉益被洪保保、馬彥翠、八丹等人叛殺。朱元璋派馬雲、葉旺率登州、萊州兵自海路進軍,在旅順口登陸遼東。擊敗故元將領高家奴於遼陽老鴉山。

1371 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指揮使司於遼陽。馬雲、葉旺擔任都指揮使,吳泉、馮祥為都指揮同知,王德為都指揮僉事,總轄遼東。下設定遼中、前、後、左、右五衛,金州衛,及海、蓋、金、復四州。同年十一月,青州等衛官軍,運山東糧儲,以給定遼都衛。


明朝遼東地域大事錄


1376 洪武九年:正月,遼東軍民在馬雲、葉旺的指揮下擊退北元納哈出的進攻。

1375 洪武八年:明朝改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1386 洪武十九年:設東寧衛,瀋陽中衛。

1387 洪武二十年:設三萬衛。

1388 洪武二十一年:設鐵嶺衛、義州衛。

1390 洪武二十三年:設廣寧衛。1393年改為廣寧中、前、後、左、右五衛,遼王駐守廣寧。遼海衛遷開原城北。

1393 洪武二十六年:設廣寧右屯、前屯衛、後屯衛。

1398 洪武三十一年:設瀋陽中屯衛、安東中屯衛(駐地開原),預為沈王和韓王封地。

1399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遼王奉旨撤藩。

1402 建文四年:開原備禦率軍擊退蒙古來犯。朱棣命劉貞為遼東第一任總兵。

1403 永樂元年:朱棣命孟山接替劉貞。

1414 永樂十二年:朝廷命劉榮為遼東總兵,駐防廣寧(今遼寧北鎮)。

1416 永樂十四年:遼河、太子河發水成災。

1419 永樂十七年:“望海堝大捷”,鎮守劉江率軍在金州望海堝全殲入侵倭寇約1600人。

1422 永樂二十年:遼東都指揮同知巫凱,升任都指揮使。

1424 永樂二十二年 :開原韃靼楊木兒叛亂,遼海衛千戶孫義戰死。任命鄒溶為開原備禦。

1425 洪熙元年:守邊鎮將掛印,遼東總兵朱榮掛“徵虜前將軍”印。

1430 宣德五年:韃靼阿魯臺部來犯,遼海衛指揮同知皇普斌、三萬衛千戶吳貴等戰死。

1432 宣德七年:遼東諸衛屯種耕牛皆從朝鮮買入。松花江造船軍士未還者500餘人。韃靼打敗兀良哈。蒙古阿魯臺部入境搶劫。

1434 宣德九年:先大旱,後定遼五衛又遭大雨。十二月,遼東軍戶所種之田,每畝納米一斗。

1435 宣德十年:停遼東採捕、造船、運糧諸役。曹義任遼東副總兵,授中軍都督僉事。

1436 正統元年:廣寧五屯衛 全伍屯田改為“二分守城、八分屯田”。

1437 正統二年:築遼東長城。定遼前衛指揮僉事畢恭,築遼河內側邊牆。

1438 正統三年:曹義接巫凱任總兵官。

1441 正統六年:修鐵銃75000杆。畢恭升職都指揮僉事,設計修建遼東邊牆河西段。

1442 正統七年:設開原、廣寧2處參將。(後改為開原、寧遠、義州3處參將)。

1444 正統九年: 給丁田。“衛所多私役軍餘”。兀良哈部附瓦刺。

1449 正統十四年: 瓦刺侵犯遼東。十月犯京師,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土木堡之變)。

1450 景泰元年:女真入犯開原等地。次年,女真首領李滿柱等入朝謝罪。

1453 景泰四年:都指揮使孫璟被處分:立功5年還職。

1457 天順元年:明英宗復位。召曹義回京。董興接任總兵。

1463 天順七年:開原左參將曹廣,妄殺清河寨歸順女真40人,革職。

1464 天順八年:“衛所軍職多務奸貪剝削,軍士受害不勝……”。孫璟守備寧遠。

1466 成化二年:孫璟任左參將,鎮守開原。都指揮使江福“用官木構私房,並受所部賄賂,其罪當死。”被減輕處分,立功5年還職。

1467 成化三年:女真大舉進犯開原、鴉鶻關、撫順關、鹼廠堡、連山關。明朝與朝鮮聯合征討建州女真,加強遼陽以東防務,設遼陽副總兵。自鳳凰山北抵奉集堡,各關隘招募士兵、築千戶所城堡。

