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2018年,我們該怎樣理財

曼曼 德林社

今天深入瞭解下怎麼做好我們的理財。

一、儲蓄

2017年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64.1萬億元,同比增長9%,增加了13.51萬億,可見大部分的財富還是選擇的儲蓄,不僅是儲戶存款,非金融企業和非金融機構的存款,均首選儲蓄存款方式。對個人來說,養老的錢、小孩的學費、學生的生活費、彩禮錢、急需及剛需買房的錢等,這類本金會嚴重影響個人正常生活的資金,還是應以儲蓄為主。(思進注:這屬於我建議的:當下,現金為王)

二、銀行、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

這類理財產品其實風險也是極低的,很多人擔心這類理財產品虧本,投資就會有風險,但是這類投資虧本的風險很低。 銀行理財產品適合中產以上階層人士,因為起點高;餘額寶類的貨幣基金適合所有人士。把自己平時零花錢放點在餘額寶裡面,還是非常不錯的。

三、基金、信託類產品

基金是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應該說大部分人都參與到了基金的交易之中。比如我們最常見退休金、住房公積金都是屬於基金中的一種,除了這些還包括保險基金、投資基金等。不少企事業單位是要求強制性購買,而且諸如養老金和公積金,其實國家往裡面注入了不少財政補貼,類似這種基金,該買的還是要買。投資性基金這個種類就比較繁多,在個人財富較多時,適當分散投資也是不錯。正規的私募基金和信託產品,門檻要求就非常高,一般都是300萬資產起步,而且還有其他硬性要求,要買的話,儘量經過正規渠道購買,哪怕是收益低一些,也要側重安全性。如果自己本身條件還達不到門檻要求,那建議還是別碰。私募基金和信託產品的風險也是偏高的了。

(思進注:以上兩類中,有些資產也基本上可算現金)

2018年,我們該怎樣理財

四、選擇合適機會抄底自己最拿手的行業

中國有句古話叫:“盛極必衰,物極必反”。一個行業不可能一直都繁榮昌盛,但也不可能一直處於低谷,只是盛衰週期長短不一。各行各業均如此。如果某行業的現狀已經非常困難,多年處於低谷的時候,也就可以考慮進去抄底的時候了,錢少的可以囤貨或者是購買對應貨物的基金理財產品;錢多的可以直接考慮抄底行業,收購處於低谷行業的資產。在中國,在越多的人不看好的時候,往往是機遇最好的時候。這個看準了,獲得的回報率,其實是遠高於固定產品收益的,但是風險也很高,很容易抄底抄在下落的刀刃上。但只要不加槓桿,閒錢投資,即使它繼續往下落,早晚也會有反彈的時候。如果要加槓桿或者是需要急用的錢投資,這種投資的風險就極高。

五、理財原則

99%的人都不知道的“4321理財法則” 餘額寶的教育,銀行的降息,觀念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理財方式被國人所接觸。便捷的操作方式、成倍增長的收益,使得眾多幾十年銀行投資的存儲客轉移到了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資之上,但其中有一批卻是有些過於“激進”:要麼不信,避而遠之;要麼全信,身家全進。 這歸因於很多投資者,在參與投資的過程中,並未做過好的規劃,也沒有綜合考慮過其中的一些風險,又抑或是對於生活的影響,單純為了賺錢而理財。4321法則即資產配置40%投資、30%生活開銷、20%儲蓄備用、10%保險。資產配置指的是投資股票、P2P、基金、外匯等較高收益率的資產,通常為定期;生活開銷就包括每月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了,還有車的燃油費、保養費,有房貸的話,這部分也是計算在內的;儲蓄備用通常為活期存款,在需要的時候方便提取出來,用以改善生活質量,建議是放在支付寶的餘額寶中,收益會比銀行高一些,轉賬、支付也比較便利;保險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如同我們工作中所購買的“五險一金”中的養老、醫療保險一樣,屬於一種比較長遠的安排,尤其是在對家庭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可能遇到的意外情況,以免家庭經濟因此受到重創,具體可以找一些在保險行業的朋友瞭解一下,確實還是有很意義的。 並且4321法則可以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原有資金,可以直接按照這個比例配對投資。第二層次是每月收入,當然也是按照這個比例來,但這有一點需強調一下,配置投資方面,定期投資,到期才能提取出來,所以又有個說法叫“強迫性存儲”,人總有一個趨向性,手上有多少錢就會相對應地形成一種花法。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除少部分自制力較強的人,大部分人是基本存不到錢的,有積蓄的啃自己的老本,沒積蓄的父母的老本。所以每月的收入按4321法則,4成以投資+存錢的概念引入是十分之有必要的。(思進注,基本同意,不過,投資、生活開銷、儲蓄備用和保險的具體比例,需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調整,年齡越大,投資的比例越低)

有幾個原則是一定要記住的:

1、不要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辨別能力。

有時候別人說的平臺好,不是因為真的好(可能不規範),而是你不進去,他出不來。又亦或是他也真的信心滿滿,但你得知道,在這個“割韭菜”的社會里,你們是同一塊田裡的韭菜,他並不見得比你多懂多少。

2、投資金額需要分散。

不是專業人士,也不是平臺高管,沒那麼多心思,那麼多時間去“監測”一家平臺,有可能今天是規範操作的,那明天呢?有可能明天是運營正常的?那後天呢?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人是逐利性的,假如讓你全副身家丟陸金所這樣的平臺,自然安全係數很高,但你不會甘心,因為收益低。除非你的本金真的足夠多,七八個點的年化以足夠“瀟灑”,但事實上都是小散居多。所以,收益是大多投資者一定會追求的。

但,收益往往也意味著風險,所以分散開來還是比較合適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定個比例,四六開(五五也行),四成投銀行系、國資、上市系的平臺,收益6-12%年化,六成投創業系、小而美,收益12-18%,更為細緻的細分,每個派系投幾家就看你自身因素考慮了。

3、看不懂的投資真的不要碰。

現在有些平臺的項目可以說是漫天飛舞,設計得花樣百出,其實很簡單的一個借貸業務,無非就是借款人、企業的相關資產、信息、造血能力的披露,卻搞得花裡花哨的,看都看不懂。另外就是平臺背景設置錯綜複雜,讓人理不出頭緒。還有不透明、不公開的項目,如線下理財公司,一般只會給你保障一個投資收益,你可能連錢用去幹嘛了可能都不知道,股票?賭博?自融?出事的線下理財公司那麼多,鍋卻都被P2P背完了。(思進注,同意,很多出事的平臺並非P2P,可媒體報道時卻混為一談)

總得來說就是:看不懂的產品別投,看不明的公司別投,看不清的項目別投,平臺那麼多,何必要遷就,類型那麼多,為何要強求。

2018年,我們該怎樣理財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三次印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