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楚雄有個地方叫“煙溪”你知道嗎?

2000多年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為黑井留下了許多古蹟名勝,黑井也被譽為“失落的鹽都、明清建築的活化石”。跟隨小楚的步伐走過那些明清城事後,今天我們直奔主題,說一說黑井的“核心”——鹽。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黑井地下之所以有那麼多鹽,是因為古代雲貴地區是一片汪洋,因地殼運動的作用,原本的海底上升變成高山,而海水裡的鹽分也就沉積在了山底。每隔一些年,地殼運動一次,這些鹽分便沉積一層。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間存在著3個岩層,地下水在滲透過程中將鹽層溶解於其中,便成為了造福黑井的寶藏——滷水,也就是鹽水。這種滷水並不能直接煎製成鹽,而是需要經過四次過濾,並用石膏、木炭等吸收分解毒物才可放進鍋裡煎煮。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事實上,自漢代起,黑井先民就開始採滷而食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代黑井就設有鹽課提舉司,元明清均稱黑井。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故事要從“煙溪”說起

黑井還有另外一個美麗的名字“煙溪”。在武家大院對面開客棧的老闆李雲松說,以前黑井日日煮鹽,小鎮上空永遠漂浮著煮鹽產生的氣體,這些煙霧降落到田間路邊的溝裡,久久不散,便形成了一條煙霧溪,因此被人稱為煙溪。在曾經的煙溪黑井,因這煮鹽的氣體,小鎮“四季無霜、春夏無蚊”。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黑井開發最早、保留最完整的一口井正是這口黑牛鹽井,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口斜井,斜面深度80米,垂直深度50米。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當年背鹽水的小工就是順著臺階直到井底把鹽水背上來的,因為當時黑井鹽非常珍貴,有“鬥米斤鹽”的說法,所以有一些滷夫便吃不起鹽,就想到了偷鹽的辦法,在背滷水的時候故意把滷水潑在衣服上,回家一泡一熬,便成了小鍋鹽,也稱“私鹽”,因為不敢在本地出售,就有一些膽大心細的婦女裝成身懷六甲的孕婦去闖關,因為關卡上都是男人,不敢去搜女人身,女人們每次能通關,就可以夠一家人吃好一陣子了,所以如今的“小鍋鹽”又叫“婆娘鹽”。

宣威火腿也要用黑井鹽

鹽可以分成三個類:一是海鹽,在沿海地區出產,制和取都很方便,但是食用放多了味道就會很苦澀。二是礦鹽,因為工序比較複雜,成本高,所以古代很少採用。三是井鹽,黑井的鹽就是屬於井鹽,它的特點就是滲透力特別強,用它來醃肉和鹹菜味道特別好,如今我們用的鹽牙膏,就是用井鹽製成的。而眾人熟知的宣威火腿,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是用黑井的鹽來醃製的。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在黑井的“古法制鹽作坊”,這裡可以感受到最原始的製鹽程序,過去製鹽一共分為五個程序:取滷、過濾、濃縮、煮鹽、鋸鹽。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黑井鹽的秘籍就在這灶房裡,在灶房工作需要四個工人,一個是火夫,專門燒火;兩個滷夫,負責把過濾好的鹽水挑進來,倒入桶鍋裡;還有一位是非常重要的掌勺大師,他要抬著兩米多長的大勺子站在灶臺上,根據鹽沙的濃稠度不同依次往上舀,把最濃最稠的鹽沙舀到上面的大鐵鍋裡,再用木板木槌把它壓平打緊。經過灶裡12個小時的餘溫烘乾,這樣的一鍋鹽稱為“一品”,把鹽分成四塊,每一塊稱為“一尖”鹽,要在上面寫上是哪家生產的鹽,打上上稅的符號,還要標上黑碼或紅碼,標上黑碼的鹽是最好最上乘的。

楚雄有个地方叫“烟溪”你知道吗?

如今,黑井仍然保留這樣的手工製鹽方式,價格惠民,是份難得的伴手禮。(來源:楚雄微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