1469 成化五年:修築河東長城,自鎮北關至鎮江。

1476 成化十二年:在海州造遼河浮橋,在遼陽西至廣寧東建5堡:東洲堡、馬根丹堡、清河堡、鹼廠堡、曖陽堡。

1480 成化十六年:設遼陽、廣寧二處遊擊。

1501 弘治十四年:命孫文毅充副總兵,分守遼陽等處。

1506 正德元年:遼陽發水,平地水深丈餘。

1511 正德六年 :盛夏遼東大疫,死人8100人,牲畜數萬頭。

1517 正德十二年:開原參將孫棠擊敗蒙古福餘衛,追至創忽兒河。

1518 正德十三年:五月,瀋陽等衛地震。十一月,海州衛地震。

1520 正德十五年:蓋州地震。因饑荒軍士多逃亡。指揮、千戶棄印者30餘人。

1525 嘉靖四年:遼陽、蓋州、寧遠地震。十二月,遼東地震。

1527 嘉靖六年:遼東大飢。二十五衛原額15萬軍,實剩6萬餘。

1530 嘉靖九年:遼東大水,平地水深3尺。

1535 嘉靖十四年:廣寧衛地震。三月,遼陽、撫順、廣寧兵變。

1539 嘉靖十八年:遼陽大飢。廣寧兵變。

1541 嘉靖二十年:孫檜巡撫遼東。“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一員。正統元年設,舊駐遼陽,後地日蹙,移駐廣寧,駐山海關,後又駐寧遠。”

1546 嘉靖二十五年:增築散羊峪、一堵牆、孤山、險山、沿江臺等邊堡。

1547 嘉靖二十六年:改寧遠參將為寧前參將。

1549 嘉靖二十八年:設海州參將)。

1551 嘉靖三十年:海州衛地震。次年,遼陽城、凡河城地震。

1557 嘉靖三十六年:六月,連月雨發大水,禾盡沒,城垣圮。大飢人相食。

1558 嘉靖三十七年:大水邊牆坍塌。大飢,人相食,民飢死者十八九。遼東士馬逃故者三分之二。開海禁。

1562 嘉靖四十一年:蒙古土蠻犯境,副總兵黑春擊退。設前屯(寧前)遊擊。

1563 嘉靖四十二年:俺答汗犯遼陽。五月,副總兵楊照充總兵官。八月,楊照戰死。十二月,禁海運。

1564 嘉靖四十三年:增設險山堡參將。

1565 嘉靖四十四年:改置定遼右衛於鳳凰池城堡。

1568 隆慶二年:險山參將李成梁升遼陽副總兵。寧遠地震。

1570 隆慶四年:俺答汗子黃臺吉犯錦州,總兵王治道、參將郎得功戰死。李成梁充總兵。廣寧城地震。設廣寧車營遊擊。

1572 隆慶六年:曹簠任清河堡守備 。

1573 萬曆元年: 險山參將移駐寬甸。設廣寧右營(兼遼陽車營)遊擊。

1574 萬曆二年:總兵李成梁出擊建州右衛,以火攻破女真首領王杲的寨子。建成寬甸、長甸等6堡,拓土700餘里。


明朝遼東地域大事錄


1575 萬曆三年:二月,土蠻犯長勇堡。十二月,虜2萬餘騎入平虜堡,副總兵曹簠擊之。轉瀋陽,李成梁列陣以火器擊潰,追擊斬首1000餘。

1577 萬曆五年:土蠻復入,聯營河東,遣另騎西掠。是時,土蠻數求貢市,關吏不許,大恨。

1578 萬曆六年:正月,速巴亥糾土蠻大入,營劈山。李成梁馳至丁家泊,蠻騎分路繞牆入。李成梁夜出塞200裡,搗破劈山寨,獲首級430。十二月,速巴亥、炒花、黃臺吉等率3萬餘騎劈遼河,攻東昌堡,進逼耀州。李成梁率精銳出塞200裡,直搗圜山,斬首840,獲馬1200匹。

1579 萬曆七年:十月,土蠻復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川營深入,會戚繼光來援,始退。

1580 萬曆八年:設鐵嶺遊擊。土蠻諸部分兵犯錦、義、大小淩河,以2萬餘騎攻錦州。參將熊朝臣固守,而遣部將周之望、王應榮出戰,矢盡,皆戰死。

1581 萬曆九年:正月,李成梁率輕騎自大寧堡出,去塞四百餘里,至襖郎兔大戰。斬首340。 四月,土蠻入遼陽,副總兵曹簠追至長安堡遇伏,失千總陳鵬以下370人,馬死者460匹。十月,土蠻聯合速巴亥,十餘萬騎圍廣寧不克。轉掠團山堡,盤山驛、十三山驛,攻義州。

1582 萬曆十年:二月,李成梁督兵攻打古勒寨,殺王杲子阿臺,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死於大火,努爾哈赤起兵復仇。寧遠衛指揮同知祖承訓任遼東副總兵,加左軍都督銜,協防遼陽。

