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猶太戰爭是公元1世紀發生的猶太人民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兩次偉大起義。戰爭的結果是猶太民族遭到血腥屠殺,國破家亡,四處飄零,開始了一個偉大民族悲壯的全球流浪史。猶太民族是一個聰明能幹、英勇頑強和精誠團結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命運多舛的民族。在地中海的歷史舞臺上,他們應該是主角,可他們卻被戰爭逐出了舞臺。直到今天,人類還沒有解決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古老而充滿悲情的民族

公元前2000年,一批閃族人在族長亞伯拉罕的率領下第一次踏上了地中海東岸的土地。他們說著“希伯萊語”,自稱以色列民族,建立過以色列和猶太兩個王國,也稱為猶太人。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以色列國旗

《聖經》說:老家在阿拉伯沙漠的猶太人曾浪跡四方,兩河流域和尼羅河三角洲都曾留下足跡,災難迫使他們舉族遷往尼羅河流域,淪為法老的奴隸,這是這個民族經歷的第一次磨難。400年後,在民族英雄摩西的率領下,他們擺脫桎梏,逃出埃及,在沙漠裡跋涉了40年。摩西死後,約書亞帶領著猶太人經過無數次的戰鬥,終於渡過約旦河,找到了他們心中的聖地,定居下來。

而當時的沿海地帶由腓力斯丁人所控制。希伯萊人不斷地受到腓力斯丁人的戰爭騷擾,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分裂動盪中。公元前1012年,大衛王統一了以色列和猶太兩個王國,定都在耶路撒冷。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猶太國勢達到鼎盛,建成了耶路撒冷第一聖殿。此時,以色列雖不能憑武力稱霸,卻以外交和經濟成為西亞南疆頗負盛名的繁榮之邦。

所羅門死後,國家再度南北分裂,兩個猶太國家的對峙局面維持了200年之久。當亞述帝國強大起來時,分裂的兩個小國便難以生存,從此開始了猶太人苦難的歷程。公元前721年,亞述帝國消滅以色列,擄走27290人。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摧毀了耶路撒冷城,聖殿遭到洗劫後被徹底焚燬,猶太國王被挖去眼睛,繫上鎖鏈,猶太人舉族被解送巴比倫,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囚徒生活,這就是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蘭罕

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39年被波斯消滅。波斯人出於進攻埃及需要籠絡人心的戰略考慮,把猶太人送回了巴勒斯坦。回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在住滿敵人的故土上覆興家園,重建了規模宏大的耶和華聖殿。

公元前334年,災難再次降臨。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的鐵蹄踏進了巴勒斯坦,然後是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琉古王朝的統治。170年後,被壓迫的猶太人舉行起義,奪回了耶路撒冷,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民族國家哈斯莫尼王國。

現在,輪到羅馬人來覬覦巴勒斯坦了。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入侵巴勒斯坦,對猶太人實施暴政。這次入侵直接造成猶太民族近2000年的流亡,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中東的和平和世界的安寧。

第一次猶太戰爭,再次毀滅了耶路撒冷的聖殿

羅馬人入侵巴勒斯坦後,暴戾無道的官吏制度和繁重的苛捐雜稅使猶太人強烈不滿,而最不能讓他們容忍的是,猶太人奉為最神聖的耶路撒冷聖殿和殿內的庫藏器物,在羅馬統治的前10年裡遭到了兩次大洗劫。於是在公元4年希律王死時,猶太人趁機掀起了一場動亂,以表達對希律暴君的不滿情緒。公元6年爆發了一起西卡尼派的暴動。每次起義暴動,都遭到羅馬的殘酷鎮壓,大批猶太人被販賣為奴。公元66年,該撒利亞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發生糾紛,引起全境動盪。羅馬派往猶太行省的總督弗洛魯斯卻趁機搶掠聖殿財物,於是動盪變成了一場真正的起義。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智慧之王所羅門

猶太的城市貧民、中層市民和農民都參加了起義,而領導起義的是狂熱黨徒傑羅特和短刀黨徒西卡里。西卡里派率領著情緒亢奮的猶太人奮起抵抗,衝突一開始,他們就擊敗了弗洛魯斯的僱傭軍。這個貪婪的行省總督求援於敘利亞總督,援軍來到的時候,等待他們的是人數更多的憤怒群眾,羅馬遠征討伐隊和諸屬國國王的軍隊都被起義軍徹底地擊潰了,起義的猶太人消滅了耶路撒冷城的羅馬軍隊和地方貴族,完全控制了耶路撒冷城。

