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久站久坐後出現下肢酸脹、疼痛、

皮膚瘙癢、皮炎、色素沉著

……

這究竟是什麼疾病正在發生,

我們先來看看

今天都有哪些名醫服務?

1

服務一:名醫熱線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點擊圖片直接預約來電諮詢名額

今天(18日)下午16:00~17:00

曾國軍

(門診時間:每週四下午)

將值守我們的四川名醫健康熱線60160000

如果你對靜脈曲張、主動脈瘤、夾層、頸部血管疾病、靜脈血栓栓塞症、動脈粥樣硬化、狹 窄、閉塞、缺血等有任何疑惑,可以點擊圖片提前預約來電諮詢名額,注意需要提前預約哦。

2

服務二:名醫說

有一種痛,比順產還痛!

你以為把孩子順利生出來就萬事大吉?

那你就想錯了哦!

十個寶媽裡估計就有七八個經歷過堵奶的痛,那種鑽心的“疼痛”,簡直不寒而慄!為了讓寶媽們少遭點兒罪,我們給大家請來了四川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代曉琴醫生,教大家一些在家就能做的通乳方法。

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在中國的發病率為9%,患者多為女性,久坐久站的人群是該疾病的高發群體。

什麼是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多發生在下肢,主要和遺傳還有工作性質有關,由於長期站立、久坐或者病變,使得靜脈瓣膜失去作用,血液倒流,導致靜脈壓力過大,血管壁變薄,擴大,伸長,像蚯蚓一樣在腿上蜿蜒。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有哪些症狀呢?又該如何治療呢?今天四川名醫特意邀請到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血管外科的主治醫師曾國軍為大家科普一下。

靜脈曲張有哪些症狀?

有如下症狀時,需要小心靜脈曲張的發生。

從外表看,早期肢體皮下會出現毛細血管擴張,久而久之出現皮下血管擴張、迂曲成團,久站後出現酸脹、疼痛。

後期會出現肢體腫脹、可凹性水腫、皮膚瘙癢、皮炎、色素沉著、足靴區潰瘍。

哪些人群高發?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最受“久坐久站族”的青睞,比如說,在工作時間需要長時間站立的人群,外科醫生、教授、交警、軍人等,以及久坐族,比如經常坐著上班的一人群,長時間面對電腦,長時間開車,有的一週至少坐五天,比如IT從業人員、會計、編輯、教師、辦公室職員等。

確診靜脈曲張需要做哪些檢查?

如果醫生預判患者患有靜脈曲張,一般會建議其做這兩種檢查:下肢靜脈瓣膜功能檢查及下肢靜脈超聲。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瓣膜功能檢查能明確返流的嚴重程度,對靜脈曲張的預後做出判斷,指導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超聲主要是除外深靜脈內是否存在血栓或狹窄、閉塞等情況,明確靜脈曲張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是否存在手術禁忌。

彈力襪真的有效嗎?該怎麼選擇?

彈力襪分預防型及治療型,對於沒有靜脈曲張預防其形成、以及輕度的靜脈曲張患者可以選用預防型(壓力較低);對於中重度靜脈曲張患者建議選用治療型(足踝部壓力20-30mmhg),下地活動時佩戴彈力襪,平臥休息時脫掉。

如何來預防靜脈曲張?

若是想預防靜脈曲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要靜站。站起來多走動走動,讓肌肉收縮,不給於下肢過高的靜脈壓力。

醫生建議,辦公族可以多做“踩剎車”的運動,可以預防靜脈曲張。即以腳關節為軸,做伸屈踝關節的運動,就像“踩剎車踩油門”的動作。

適合靜脈曲張患者的運動方式有哪些?

一般來說,慢步走快步走這些運動方式,對於靜脈曲張患者都是可以的。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另外一種不負重的運動——游泳,對於預防靜脈曲或是減慢靜脈曲張的發展速度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需時刻關注,這兩個危險的信號!

疾病的發生都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輕度的靜脈曲張不需要太緊張,嚴重的靜脈曲張則需要認真對待,甚至要手術治療。一定要多關注靜脈曲張這兩個的“危險信號”: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第一個危險信號就是——疼痛,輕度的靜脈曲張一般沒有疼痛,或只有在勞累後出現一些酸脹、沉重等感覺,把腿抬高,稍微休息就能緩解。

嚴重的靜脈曲張則會出現下肢靜脈曲張的部位持續劇烈的疼痛,越活動就越加重,這就意味著靜脈血管內的血液淤滯已經嚴重了,若同時還出現疼痛處紅、腫、熱,這種情況比較危險,需前往醫院儘快就醫。

第二個危險信號是皮膚瘙癢,當小腿靜脈曲張的部位出現皮膚瘙癢,有些情況下還伴有皮膚顏色的改變,也意味著靜脈曲張加重了。

久坐久站族,需警惕靜脈曲張

醫生提醒,因此一定要關注“疼痛”和“瘙癢”兩個危險信號,一旦出現,及時就診,免得疾病繼續發展。

趕緊來看看

如何才能獲取到名醫服務吧!

掃描二維碼並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微信公眾號,點擊底部菜單欄目條的“今日服務”,根據提示進入相應版塊,即可直通名醫服務。

本文編輯:楊喬 綜合:綜合健康時報、搜狐健康、人民網 製圖:黃冉興

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微信公眾號,或在微信上搜索“scmingyi”微信公眾號加關注,每日獲取更多權威健康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