1585 萬曆十三年:二月,泰寧部糾西蒙插漢部,數萬騎入牧瀋陽,即退,駐牧遼河。李成梁以浮橋濟師,逾塞150裡,疾掩其帳。寇已先覺,整眾逆戰。成梁為疊陣,親督前陣擊,斬首800有奇。五月,寇犯瀋陽,伏精兵塞下,誘官軍。遊擊韓元功追擊,敗死。閏九月,銀燈等部落犯蒲河,殺裨將數人,大摽掠。李成梁派副將李平胡出塞350裡,搗破銀燈營,斬首108級。

1586 萬曆十四年:設復州參將。努爾哈赤建都赫圖阿拉城,次年統一建州各部,1589年稱王。二月,土蠻3萬騎馳遼陽。李成梁率副將楊燮、參將李寧、李興、孫守廉,以輕騎出鎮邊堡,晝伏夜行200餘里至可可毋林,大風雪。冒如雨疾矢破寨,斬首900。

1587 萬曆十五年:春,聯營入犯。秋八月,以7、8萬犯鎮夷堡。十月,把汗等部10萬由鎮夷、大清2堡入。

1588 萬曆十六年:五月,改寧前遊擊為西路協守副總兵,駐前屯。

1589 萬曆十七年:三月,虜犯義州,復入太平堡,把總朱永壽一軍盡沒。九月,3萬騎犯平虜堡,備禦李永年、把總馮文生皆戰死,李成梁選鋒沒者數百人。虜大掠瀋陽、蒲河、榆林,8日始去。

1590 萬曆十八年:土蠻糾結西部插漢、塔塔爾10萬騎,深入遼、沈、海、蓋,李成梁遣兵出塞偷襲,遇伏戰死千人。李成梁報首功180人。

1591 萬曆十九年: 閏三月,李成梁乘給事侯先春閱視,謀邀搗巢功,使副將李寧等出鎮夷堡,潛襲板升,殺老弱280餘人。師還遇敵,死者數千人。十一月,李成梁解職。

1592 萬曆二十年: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五千騎兵救援平壤,與裝備鐵炮的數萬日軍展開巷戰,傷亡3000敗退而歸。十二月,李如松為都督,再次率軍入朝。

1593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明軍擊敗日軍,收復平壤。六月,建州女真擊敗葉赫等舊部聯軍。

1594 萬曆二十二年:速巴亥之子率部據舊遼陽以北,兩河之中,結土蠻為患。夏,寇鎮武。新任巡撫李華龍與總兵董一元謀,遣孫守廉馳右屯御西部,董一元率大軍在鎮武堡外設伏,俘斬五百四十有奇,馬駝2000多。冬,總兵董一元、監軍楊鎬督健卒冒雪踏冰,3日夜行400裡,破巢斬120人,獲甲仗無數,全師還。

1596 萬曆二十四年:改築鎮江城於九連城故址。改長甸堡備禦為遊擊,移駐鎮江。

1597 萬曆二十五年:遼陽、廣寧地震。明軍再次援朝。總兵李如松中土蠻埋伏,戰死。以李如梅為總兵。

1599 萬曆二十七年:以孫守廉為總兵,九月罷免。馬林接任。

1601 萬曆二十九年:馬林獲罪。李成梁再任遼東總兵。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組建牛錄。

1603 萬曆三十一年:建州女真築赫圖阿拉城。

1605 萬曆三十三年:遼東地震。

1606 萬曆三十四年:棄寬甸6堡。喀爾喀蒙古歸順建州女真。

1608 萬曆三十六年:杜松取代李成梁任遼東總兵。十一月,掩殺內附的拱兔部落140級,以大捷邀賞。拱兔部以5000騎陷大勝堡,守將耿尚仁被肢解。深入小淩河焚掠,遊擊於守志敗於山口,死1000餘人。松被兵部勒令回鄉,王威代之。

1609 萬曆三十七年:改開原參將為東路協守副總兵, 稱遼陽協守副總兵為中協。

1612 萬曆四十年:遼東總兵麻貴被罷免,延綏總兵張承蔭接任。寧前守將祖天壽出獵被圍曹莊,死230人,被掠600餘人。

1613 萬曆四十一年:遼東大水。

1615 萬曆四十三年:察哈爾部6萬騎犯錦州、廣寧。官兵出大安堡中伏,堡陷。建州女真編組八旗。

1616 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即汗位,國號後金,天命元年 。

1618 萬曆四十六年 :四月,後金佔撫順,遊擊李永芳投降,千總王命印戰死。總兵張承胤援撫順,敗歿。命楊鎬為 遼東經略。寬甸、海、蓋地震。秋七月,後金攻打清河堡,副將鄒儲賢、張旆以下萬人戰死。李永芳被努爾哈赤賜婚,人稱“撫西額附”。