耶路撒冷告急。無可奈何的弗洛魯斯,只能向羅馬皇帝尼祿求救。尼祿派大軍進入巴勒斯坦,第二年平定了北方加利利省。羅馬征討大軍繼續南下,佔領撒瑪利亞後,掃蕩了耶路撒冷的外圍地區,然後兵鋒直逼耶路撒冷和少數殘存的據點。這時候,羅馬皇帝尼祿猝死,這一消息引起羅馬局勢的動盪,許多人都在覬覦王位。野心勃勃的維斯帕先暫時停止了對耶路撒冷的進攻,退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注視著羅馬局勢的發展。於是,起義的猶太人安然地度過了公元69年。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巴比倫之囚:古代猶太民族慘遭古巴比倫國囚禁

好景不長。公元69年7月,維斯帕先在埃及稱帝,然後回師羅馬,正式登上帝位。新的羅馬皇帝派遣其子提多繼續率兵進攻巴勒斯坦,以平息猶太人的暴動。於是,羅馬大軍很快就佔領了耶路撒冷的周圍據點,把耶路撒冷圍困成一座孤城。城裡也出現了困難的情況,負責守城的3位起義軍首領發生了矛盾,他們不能很好地合作,與外界斷絕聯繫後,城裡的糧食告罄,又缺少武器,起義的軍民只能忍飢堅守。

耶路撒冷的第一道城牆於公元70年5月陷落。這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雖然堅守了30個月,但終於在8月完全失守。羅馬大軍攻入最後一道城門後,攻守雙方在聖殿內決戰,聖殿化為一片灰燼。起義宣告失敗。

羅馬兵瘋狂地屠殺著俘虜,猶太全境再次到處豎立釘人的十字架,被處死的猶太戰士不可勝數。還有7萬猶太俘虜被賣為奴隸。另有960名突圍的起義戰士退至了死海的西岸馬塞達要塞,在那裡又堅持戰鬥到公元73年,糧盡援絕之時,全部壯烈自殺。當羅馬大軍最後攻佔這座山頭要塞時,只看到2名婦女和5個孩子。

死於這場猶太戰爭的起義者和無辜民眾達110萬人,耶路撒冷古城橫遭蹂躪,聖殿裡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七寶燭臺等聖物被運往羅馬。羅馬為紀念這次勝利建立了一座凱旋門。趾高氣揚的提多率領著他的凱旋隊伍進入了羅馬城,他的隊伍裡有猶太戰爭的重要俘虜和從耶路撒冷聖殿中掠來的金銀器皿。他成了第一次猶太戰爭中的羅馬英雄。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電影《暴君焚城錄》展示了尼祿皇帝的荒唐統治

第二次猶太戰爭,巴·柯克巴起義

第一次猶太戰爭後,羅馬的第十軍團控制了耶路撒冷,殘破的城區被分給平定猶太叛亂的羅馬有功將士。撒都該派、祭司貴族、奮銳黨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只有堅持猶太教信仰的某些法利賽派的拉比們,還在沿海的非利士平原上,在雅麥尼亞建立了一個戰後的和平據點。以後又在加利利的提庇里亞形成了另一個保存猶太教的拉比中心,勉強維持了原來在耶路撒冷的猶太公會的職能。

公元118年,羅馬皇帝哈德良突發奇想,計劃在耶路撒冷城的廢墟上重建一座羅馬式的城市和一座羅馬神殿。這位把48年前猶太人武裝暴動淡忘得一乾二淨的羅馬皇帝,完全忽略了那些年來猶太人對這片廢墟所懷著的深厚感情,他們仍舊把那裡視為自己心中的聖地,他們一直期待著有一天能在那裡重新恢復被毀壞了的聖殿。

猶太人的精神領袖阿奇巴拉比看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趕往羅馬與哈德良皇帝進行談判,皇帝不以為然,建城的工作從未停止。公元132年,一個叫西門的猶太人再也無法忍受羅馬的蠻橫,他宣稱自己是大衛王家族的後裔,這一身份對猶太民族具有極大的號召力,揭竿而起。起義群眾達到20萬之眾,他們佔領羅馬殖民地,殺死殖民者,攻城陷鎮,勢頭迅猛。這時候,談判失敗的阿奇巴拉比也轉而支持群眾的反抗行動。這位德高望重的拉比從《聖經》的《民數記》中找到了民變暴動的理論依據:“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這是上帝的預言。他稱起義者的領袖為“巴·柯克巴”,希伯萊語的意思即是“星辰之子”。於是這次暴動就被稱為“巴·柯克巴起義”,也就是第二次猶太戰爭。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攻破

起義爆發的時候,憤怒的猶太人一舉奪回了耶路撒冷,雖然聖殿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成千上萬的外地猶太人聞聲前來朝聖獻祭,猶太公會也恢復了工作。1900多年後的人們在死海地區發現了當時留下的文物,其中有巴·柯克巴起義者鑄造的貨幣,上面鑄著“拯救錫安”、“為了以色列自由”和“火色列親王西門”的字樣,另有一卷莎草紙寫成的信件,是用希伯萊文、阿拉伯文和希臘文字書寫的,上面有“以色列親王巴·柯克巴”的署名。這些文物完全證實了這次偉大的“巴·柯克巴起義”,是一次猶太民族爭取獨立的戰爭。

