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哪個門是北京城的“後門”?

vera0704


在古時候的許多宅院中,為了方便行走,會設置一個後門,是與正門相對應的門,所以民間有“走後門”之說,意思是不通過正經渠道辦成事兒。

其實不僅私人宅院中有前後門之說,北京城也有一個後門,這個後門就是地安門。地安門,在明朝時期被稱為北安門,老百姓們都稱它為俗稱厚載門,有時候也被稱為後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和隆慶五年(1571年)重修,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並改名為地安門。

在歷史上,地安門差一點被燒燬,關於此事,有清史記載,這項記載表明,地安門在歷史上曾險些被火焚,幸被救護而未殃及,也表明了乾隆帝非常重視對地安門的保護。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為磚結構之宮門式建築,面闊七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為通道,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四梢間各寬4.8米,總面闊38米,是北京的北門,也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與它對應的是南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安門。

後來,為了疏導交通,分別在1913年和1923年將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予以拆除。並在1954年將整個地安門拆除,開闢為路面。後來,地安門逐漸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地安門東、西大街,地安門內、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