1619 萬曆四十七年:春二月,經略楊鎬誓師於遼陽,總兵官李如柏、杜松、劉綎、馬林分道出塞。三月,西路杜松于吉林崖(今薩爾滸)與後金軍激戰,兵潰戰死。隨後,北路馬林兵敗於飛芬山,退兵返開原,兵備僉事潘宗顏戰死。東路劉綎兵深入阿布達裡岡被伏擊,戰死。南路李如柏出清河堡,逃歸。六月,後金攻打開原,馬林戰死。後金滅福餘部及北關葉赫等部,七月攻佔鐵嶺。明派大理寺右丞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十二月,曖陽、寬甸、鎮江新募援兵潰散。

1620 萬曆四十八年:遼東大旱。

1621 天啟元年:海州人起事。三月十八日,後金攻佔瀋陽城。二十一日,攻佔遼陽城,明軍盡棄遼東邊堡。七月,毛文龍率隊襲擊鎮江城,擒獲後金守將佟養真及其子侄送京問斬。後金以數萬兵報復,屠殺鎮江寬甸一帶。努爾哈赤以遼陽為都城,遷女真人到遼瀋地區。

1622 天啟二年:熊廷弼被逮捕下獄,王在晉任遼東經略,隨後被孫承宗接替。命毛文龍為東江鎮總兵官(今鴨綠江口皮島等島嶼)。

1623 天啟三年:後金遷徙遼河以西廣寧等地百姓到河東。

1625 天啟五年:後金遷都瀋陽。攻佔旅順。熊廷弼在京師被棄世,傳首九邊。九月,遼東副總兵魯之甲敗沒於柳河。高第任“遼東、登、萊、天津”軍務經略。

1626 天啟六年:後金軍圍攻寧遠。總兵滿桂、寧前道參政袁崇煥等以火炮固守。努爾哈赤被火炮擊傷,退兵後到太子河溫泉療養,八月病故。

1627 天啟七年:春,後金征伐朝鮮。圍錦州,攻寧遠,六月解圍。


明朝遼東地域大事錄


1628 崇禎元年:袁崇煥督師薊遼。六月,祖大壽就任遼東總兵。七月,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殺。九月,後金皇太極聯合東部蒙古各部,攻察哈爾蒙古。

1629 崇禎二年:五月,薊遼督師袁崇煥以閱兵為由,赴東江擅殺左都督毛文龍,孔有德等率部出走,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九月,楊鎬棄市。十月,後金兵攻入遵化,總兵官趙率教戰沒。滿桂、袁崇煥等救援京師。袁崇煥被逮入獄,祖大壽潰逃,總兵滿桂、孫大壽等戰歿,黑雲龍、麻登雲被俘。

1630 崇禎三年:後金軍攻破永平、灤州。八月,袁崇煥在菜市口受桀刑。

1631 崇禎四年:後金設六部,造火炮。圍點打援,困祖大壽於大淩河。山海關總兵宋偉等援兵敗於長山,監軍張春被俘。冬十月,祖大壽殺副將何可剛,大淩河兵降後金。祖大壽隻身逃回錦州。十一月,登州遊擊孔有德率師援遼,次吳橋驛反,殺回山東。

1632 崇禎五年:孔有德攻佔登州、萊州、平度等地。

1633 崇禎六年:孔有德、耿仲明等萬餘人渡海降後金。七月,組建漢軍(黑旗營),馬光遠統領。

1634 崇禎七年:調祖大樂、祖寬等關寧兵馬圍剿河南山西流寇。春正月,廣鹿島副將尚可喜400人降後金,授總兵,駐海城。皇太極會蒙古諸部徵察哈爾,林丹汗病歿,部眾40餘萬降。

1635 崇禎八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

1636 崇禎九年:皇太極即位,國號大清。十二月,徵朝鮮。

1637 崇禎十年:朝鮮降清。

1638 崇禎十一年:東江總兵沈志祥降清,居撫順。九月,清兵入牆子嶺,京師戒嚴。十一月,清兵攻高陽,致仕大學士孫承宗戰死。

1639 崇禎十二年:正月,清兵班師。閱五月,攻佔京畿內、山東70餘城。分漢軍2旗為4旗。十一月,吳三桂在寧遠就任遼東總兵。

1640 崇禎十三年:松錦大會戰開始,清軍築義州城,攻打外圍堡臺。

1641 崇禎十四年:三月攻佔外城,圍困錦州。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8總兵,步騎13萬會兵於寧遠。四月下旬,洪承疇部推進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在朝廷多次催促下,於七月與清軍決戰。後因糧草被劫,明軍一部分混亂從松山突圍。

1642 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副將夏承德迎清軍入城,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被俘。三月,祖大壽獻錦州城。四月,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降。五月,洪承疇降清。設漢軍八旗。

1643 崇禎十六年:八月,皇太極卒。

1644 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四月,吳三桂在山海關降清,隨即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五月,清軍入京。十一月,明石城島總兵馬登洪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