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

——曹丕《终制》

一、事死如事生的复杂性

关于古人的丧葬观念,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事死如事生”,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逝者。不过这话其实很笼统,有点放之四海皆准的意味。实际上呢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则是有着千差万别的。

首先帝王将相跟平民百姓,都想事死如事生,可财力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对吧,不可能用一样的形式来为逝者办理丧事。然后呢,就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对待这些身后之事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些人追求厚葬,有些则讲究薄葬,但这并不妨碍大家都认为自己“事死如事生”。所以说,这个简单的话,其实并不简单。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唐陵石刻


二、厚葬之表现

这次我们要说的就是厚葬。何谓厚葬?很简单,通俗来讲就是大操大办丧事。具体说来,古人的丧葬活动包括丧和葬两部分,丧的部分体现为地面以上的葬仪、祭奠活动,基本上很难留下痕迹,我们今天看不到。能看到的,主要就是保存在地下的葬。在厚葬行为中,往往使用大量的随葬品,尤其爱用金银珠玉等价格高昂的。

举个例子,比方说在南昌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别的珍宝咱们就不说了,仅铜钱就发现了10多吨,大约200万枚!这是什么概念呢?古代有个典故,说“钱十万可通神”,十万钱拿出来,不能办的事儿都能办,那么刘贺墓里这200万钱,岂不是能“通神”20次?剩下的马蹄金、麟趾金以及青铜器、漆器、玉器等,同样价格不菲。把这些东西都埋在地下,在今天看来简直是有钱烧包。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刘贺墓出土的马蹄金


三、历史文献和考古中的厚葬

关于厚葬,在史书当中有不少记载,我们选择一些有意思的给大家看看。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这是西汉中期的《盐铁论》,盐铁论的背景大家也都熟悉,是汉昭帝时的一场国家级辩论会的记录,其中提到了当时社会上的厚葬行为:

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贫者画荒衣袍,缯囊缇橐。

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郡国繇吏,素桑楺偶车橹轮,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纨绨。

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阙罘罳。


这段话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有很多冷僻的字词,基本意思谈及三个层面:

  • 墓葬形制
  • 随葬品
  • 墓园

墓葬形制方面,富人们僭越使用了超标的题凑,也就是用长木条来搭建椁室四周,中产用名贵的木材,穷人也要想办法给棺罩上增加装饰。

随葬品方面,流行用各种各样的俑和模型车马,甚至给木人穿上丝绸的衣服。

墓园方面,只要有点钱,都要营建高大的封土,在墓园里修建楼阁和门阙。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这些记载,全都能够在考古发现中找到印证。除了前面已经说过的海昏侯墓,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比如马王堆汉墓当中的彩绘帛画,可能是当时丧葬的“铭旌”,其制作之精美,已是艺术品的范畴了。

再比如说俑,在汉景帝阳陵的丛葬坑里发现了不少没穿衣服也没有胳膊的陶俑,考古学家称之为“着衣俑”,他们起初并不是这幅“维纳斯”的样子,而是有着可以活动的木质手臂,外面还穿着丝绸的衣物,可谓最早的芭比娃娃。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厚葬之风流传的范围还特别广,文献记载,汉代的时候东到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西到敦煌,全都这么搞。虽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人死后是没有感知的,不要徒劳,但并不能改变主流风气。


四、皇帝们的努力

面对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厚葬之风,皇帝们其实是不支持的。

这有两个原因:

  • 其一,从经济角度来讲,厚葬肯定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有些小门小户为了厚葬,把自己搞到破产。破产之后,就只能沦为流民或者地主家的佃农,给地主交税,那么朝廷的收入自然减少了。
  • 其二,从礼制上来讲,厚葬常常僭越,富人用了官员的配置,官员用了贵族的配置等等。不管皇帝出身如何,都不喜欢看到这样的景象。

因此,皇帝们为了阻止厚葬之风,也是绞尽脑汁。比方说汉文帝,他活着时就比较节俭,推行汉初清静无为的政策,在遗诏中还专门强调了薄葬的重要性: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不用过分悲伤,因为厚葬、服孝而导致家庭破产、身体受损的,很不值得。

汉文帝以身作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他的陵墓霸陵跟其他的汉代帝陵都不一样,没有高大的封土,随葬品多为陶器,节省开支。

汉文帝之后的皇帝们,也不断提出这样的倡议,虽然如此,到了东汉,厚葬依然流行。汉章帝建初二年发布的诏书这么说:

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诏书曰:“不伤财,不害人”,诚欲元元去末归本。而今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

您看吧,即便在灾年,这些贵戚们还是喜欢奢侈,婚丧嫁娶无所不用其极。皇帝们的个人意愿根本无法扭转厚葬的风气。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五、何以厚葬难禁?

为什么皇帝们三令五申都无法彻底改变厚葬的风气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观念深入人心。从先秦时代开始,人们就认为死后有知,灵魂不灭。为了让逝者能够继续保持生前的生活甚至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就不惜把最好的东西埋入地下。

第二,上行下效难改。尽管皇帝们希望禁止厚葬,但是整个贵族和官僚团体,无不厚葬,像汉文帝这样的只是极个别的例子,更何况文献记载,西晋时有人盗掘了汉文帝陵,同样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东汉时候有一首民谣,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上层的追求会被下层所追捧和模仿。

第三,选拔制度促使。汉武帝时候,发明了一种选拔机制,叫做举孝廉。孝廉,就是州郡地方长官从辖区内找一些优秀、品行好、孝顺的人,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把他们推荐到朝廷做官,相当于“保送”。跟今天的保送一样,有些人是真的优秀,有些则是包装出来的。孝廉中有一条不就是孝嘛,在家行孝,别人看不到。在丧事上多花钱,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可以捞取名誉。所以,就有不少人动起这个歪脑筋。东汉人王符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不良风气——“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古代厚葬为何屡禁不止,皇帝们也没辙


在这些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任皇帝个人如何努力,都没能改变厚葬,直到汉末大动荡的到来,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