公元134年夏天,羅馬軍隊開始平叛行動。哈德良皇帝派出了大批軍隊對猶太人展開了瘋狂的鎮壓。耶路撒冷陷落後,巴·柯克巴起義軍退入了耶路撒冷以南12公里的貝塔爾要塞。要塞依託一座山體,築在高高的山頂。羅馬軍在皇帝特別派遣的不列顛總督塞維拉斯將軍的率領下,對貝塔爾要塞進行圍攻。塞維拉斯採用過去攻打馬塞達要塞的策略,他以工兵為前導,一步步修築通向頂峰的盤山道路,一直進逼到要塞的入口。塞維拉斯是個狡猾的將軍,他圍而不打,只是切斷要塞守軍的糧食和水源,他要困死守軍。包圍戰前後歷時竟長達3年半之久。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羅馬皇帝哈德良

公元135年7月9日,這一天正是當年耶路撒冷被毀的紀念日,貝塔爾要塞陷落了。在這次戰爭中,除了起義軍守衛的貝塔爾要塞外,毀滅性的軍事行動還踏平了50餘座猶太城市、近1000個猶太村莊。羅馬軍隊每次圍攻城市,最初都試圖採取行進間強攻,如不奏效,便在輕裝部隊和拋射器械的掩護下展開土工作業,待築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後,再用攻城槌擊破城牆,打開缺口,發起強攻。有時,羅馬軍隊也像對貝塔爾要塞一樣,對其它要塞實行圍困,待守軍疲憊後再進行突然攻擊。

在這場戰爭中被屠殺的猶太人達58萬人,殺戮之後殘存的人民多被擄掠為奴。起義領袖阿奇巴和其他參加起義的拉比,都被羅馬軍折磨致死。猶太人的最後一次起義宣告失敗。羅馬當局下決心要斬草除根,決不讓猶太人的起義重演。公元135年,耶路撒冷城被徹底破壞,遺址的土地被翻成耕田,猶太聖殿被夷為平地,只剩下一堵西牆,像最後一位猶太勇士倔強地站在悽風苦雨中,任千年風雨吹打挺立不倒。

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廬舍為墟。哈德良皇帝在耶路撒冷的土地上建造了命名為愛利亞·卡皮託林納的新城,遷移了大批非猶太人前來定居,同時禁止任何猶太人進入新城。猶太戰爭再現了昔日迦太基毀滅的悲劇,羅馬人把一場鎮壓起義的征討,發展成滅絕種族、剷除國家的極端戰爭。

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座外邦人的城市。第二聖殿時期結束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的歷史連同他們心中的希望也一同結束了。從亞伯拉罕帶領猶太人進入這塊土地,到公元135年猶太人被羅馬人逐出巴勒斯坦,以色列人在這裡生活了近2000年。

一個民族從自己的祖國被驅逐了,猶太人從此失去了家園,成了一個沒有國家的民族。他們背井離鄉、流浪異地,在世界各地到處漂泊。直到1800多年後的1948年,以色列才再一次建國,卻為此留下了一連串的後遺症。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第二次猶太戰爭慘遭鎮壓

基督教產生

從屋大維到安敦尼王朝結束期間,中間雖有曲折,但羅馬基本上呈現出和平繁榮景象,然而羅馬帝國的輝煌也接近尾聲,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漫長的“三世紀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排山倒海般的“民族大遷徙”。即使是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更別說是一個隱患重重的浮華帝國。

羅馬帝國江河日下,奄奄一息。基督教誕生,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基督教最初是作為猶太教的一個支派而出現的。《死海古卷》的研究者認為,它首先從艾賽尼派中分化出來,稱拿撒勒派。因為某些主張與猶太教牴觸,被逐出教門而成為一個獨立教派。當時,雖然苦難的猶太人忠貞於自己的信仰,但是猶太教的選民論強調只有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這顯然不能適合現實生活中苦難和絕望的整個羅馬帝國的各族民眾,勢必需要一個沒有狹隘民族界限的宗教來代替猶太教。於是,基督教就應運而生,成為羅馬社會最廣大下層民眾在絕望中的精神出路。基督的本義就是“救世主”,他無限悲憫地救助一切眾生,這是當時羅馬社會民眾最熱切的期望。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

基督教的創立者耶穌,公元1世紀生於伯利恆一個貧困木匠家庭,教義稱上帝為拯救人類而顯靈,使他的母親瑪利亞未婚而孕,耶穌就是上帝的親生兒子。耶穌30歲時開始傳教,先去約旦受洗禮,繼而創造了許多奇蹟使病人康復,瞎子復明,他自己在水上行走,分開7個餅可使4000人吃飽,諸如此類的傳說使他的形象閃爍著神性的光輝。由於弟子猶大的出賣,耶穌最終遇難,被羅馬總督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死後3天又復活昇天。

基督教接受了猶太教信奉的耶和華神的信仰,繼承了猶太教的一神論、救世主和創世神話,這些內容構成了《聖經》中的《舊約全書》,同時也吸收了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和伊朗等東方地區廣為流行的宗教思想,還容納了古希臘、羅馬哲學思想中某些忍耐順從、精神懺悔、禁慾主義、宿命論等成份。組成《新約》的四福音書、使徒行傳和啟示錄。而《舊約》和《新約》則構成了基督教的經典——《聖經》。

基督教產生於受苦受難的羅馬下層民眾,必然在早期的思想中帶有反羅馬帝國、仇視富人的色彩。因此最初的基督教把羅馬城比作巴比倫大城,是魔鬼的住處和各種汙穢之靈的巢穴。早期的基督教是革命的宗教,主張用暴力反對羅馬。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基督教雖然最初在羅馬被迫害,最終卻成了羅馬的國教

基督教不信奉羅馬諸神,不拜羅馬皇帝,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不斷迫害。尼祿是第一個對基督教徒進行大迫害的人,從他起,歷代羅馬皇帝不分“開明君主”或者“暴君”,都變著法子迫害基督徒。但是,信徒卻愈來愈多。4世紀初,帝國境內的基督教徒已多達600萬人。這就使羅馬的統治者不能不有新的考慮和策略。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佈了《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性。公元392年,狄奧多西皇帝又把基督教定為帝國的國教,基督教從此開始與統治者的政權相配合,成為他們的思想統治工具。

羅馬的最後結局

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逝世。臨終前,他把帝國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給了他兩個兒子來繼承。羅馬就這樣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建都在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這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城堡,因此東羅馬又稱拜占庭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都城依舊在羅馬。於是基督教也隨著東西羅馬而分為兩個中心,東羅馬的基督教後來稱為東正教,拜占庭陷落後,中心遷移到了俄國。

4世紀,來自亞洲的匈奴人結隊向西推進,把東哥特人趕進了西哥特人的地盤,西哥特人在羅馬政府的允許下渡過多瑙河,到羅馬境內避難,但避難者又遭到羅馬帝國的非人待遇,迫使他們在公元376年起義,羅馬皇帝瓦倫斯率4萬大軍前去鎮壓,在阿德里安堡附近的決戰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滅,瓦倫斯也被燒死在一間茅屋裡。此後,西哥特人在首領阿拉里克帶領下,不斷向西推進。

「史海」猶太戰爭,羅馬留給歷史的難題

東羅馬帝國在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城內的奴隸打開城門響應,這座“永恆之城”第一次被攻陷。西哥特人洗劫羅馬6天后,繼續西進,直到西班牙建了西哥特王國。這以後,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還有匈奴人、阿蘭人、阿瓦爾人等先後光顧羅馬。匈奴人於公元452年兵臨羅馬城,使這座古城再次遭到洗劫。455年,汪達爾人又進入羅馬城,大掠15天,羅馬古城被徹底地洗劫一空,從此人們把汪達爾人的這種野蠻洗劫行為稱之為“汪達爾主義”。

異族入侵瓜分羅馬帝國,並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王國。西哥特統治西班牙,東哥特統治意大利,法蘭克和勃艮第統治高盧,汪達爾統治北非。羅馬帝國就這樣成了外族分治的天下。躲到拉文那偏安一隅的西羅馬帝國當局,這時也只有成為日耳曼僱傭軍傀儡的資格。公元476年,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發動兵變,廢黜了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洛斯·奧古斯都,早已名存實亡的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東羅馬帝國則繼續存在了近1000年,直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

羅馬的滅亡除了與頻繁的宮廷政變、民眾起義和異族入侵有關外,它也滅亡於腐化墮落。這個帝國發家於掠奪戰爭,非常富有。從朱古達戰爭起,帝國上至執政官,下至村長,沒有不貪汙受賄的。以清廉聞名的西塞羅居然也有6幢別墅,每套別墅都配有全套僕人和花匠,其他的貪官更可想而知。奢侈的享受遍及帝國,一年中羅馬人的狂歡節日竟達175天之多,平均兩天就要過一個節日。羅馬城中,流氓閒人達80萬人之多。

西羅馬帝國確實是被日耳曼人滅亡了,同時也死於漫長的民族自殺。

西羅馬滅亡了,西方從此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一個充滿悲情的苦難民族,為故事畫上了苦澀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